- 時間:2019-01-15
- 來源:
合力攻堅,扶貧開發譜新篇——我市踐行“八個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紀實
扶貧任重而道遠。但扶貧路上,隴南絕不拖全省、全國的后腿。
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指引下,隴南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舉全市之力,采取超常規的措施和辦法,精準施策,靶向治療,統籌推進片區扶貧、產業扶貧、電商扶貧、金融扶貧、旅游扶貧和社會扶貧,走出了一條具有隴南特色的扶貧開發之路。
(一)
隴南自然條件嚴酷,發展基礎薄弱,是全省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貧困面最大的市。
截至2011年,按新扶貧標準,我市仍有扶貧對象130.46萬人,分別占全國、全省扶貧對象的1.07%、15.58%,貧困發生率為53.03%,居全省第一。
“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是小康社會建設最大的短板,扶貧開發推進到今天這樣的程度,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
很顯然,在脫貧攻堅進入攻城拔寨的沖刺階段,按照以往“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的做法,很難完成脫貧任務。
“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面對新的歷史階段和新的扶貧任務,我市在2013年提出了“433”發展戰略,將扶貧開發放在“四個快速推進”之首,按照缺啥補啥的原則,以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大力開展“繡花式”扶貧,全面提升脫貧攻堅工作質量和水平。
為了做到“精準”,2015年,按照省上要求,我市全面開展工作,率先完成了1365個貧困村64.37萬貧困人口的調查摸底、建檔立卡,扎實開展了大數據平臺信息采集、審核、錄入等更新維護工作。
尤其近兩年來,我市嚴格精準要求,全面完成全省建檔立卡核查整改工作,針對省上反饋我市建檔立卡脫貧人口中存在不符合脫貧標準的疑點數據,逐戶逐項重點進行核查,實事求是地進行了整改,進一步夯實脫貧攻堅基礎。
同時,我市堅持精準施策,完善落實“一戶一策”,全面掌握貧困家庭基本情況和發展意愿,按需配套脫貧措施和幫扶施。
堅持動態管理,隨時對“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進行了完善和細化,對貧困人口脫貧和整縣摘帽退出時序進行了核實測算,為全市脫貧攻堅工作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
住著破敗的土坯房,用著破舊的家具,僅靠幾畝薄田維持生計……這是西和縣十里鄉元灘村村民王寬玉家昔日的生活寫照。
由于條件限制,以前的元灘村破敗不堪,群眾生活水平十分低下。住著破敗的土坯房,用著破舊的家具,僅靠幾畝薄田持生計……這是西和縣十里鄉元灘村村民王寬玉家昔日的生活寫照。
由于條件限制,以前的元灘村破敗不堪,群眾生活水平十分低下。近年來,乘著全市脫貧攻堅的東風,元灘村大力實施特困片區扶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效。
如今,王寬玉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危房改造了,收入成倍增加。他本人也通過參加技能培訓,成了一名電焊技術工,拿到“技工”的工資。王寬玉和元灘村并不是個例。如今,越來越多的像王寬玉和元灘村一樣貧困的群眾和村莊,通過片區扶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年來,我市把貧困程度最深、貧困人口最集中、扶貧難度最大的區域劃分為25個特困片區,創新性地啟動實施了25個特困片區扶貧攻堅行動。
25個特困片區集中了全市76%的貧困村和60%的貧困人口,是全市扶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和難中之難。
為了讓片區扶貧真正取得實效,我市出臺推動特困片區扶貧攻堅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提出“多個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思路和辦法,形成了扶貧攻堅的“拳頭效應”。
工作中,我市將90%以上的財政扶貧資金用于特困片區扶貧攻堅,80%以上的涉農項目資金向特困片區打捆安排,短時間內使特困片區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水平較低等方面的發展“短板”得到補齊。
同時,我市把脫貧攻堅和其他工作相結合,推動了各項工作的相互促進、融合發展。
——把扶貧攻堅與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實現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富民產業和鄉村旅游業互利共贏。
——把扶貧攻堅與電子商務相結合,探索出貧困地區發展電子商務的“隴南模式”。
——把扶貧攻堅與金融發展相結合,拓寬扶貧融資渠道,強化金融支撐,為脫貧攻堅提供了資金支撐。
——把扶貧攻堅與鄉村旅游相結合,打造了康縣花橋村等一批全省、全國知名的依托鄉村旅游脫貧致富的典型。
……
數據顯示,僅2015年以來,我市共硬化通村道路1.2萬多公里,完成易地扶貧搬遷6萬多人,解決農村安全飲水100多萬人,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0多萬戶。一系列“組合拳”的實施,使深度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公共服務保障水平短期內發生了巨大變化。
(三)
對于武都區蒲池鄉嘴臺村的司春明來說,這幾年他家的生活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司春明家兄弟多,分家時人均耕地少,常年來,一直守著幾畝薄田,靠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維持溫飽,日子過得比較清苦。
近年來,司春明緊緊抓住我市大力發展花椒產業的機遇,栽種花椒10多畝。2017年,他家采摘花椒1400多公斤,收入18余萬元。
從日子比較清苦一躍成為全村花椒種植大戶,依靠花椒收入,全家的生活發生了大變樣,司春明不是個例。
扶貧怎么扶、扶什么?發展產業,增加群眾收入是基礎和關鍵。
近年來,我市立足當地資源優勢,把發展特色富民產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穩定解決溫飽的基礎性工程來抓,加快構建“4+2”產業扶貧體系,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和農村“三變”改革,穩步推進產業貸款及擔保公司建設,堅持多元取向,堅持提質增效,堅持品牌引路,推動產業扶貧融合發展,持續增加群眾收入。
目前,我市已形成核桃、花椒、油橄欖、中藥材、畜牧、茶葉、蘋果、苗木等多元富民產業體系,全市農業特色產業規模達到1141萬畝。2017年全市農牧特色產業產值107億元,人均特色產業收入2800元以上,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
在做好產業扶貧的同時,我市還堅持多元驅動、多條腿走路,嚴格按照“六個精準”脫貧要求,堅持“五個一批”攻堅路徑,增強“六大品牌”帶動效應,重點做好“加減乘除”法,實現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在扶貧力量、投入和模式上做加法。統籌各類幫扶力量,完善財政投入機制,創新扶貧模式,打造多點發力、各方出力、共同給力的扶貧新格局,探索推廣有效帶動貧困群眾脫貧的機制,提高扶貧成效。
在貧困人口總量、生態環境保護、致貧返貧因素管控上做減法。努力減少貧困人口總量,實現群眾增收致富與減輕生態壓力的良性互動,多渠道籌集幫扶資金,防止致貧返貧。
在強化造血功能、增加群眾收入上做乘法。積極實施片區攻堅、設施配套、教育扶智等基礎工程,提高脫貧致富能力;做到產業富民、旅游帶動、電商驅動、金融支撐、生態補償、社保兜底等脫貧措施齊抓并舉,放大乘數效應。
在轉變幫扶方式、革除陳規陋習上做除法。堅持精準施策,堅持扶志、扶智,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扶起貧困群眾的精氣神,引導群眾依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
(四)
我市不缺資源,缺的是將這些資源變成資金的思路和觀念。
扶貧實踐中,我市立足資源實際,與時俱進、順勢而為,創新扶貧方式方法,大力發展電子商務,讓全市的特色農產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飛出了大山,賣上了好價錢。
發展電子商務中,我市誕生了西北首個淘寶網市級地方館、西部首家電子商務教學培訓全日制學校。由于成績突出,國務院扶貧辦將我市列為全國唯一的“電商扶貧試點市”,商務部將我市列為“全國電子商務示范基地”。
數字最有說服力。目前,我市共開辦網店14602家、微店10000多家,農產品網絡銷售達118.28億元,貧困群眾人均增收達710元,促進了農村增收致富。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檢驗扶貧的成效,不僅要看基礎設施建設的好不好,群眾收入增加不增加,還要看群眾的滿意度。
因此,脫貧攻堅中,我市堅持公平性、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續方向,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著力增進人民福祉,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大力發展教育扶貧,把發展教育作為精準脫貧的基礎性工作,推動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統籌發展衛計事業,統籌城鄉公共衛生資源,深入推進醫療體制綜合改革,實現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資源共享,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推動衛生和人口工作健康發展。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加快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夯實城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統籌推進廣播電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繁榮進步。
努力擴大創業就業,通過深入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行動,落實扶持政策,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拓寬群眾就業渠道。
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城鄉低保制度,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形成全覆蓋、?;尽⒍鄬哟巍⒖沙掷m的社會保障體系,讓保障和關愛的陽光溫暖每個人。
……
一項項制度、一個個舉措、一種種幫扶、一份份努力,合奏出我市扶貧開發最強音,匯聚成一串串亮顯、耀眼的數據——
截至2017年年底,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386元;2018年,我市又有713個村退出貧困村名單,兩當縣實現貧困縣“減貧摘帽”目標;貧困發生率由2011年底的53.03%下降到2017年底的13.4%……
2019年,我市將繼續鞏固已退出縣脫貧摘帽成果,確保武都區、康縣、文縣達到整縣摘帽退出標準。屆時,我市距全面實現小康的目標將更加接近。
扶貧路上,隴南絕不拖全省、全國后腿。隴南,與全省、全國同步步入小康社會的目標定能如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