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4-01
- 來源:甘肅日報
在金昌市,一座座“共富工坊”“共富車間”正悄然改變著鄉村的面貌。
這些由基層黨組織領辦的特色車間,通過盤活資源、對接市場、帶動就業,不僅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更探索出一條“產業造血、集體增收、群眾致富”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清晨,金川區雙灣鎮天生炕村的“共富工坊”已響起縫紉機的嗒嗒聲。車間內,碼放整齊的噸包袋成品旁,20余名工人正專注操作設備——一張張零散布料在縫紉機針腳下快速拼接,被縫制成結實耐用的噸包袋。
村民高澤翠坐在工位前,一邊麻利地干活,一邊對記者說:“農忙時種地,農閑時做工,每月能掙4000多元,日子可比以前富裕多了。”
這家由村黨組織牽頭創辦的金昌天炕之品包裝有限公司,自去年4月投產以來,通過“來料加工+供需對接”模式,將村內富余勞動力與金川集團、金昌經開區的噸包袋需求精準銜接。
據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毛懷清介紹,2024年下半年,工坊生產噸包袋6萬條,產值達220萬元,為村集體增收5萬元,26名村民實現穩定就業。今年,產能將提升至20萬條,預計年產值突破600萬元。
更令人期待的是,天生炕村正以工坊為核心,規劃建設兩個新加工車間,輻射帶動周邊10個村莊。“每個車間年產10萬條噸包袋,既能擴大規模效應,又能讓更多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毛懷清指著規劃圖說。
從“單點突破”到“全域聯動”,這個曾經的普通村莊,正成為金川區強縣域行動中的重要支點。
“在這里工作,每個月能掙6000多元。”在永昌縣紅山窯鎮馬家坪村,50歲的村民劉存年剛完成一批噸包袋縫邊工序。
3年前,馬家坪村還是集體經濟“空殼村”,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留守婦女只能靠打零工維持生計。
2022年,村黨總支抓住政策機遇,爭取到200萬元專項資金,將閑置的家庭農場廠房改造成現代化車間。依托黨建聯盟企業的技術支持,瞄準噸包袋這一物流剛需產品,建立起“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機制:村集體以廠房、設備入股占51%,村民可選擇資金或勞動力入股,既保障了集體收益,又讓群眾共享發展紅利。
走進廠房,20臺高速縫紉機列隊運轉,智能裁切設備精準高效。從裁剪縫制到質檢打包,標準化流程讓這些“新手”迅速成長為產業工人。
63歲的村民汪文蓮曾因年齡大、沒技術不敢應聘,但兩周的免費培訓讓她重拾信心:“現在精神好就來干活,累了就休息,每月還能掙2000多元零花錢。”人性化管理更顯溫度——彈性工作時間、免費工作餐、員工休息室,處處體現著對農村婦女需求的關照。
“這份工作入門門檻低,機動性強,特別適合我們農村的留守婦女,既照顧了家庭又能掙錢。”馬家坪村黨總支副書記趙永祥說,“我們加工車間去年一年生產了20多萬條噸包袋,產值達到460萬元,入股的每個村集體分紅7萬元。”
馬家坪村的成功經驗正在產生漣漪效應,周邊村莊紛紛復制其經驗。目前,永昌縣已建起6個“共富車間”,年產能突破70萬條,帶動200余人就業,村均集體增收5萬元以上。
記者手記
產業造血夯實振興基礎
金昌“共富工坊”的實踐,蘊含著鄉村振興的深層邏輯。
精準對接市場是前提。無論是天生炕村依托區位優勢承接園區需求,還是馬家坪村瞄準噸包袋物流剛需,都體現出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
黨建引領聚合資源是關鍵。基層黨組織統籌政策、資金、技術等要素,將分散的農戶組織成“致富共同體”,破解了“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難題。
正如馬家坪村黨總支副書記趙永祥所說:“發補貼只能解一時之困,建產業才能穩定增收。”
夕陽西下,結束工作的女工們結伴而歸,頭巾上的流蘇在晚風中輕揚。這些穿梭于田間與車間的身影,正用勤勞的雙手編織著鄉村振興的錦繡畫卷。隨著更多“共富工坊”在金昌大地生根發芽,一幅“產業興、村莊美、百姓富”的新圖景愈發清晰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