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6-04-18
- 點擊:334
- 來源:
甘肅已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多分布于隴東涇川、環縣、鎮原各地。舊石器時代遺址在隴東黃土高原比較集中的被發現,很可能說明進人更新世以后,隴東一帶比較更適合遠古人類的生存。
鎮原縣寺溝口及姜家灣舊石器中期遺址,經 1965年考古發掘,于湖相沉積中曾發現39件石器,還發現有人工加工過的鹿角和按毛犀、馬、大角鹿等動物化石。草原湖泊環境及獵狩生活應是該地當時人群社會生活的主要背景和內容。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早期發現的環縣樓房于和巨家塬遺址已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樓房子古人類遺址已有明顯的用火遺跡,石器中的三棱尖狀器和尖狀刮削器已加工得相當精致。巨家源遺址中發現的石器有尖狀器、砍砸器、石錘和刮削器,石器加工水平已相當高。在埋藏文化遺物的河湖相堆積層中尚發現有動物化石如原始牛、水牛、披毛犀、赤鹿、蒙古野馬、納瑪象、野驢、河套大角鹿、羚羊等,說明水草豐美和獵物眾多應是該地區當時的實際情形。
距今約三四萬年的晚更新世平涼遺址,以"平涼人"頭蓋骨化石出土聞名于世。該頭蓋骨化石出土于平涼地區涇川縣白家源,為一個20歲左右的女性個體,具有蒙古人種的特征,屬晚期智人。與人骨化石同時出土的多種石器中,有用于敲擊或研磨的石球,有對植物性食物進行再加工的石片,有打獵用的石球,具體說明了當時采集及獵狩經濟在當地人類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顯著地位。
環縣劉家岔遺址在目前首肅舊石器時代遺址中文化遺存最為豐富。其絕對年代距今約2萬年左右。該遺址中共發現石制品1100余件和10余種動物化石。出土的石器中有20余件石球,顯然為打獵所用。出土的動物化石有披毛犀、原始牛、野馬、大角鹿、鬣狗等。另外,遺址中還有少量燒骨和灰燼,說明獵狩在當時的經濟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