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形勢
- 時間:2009-03-12
- 點擊:0
- 來源:
一、2007年甘肅省金融運行情況
2007年,在國家金融宏觀調控力度不斷加大的新形勢下,全省金融機構認真貫徹執行各項宏觀調控措施,著力調整信貸結構,努力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全省金融發展勢頭良好,金融運行的均衡性、穩定性增強,有力促進了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年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3764.95億元,比上年增長12.68%,全年增加423.80億元;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達到2448.16億元,比上年增長14.86%,全年增加316.82億元。受人民幣升值加快的影響,全省外匯貸款增長較快,全年增加3.6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7倍,外匯存款減少0.6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1.54%。
(一)人民幣各項存款平穩增長。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為3747.11億元,同比增長12.97%,增幅同比回落1.57個百分點。全年新增各項存款430.27億元,同比少增7.73億元。
儲蓄存款分流效應明顯,存款活期化現象進一步加劇。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為1915.24億元,同比增長4.92%,增幅同比降低10.13個百分點,創下近年來新低。全年儲蓄存款增加89.83億元,同比少增148.95億元。年末,儲蓄存款余額占各項存款余額的比重為51.11%,占比分別較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同期下降了4.61、3.68和3.92個百分點。今年由于國內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對銀行儲蓄存款的分流效應較為明顯,居民理財方式悄然發生變化,對流動性的偏好增強導致儲蓄存款由長期積累向投資、消費熱點轉化,導致今年存款呈現新的結構性變化,儲蓄存款活期化趨勢加劇。
企業存款保持較旺增勢。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企業存款余額為1125.36億元,同比增長15.78%,增幅同比提高4.55個百分點,全年新增企業存款153.37億元,同比多增56.46億元,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均衡增長,分別增加80.13億元和73.24億元。今年以來,隨著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好轉,全省經濟在支柱行業企業的帶動下,工業企業整體效益狀況持續提升,企業貨幣資金充足,銀行存款大量增加,企業存款成為今年各項存款增長的主渠道,改變了近年來各項存款增長以儲蓄存款為主的格局。
(二)人民幣貸款增勢良好,有力支持全省經濟發展。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403.63億元,比上年增長13.80%,增速同比提高3.91個百分點,全年新增貸款291.55億元,同比多增103.29億元。累計發放貸款1952.47億元,比上年多發放226.11億元,增長24.36%;累計收回貸款1658.66億元,比上年多收回133.28億元。
短期貸款增勢逐步走強,全年增幅回升至近三年的最高。年末,全省金融機構短期貸款余額為1046.68億元,同比增長11.52%,增幅同比提高11.12個百分點。全年增加106.09億元,同比多增99.51億元,短期貸款額占各項貸款新增額的比重較上年末高32.89個百分點。其中工業貸款增加較多,全年新增47.23億元,同比多增108.99億元。
中長期貸款增長強勁,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明顯。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余額1248.80億元,比上年增長19.31%,增幅同比提高2.34個百分點,全年增加204.08億元,比上年多增加57.89億元。其中基本建設貸款比上年增長18.27%,全年增加121.63億元;技術改造貸款比上年增長31.27%,全年增加9.37億元;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比上年增長8.52%,扭轉了連續兩年負增長的態勢,全年增加7.32億元;農業中長期貸款比上年增長79.94%,全年增加22.13億元。
票據融資受從緊貨幣政策影響較大,減少較多。年末,全省金融機構票據融資余額為103.36億元,同比減少15.24%,全年票據融資減少18.58億元。下半年以來,商業銀行為貫徹適度從緊貨幣政策要求,較多的通過壓縮短期性票據貼現規模來減少信貸總量,票據融資余額占各項貸款余額的比例由年初的6.49%降至年末的4.30%。
(三)受人民幣升值影響,外匯存款出現負增長,外匯貸款繼續保持增加。年末,全省金融機構外匯各項存款余額為2.44億美元,同比下降21.54%,全年全省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減少0.67億美元。外匯貸款余額為6.10億美元,同比增長147.16%,全年全省金融機構外匯貸款則增加3.63億美元,同比多增3.56億美元。
(四)現金收支旺盛,繼續保持凈回籠態勢。2007年,全省金融機構累計收入現金7224.13億元,比上年多收入1371.67億元,累計支出現金7212.41億元,比上年多支出1361.97億元,收支相抵后凈回籠11.72億元,比上年多回籠9.69億元。
(五)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迅速,經營效益良好。2007年,全省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量累計達到4.94萬億元(本外幣口徑),增長54.65%,其中代理股票業務量增長2.12倍,代理基金業務量增長19.87倍。中間業務已成為商業銀行新的、穩定的利潤增長點。2007年,中間業務收入15.94億元(本外幣口徑),增長1.54倍,其中代理股票收入增長1.35倍,代理基金收入增長18.12倍。2007年,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全年實現本外幣賬面利潤43.30億元,比上年增加42.68億元,創歷史最好水平。
(六)金融機構備付能力正常,準備金政策的緊縮效應開始顯現。2007年末,全省金融機構在人民銀行的準備金存款余額為200.36億元,增加24.70億元。國有商業銀行備付金率為1.22%,其中工、農、中、建四行分別為0.89%、0.93%、2.85%和1.17%;交行和招行的備付金率分別為2.38%和2.76%;農村信用社和城市商業銀行的備付金率分別為14.18%和4.46%,全省金融機構備付能力正常。為抑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和控制流動性過剩,2007年,人民銀行連續10次上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累計上調了5.5個百分點,1次上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經測算,全年共收縮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流動性約200億元,國有商業銀行和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備付金逐月減少,備付金率持續平緩降低。在法定準備金提高5.5個百分點和儲蓄存款增速減緩的情況下,商業銀行信貸增長的空間受到一定的制約。
二、2008年全省金融工作要點
為了認真貫徹執行從緊的貨幣政策,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的順利實現,保持信貸增長和經濟發展基本相適應,2008年全省銀行信貸增長的預期目標是:本外幣各項存款增長15%左右,各項貸款增長13%左右。2008年全省金融工作的要點如下:
(一)全面落實各項金融宏觀調控政策措施,支持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一是認真貫徹執行從緊的貨幣政策,繼續加強流動性管理,保持全省信貸均衡適度增長,提高金融市場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各種方式向社會傳導從緊貨幣政策意圖,提高全社會對從緊貨幣政策的認識,努力為貨幣信貸政策的有效貫徹落實創造良好的環境。二是充分發揮信貸政策的引導作用,促進全省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按照 “總量調控、有保有壓”的要求,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控制貸款總量的前提下,認真落實中央1號文件和總行1號文件精神,圍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適當控制非農貸款,優先保證“三農”的信貸需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對“三農”的金融服務;嚴格限制“兩高一剩”、“兩高一資”行業的貸款投入,加大對節能環保、自主創新、新農村建設、中小企業和少數民族及偏遠地區的信貸支持。從促進改善民生的高度,繼續深入開展“助學貸款進村鎮,小額貸款進社區”工作,創新助學信貸產品,在繼續做好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的同時,努力推進商業性助學貸款業務;進一步完善小額擔保貸款政策,積極推動小額擔保貸款向個人創業貸款過渡。三是加強貨幣政策工具管理,增強執行貨幣政策的績效。進一步加強對金融機構繳存法定存款準備金情況的監測和檢查,嚴格執行存款準備金特別是差別存款準備金管理制度。引導金融機構加強流動性管理,防范流動性風險。四是認真做好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專項中央銀行票據兌付考核工作。繼續完善對轄區農村信用社的動態監測和現場考核,督促農村信用社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切實提高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二)密切關注金融運行動態,切實維護全省金融穩定。一是進一步加強金融風險監測與評估。認真做好銀行、證券、保險、綜合經營類金融機構整體風險狀況變動趨勢的監測分析,積極開展金融穩定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的設計工作。二是繼續做好高風險金融機構的風險化解和處置工作,高度關注中小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狀況,穩妥處理和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努力防止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三)認真貫徹落實各項外匯管理政策,全力支持全省對外經濟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即將出臺的進出口核銷制度改革、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境外投資外匯資金管理改革等各項改革政策,引導企業和個人用好、用足新政策,為企業對外貿易和個人多元化投資提供更多便利化服務,特別是要把落實國家外匯管理改革政策的重點,放在為國有大中型企業和有比較優勢的民營企業提供更好的貿易投資便利化服務上。積極引導鼓勵金融機構拓展外匯業務范圍,不斷提高外匯服務水平。進一步加強對外匯指定銀行辦理各項外匯業務和代理執行外匯管理政策情況的指導、監督和檢查,規范外匯指定銀行經營行為。
(四)依法加強金融監管,凈化金融生態環境。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依法開展金融監管。一是加強金融市場監管。加大對金融機構同業拆借市場、債券市場、票據市場的檢查力度,規范非現場檢查制度和現場檢查程序,加強對轄內外匯市場成員的監督管理,維護外匯市場交易秩序。二是加強黃金市場監管。繼續完善黃金市場“多位一體”監測體系,進一步加強與有關部門和市場成員的溝通聯系,及時監測黃金市場變化情況。三是加強支付結算監管。做好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系統和公民身份信息聯網核查系統運行管理,促進銀行賬戶實名制的進一步落實。進一步加強對銀行卡支付清算組織、銀行卡專業化服務公司的監管,規范銀行卡受理市場,促進我省銀行卡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四是加強國庫監管。對國庫集中支付代理銀行代理業務進行檢查,確保代理國庫業務工作規范運行。加強對預算單位開戶的管理。加強對代理支庫和鄉鎮國庫的管理,嚴格年審制度。五是加強現金管理。強化對經營流通人民幣企業和使用人民幣圖樣行為的監管,進一步規范流通人民幣裝幀、經營行為和錢幣市場秩序,有效維護人民幣作為法定貨幣的神圣性和嚴肅性。六是加強金融統計管理。嚴格按照《統計法》、《中國人民銀行法》、《金融統計管理規定》等法規,通過常規性考核、非現場檢查和現場檢查,努力提高對轄區金融統計工作的監督、指導、協調和管理水平,進一步規范金融統計行為。
(五)建立健全反洗錢工作機制,有效履行反洗錢監管職能。全面貫徹落實《反洗錢法》及其配套規章,促進反洗錢監管工作健康發展。健全與偵查機關的長效合作機制,加大反洗錢調查和協查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反洗錢非現場監管工作目標和數據分析指標,對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分級監管。改進現場檢查工作方法,增強現場檢查工作的計劃性、審慎性及后續處罰的合規性。持續開展對銀行業、證券期貨業、保險業金融機構反洗錢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反洗錢工作人員業務素質和辦案技能。組織開展反洗錢知識答題活動,加大對反洗錢業務工作的宣傳力度,強化社會公眾的反洗錢意識。
(六)切實加強征信管理工作,促進改善信用環境。一是繼續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大力推進非銀行信息采集。引導金融機構按要求積極查詢系統,運用征信系統防范信貸風險,拓展業務領域。二是深入推進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依托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為全省中小企業、農戶普遍建立信用檔案,并利用檔案資料開展信用評價,幫助金融機構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小企業、農戶的信用狀況,從中挖掘優質客戶,加大對中小企業、“三農”的信貸支持力度,促進緩解貸款難問題。三是積極培育和發展征信市場,加強有關征信立法、征信規章制度建設及征信業發展新情況、新問題的調查研究,繼續深入開展征信宣傳教育活動,擴大征信體系的社會影響。
(七)大力推進金融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質量。一是持續推進支付體系現代化建設。認真做好第二代支付系統、全國統一外幣清算系統、支付信用信息查詢系統、小額支付系統銀行本票業務建設推廣工作。組織和協調銀行業金融機構,廣泛開展非現金支付工具應用的宣傳,鼓勵、引導企業使用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總結農民工銀行卡業務試點的經驗,在全省推廣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業務,提高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的覆蓋范圍和服務質量,逐步構建城鄉一體化的支付結算體系。二是進一步發揮經理國庫職能。積極協調推進財稅庫行橫向聯網系統建設,加快國庫數據集中系統推廣步伐。加快非稅收入收繳改革,逐步推行國庫直接辦理無記名國債兌付業務。積極開展國庫直接辦理財政集中支付、其他財政性基金收繳撥付等業務試點工作,努力增強國庫的社會服務功能。三是強化貨幣發行管理工作。加強現金投放回籠分析預測,積極推廣跨行政區劃就近調撥發行基金模式,合理搭配券別結構,安全、高效、經濟地保證現金供應。依托金融機構,建立城鄉反假貨幣工作網絡,健全反假貨幣工作長效機制。規范回籠券全額清分和殘損券銷毀程序,進一步提高流通中人民幣整潔度。
2007年,在國家金融宏觀調控力度不斷加大的新形勢下,全省金融機構認真貫徹執行各項宏觀調控措施,著力調整信貸結構,努力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全省金融發展勢頭良好,金融運行的均衡性、穩定性增強,有力促進了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年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3764.95億元,比上年增長12.68%,全年增加423.80億元;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達到2448.16億元,比上年增長14.86%,全年增加316.82億元。受人民幣升值加快的影響,全省外匯貸款增長較快,全年增加3.6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7倍,外匯存款減少0.6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1.54%。
(一)人民幣各項存款平穩增長。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為3747.11億元,同比增長12.97%,增幅同比回落1.57個百分點。全年新增各項存款430.27億元,同比少增7.73億元。
儲蓄存款分流效應明顯,存款活期化現象進一步加劇。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為1915.24億元,同比增長4.92%,增幅同比降低10.13個百分點,創下近年來新低。全年儲蓄存款增加89.83億元,同比少增148.95億元。年末,儲蓄存款余額占各項存款余額的比重為51.11%,占比分別較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同期下降了4.61、3.68和3.92個百分點。今年由于國內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對銀行儲蓄存款的分流效應較為明顯,居民理財方式悄然發生變化,對流動性的偏好增強導致儲蓄存款由長期積累向投資、消費熱點轉化,導致今年存款呈現新的結構性變化,儲蓄存款活期化趨勢加劇。
企業存款保持較旺增勢。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企業存款余額為1125.36億元,同比增長15.78%,增幅同比提高4.55個百分點,全年新增企業存款153.37億元,同比多增56.46億元,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均衡增長,分別增加80.13億元和73.24億元。今年以來,隨著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好轉,全省經濟在支柱行業企業的帶動下,工業企業整體效益狀況持續提升,企業貨幣資金充足,銀行存款大量增加,企業存款成為今年各項存款增長的主渠道,改變了近年來各項存款增長以儲蓄存款為主的格局。
(二)人民幣貸款增勢良好,有力支持全省經濟發展。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403.63億元,比上年增長13.80%,增速同比提高3.91個百分點,全年新增貸款291.55億元,同比多增103.29億元。累計發放貸款1952.47億元,比上年多發放226.11億元,增長24.36%;累計收回貸款1658.66億元,比上年多收回133.28億元。
短期貸款增勢逐步走強,全年增幅回升至近三年的最高。年末,全省金融機構短期貸款余額為1046.68億元,同比增長11.52%,增幅同比提高11.12個百分點。全年增加106.09億元,同比多增99.51億元,短期貸款額占各項貸款新增額的比重較上年末高32.89個百分點。其中工業貸款增加較多,全年新增47.23億元,同比多增108.99億元。
中長期貸款增長強勁,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明顯。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余額1248.80億元,比上年增長19.31%,增幅同比提高2.34個百分點,全年增加204.08億元,比上年多增加57.89億元。其中基本建設貸款比上年增長18.27%,全年增加121.63億元;技術改造貸款比上年增長31.27%,全年增加9.37億元;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比上年增長8.52%,扭轉了連續兩年負增長的態勢,全年增加7.32億元;農業中長期貸款比上年增長79.94%,全年增加22.13億元。
票據融資受從緊貨幣政策影響較大,減少較多。年末,全省金融機構票據融資余額為103.36億元,同比減少15.24%,全年票據融資減少18.58億元。下半年以來,商業銀行為貫徹適度從緊貨幣政策要求,較多的通過壓縮短期性票據貼現規模來減少信貸總量,票據融資余額占各項貸款余額的比例由年初的6.49%降至年末的4.30%。
(三)受人民幣升值影響,外匯存款出現負增長,外匯貸款繼續保持增加。年末,全省金融機構外匯各項存款余額為2.44億美元,同比下降21.54%,全年全省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減少0.67億美元。外匯貸款余額為6.10億美元,同比增長147.16%,全年全省金融機構外匯貸款則增加3.63億美元,同比多增3.56億美元。
(四)現金收支旺盛,繼續保持凈回籠態勢。2007年,全省金融機構累計收入現金7224.13億元,比上年多收入1371.67億元,累計支出現金7212.41億元,比上年多支出1361.97億元,收支相抵后凈回籠11.72億元,比上年多回籠9.69億元。
(五)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迅速,經營效益良好。2007年,全省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量累計達到4.94萬億元(本外幣口徑),增長54.65%,其中代理股票業務量增長2.12倍,代理基金業務量增長19.87倍。中間業務已成為商業銀行新的、穩定的利潤增長點。2007年,中間業務收入15.94億元(本外幣口徑),增長1.54倍,其中代理股票收入增長1.35倍,代理基金收入增長18.12倍。2007年,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全年實現本外幣賬面利潤43.30億元,比上年增加42.68億元,創歷史最好水平。
(六)金融機構備付能力正常,準備金政策的緊縮效應開始顯現。2007年末,全省金融機構在人民銀行的準備金存款余額為200.36億元,增加24.70億元。國有商業銀行備付金率為1.22%,其中工、農、中、建四行分別為0.89%、0.93%、2.85%和1.17%;交行和招行的備付金率分別為2.38%和2.76%;農村信用社和城市商業銀行的備付金率分別為14.18%和4.46%,全省金融機構備付能力正常。為抑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和控制流動性過剩,2007年,人民銀行連續10次上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累計上調了5.5個百分點,1次上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經測算,全年共收縮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流動性約200億元,國有商業銀行和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備付金逐月減少,備付金率持續平緩降低。在法定準備金提高5.5個百分點和儲蓄存款增速減緩的情況下,商業銀行信貸增長的空間受到一定的制約。
二、2008年全省金融工作要點
為了認真貫徹執行從緊的貨幣政策,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的順利實現,保持信貸增長和經濟發展基本相適應,2008年全省銀行信貸增長的預期目標是:本外幣各項存款增長15%左右,各項貸款增長13%左右。2008年全省金融工作的要點如下:
(一)全面落實各項金融宏觀調控政策措施,支持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一是認真貫徹執行從緊的貨幣政策,繼續加強流動性管理,保持全省信貸均衡適度增長,提高金融市場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各種方式向社會傳導從緊貨幣政策意圖,提高全社會對從緊貨幣政策的認識,努力為貨幣信貸政策的有效貫徹落實創造良好的環境。二是充分發揮信貸政策的引導作用,促進全省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按照 “總量調控、有保有壓”的要求,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控制貸款總量的前提下,認真落實中央1號文件和總行1號文件精神,圍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適當控制非農貸款,優先保證“三農”的信貸需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對“三農”的金融服務;嚴格限制“兩高一剩”、“兩高一資”行業的貸款投入,加大對節能環保、自主創新、新農村建設、中小企業和少數民族及偏遠地區的信貸支持。從促進改善民生的高度,繼續深入開展“助學貸款進村鎮,小額貸款進社區”工作,創新助學信貸產品,在繼續做好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的同時,努力推進商業性助學貸款業務;進一步完善小額擔保貸款政策,積極推動小額擔保貸款向個人創業貸款過渡。三是加強貨幣政策工具管理,增強執行貨幣政策的績效。進一步加強對金融機構繳存法定存款準備金情況的監測和檢查,嚴格執行存款準備金特別是差別存款準備金管理制度。引導金融機構加強流動性管理,防范流動性風險。四是認真做好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專項中央銀行票據兌付考核工作。繼續完善對轄區農村信用社的動態監測和現場考核,督促農村信用社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切實提高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二)密切關注金融運行動態,切實維護全省金融穩定。一是進一步加強金融風險監測與評估。認真做好銀行、證券、保險、綜合經營類金融機構整體風險狀況變動趨勢的監測分析,積極開展金融穩定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的設計工作。二是繼續做好高風險金融機構的風險化解和處置工作,高度關注中小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狀況,穩妥處理和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努力防止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三)認真貫徹落實各項外匯管理政策,全力支持全省對外經濟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即將出臺的進出口核銷制度改革、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境外投資外匯資金管理改革等各項改革政策,引導企業和個人用好、用足新政策,為企業對外貿易和個人多元化投資提供更多便利化服務,特別是要把落實國家外匯管理改革政策的重點,放在為國有大中型企業和有比較優勢的民營企業提供更好的貿易投資便利化服務上。積極引導鼓勵金融機構拓展外匯業務范圍,不斷提高外匯服務水平。進一步加強對外匯指定銀行辦理各項外匯業務和代理執行外匯管理政策情況的指導、監督和檢查,規范外匯指定銀行經營行為。
(四)依法加強金融監管,凈化金融生態環境。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依法開展金融監管。一是加強金融市場監管。加大對金融機構同業拆借市場、債券市場、票據市場的檢查力度,規范非現場檢查制度和現場檢查程序,加強對轄內外匯市場成員的監督管理,維護外匯市場交易秩序。二是加強黃金市場監管。繼續完善黃金市場“多位一體”監測體系,進一步加強與有關部門和市場成員的溝通聯系,及時監測黃金市場變化情況。三是加強支付結算監管。做好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系統和公民身份信息聯網核查系統運行管理,促進銀行賬戶實名制的進一步落實。進一步加強對銀行卡支付清算組織、銀行卡專業化服務公司的監管,規范銀行卡受理市場,促進我省銀行卡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四是加強國庫監管。對國庫集中支付代理銀行代理業務進行檢查,確保代理國庫業務工作規范運行。加強對預算單位開戶的管理。加強對代理支庫和鄉鎮國庫的管理,嚴格年審制度。五是加強現金管理。強化對經營流通人民幣企業和使用人民幣圖樣行為的監管,進一步規范流通人民幣裝幀、經營行為和錢幣市場秩序,有效維護人民幣作為法定貨幣的神圣性和嚴肅性。六是加強金融統計管理。嚴格按照《統計法》、《中國人民銀行法》、《金融統計管理規定》等法規,通過常規性考核、非現場檢查和現場檢查,努力提高對轄區金融統計工作的監督、指導、協調和管理水平,進一步規范金融統計行為。
(五)建立健全反洗錢工作機制,有效履行反洗錢監管職能。全面貫徹落實《反洗錢法》及其配套規章,促進反洗錢監管工作健康發展。健全與偵查機關的長效合作機制,加大反洗錢調查和協查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反洗錢非現場監管工作目標和數據分析指標,對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分級監管。改進現場檢查工作方法,增強現場檢查工作的計劃性、審慎性及后續處罰的合規性。持續開展對銀行業、證券期貨業、保險業金融機構反洗錢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反洗錢工作人員業務素質和辦案技能。組織開展反洗錢知識答題活動,加大對反洗錢業務工作的宣傳力度,強化社會公眾的反洗錢意識。
(六)切實加強征信管理工作,促進改善信用環境。一是繼續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大力推進非銀行信息采集。引導金融機構按要求積極查詢系統,運用征信系統防范信貸風險,拓展業務領域。二是深入推進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依托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為全省中小企業、農戶普遍建立信用檔案,并利用檔案資料開展信用評價,幫助金融機構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小企業、農戶的信用狀況,從中挖掘優質客戶,加大對中小企業、“三農”的信貸支持力度,促進緩解貸款難問題。三是積極培育和發展征信市場,加強有關征信立法、征信規章制度建設及征信業發展新情況、新問題的調查研究,繼續深入開展征信宣傳教育活動,擴大征信體系的社會影響。
(七)大力推進金融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質量。一是持續推進支付體系現代化建設。認真做好第二代支付系統、全國統一外幣清算系統、支付信用信息查詢系統、小額支付系統銀行本票業務建設推廣工作。組織和協調銀行業金融機構,廣泛開展非現金支付工具應用的宣傳,鼓勵、引導企業使用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總結農民工銀行卡業務試點的經驗,在全省推廣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業務,提高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的覆蓋范圍和服務質量,逐步構建城鄉一體化的支付結算體系。二是進一步發揮經理國庫職能。積極協調推進財稅庫行橫向聯網系統建設,加快國庫數據集中系統推廣步伐。加快非稅收入收繳改革,逐步推行國庫直接辦理無記名國債兌付業務。積極開展國庫直接辦理財政集中支付、其他財政性基金收繳撥付等業務試點工作,努力增強國庫的社會服務功能。三是強化貨幣發行管理工作。加強現金投放回籠分析預測,積極推廣跨行政區劃就近調撥發行基金模式,合理搭配券別結構,安全、高效、經濟地保證現金供應。依托金融機構,建立城鄉反假貨幣工作網絡,健全反假貨幣工作長效機制。規范回籠券全額清分和殘損券銷毀程序,進一步提高流通中人民幣整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