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能源工作
- 時間:2009-03-14
- 點擊:0
- 來源:
2005年是“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全國絕大部分省市區出現了煤、電、油、運全面緊張的局面。我省能源工業發展迅速,生產能力得到了較大提高,能源供需基本平衡,有力地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能源的需求。
一、2005年能源發展與節約工作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問題
(一)主要成效
2005年,全省能源生產和消費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預計全年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3560萬噸標煤,同比增長6%;能源消費總量達到4150萬噸標煤,同比增長6.2%。全省能源供需基本保持平衡。
1、煤炭。全省原煤產量達到3620萬噸,同比增長2.3%;消費總量達到3830萬噸,同比增長7.1%;凈調入210萬噸,煤炭供需矛盾趨于緩和。全年共爭取到國家補助資金3.5億元。主要建成海石灣礦井、王家山礦集中生產更新改造、國有煤礦“一通三防”安全改造,以及華硯、山寨、新窯、新柏煤礦擴能改造等工程;在建項目靖遠、窯街天祝礦區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等工程進展順利;阿干礦區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華亭煤業集團公司煤礦產業升級改造方案已獲國家批復,魏家地、大水頭、天祝三號井等擴能改造項目,以及紅沙崗、花草灘、大柳等煤礦新建項目均已完成項目可研,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正在組織開展慶陽地區以及全省老礦區深部和外圍勘探工作。
2、石油天然氣。全省天然氣用量達到1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7.2%;原油產量308萬噸,同比增長3.36%;全社會油品消費量200萬噸,同比增長4.2%。長慶油田150萬噸產能建設、中油獨山子—蘭州成品油管道和鄯善—蘭州原油輸送管道等在建工程進展順利,正在開展蘭州—銀川天然氣輸氣管道建設前期及全省天然氣利用規劃工作。
3、電力。全省新增發電裝機120萬千瓦,電力總裝機容量達到1013.3萬千瓦,其中:水電裝機402.1萬千瓦,火電600.3萬千瓦,風電及其它10.9萬千瓦;全社會用電量達到49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4%。全年電力在保證供應的基礎上,外送電量約16億千瓦時。電源項目主要建成連城電廠二期、張掖電廠1號機、小峽水電站、漢坪嘴水電站等工程,在建的靖遠電廠三期和柴家峽水電站、小孤山水電站、海甸峽水電站等,以及新開工的華亭礦區煤矸石電廠和烏金峽水電站、麒麟寺水電站等工程進展順利;甘谷電廠“以大代小”工程、崇信電廠、靖遠電廠一期擴建可行性研究報告和炳靈水電站項目申請報告已上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待核準,平涼電廠二期、酒泉熱電廠、景泰電廠等火電項目均已完成可研等工作,蘭州第二熱電廠擴建、西固熱電廠“以大代小”等一批熱電聯產項目正在開展可行性研究等工作。同時,為了科學、合理地開發水電資源,完成了白龍江、洮河、大通河、黑河、湟水等流域水電開發規劃的優化調整工作,委托有關單位開展黃河黑山峽河段和瑪曲河段水電開發規劃的優化調整工作。
電網項目主要建成750千伏青海官亭—蘭州東輸變電示范工程,330千伏炳靈—和平—銀城送變電及永登3號變擴建、張家臺臨洮送變電工程,220千伏大坪、早陽、沙河送變電工程等;開工建設750蘭州東變330千伏送出線路和銀西送變電、蘭武嘉電鐵供電工程等;完成了全省農網改造一期工程“回頭看”自查整改和省級驗收工作,并積極爭取國家下達了縣城電網改造工程剩余投資12.6億元,其中國家補助2.52億元。
4、可再生能源。組織完成全省風能資源評價、風電場選址工作,初選風電場總裝機容量2000萬千瓦。積極開展安西、低窩鋪、玉門三期風電場開工準備工作,啟動了安西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前期和全省風電場工程規劃工作,并按照“市場換技術,以風電規模化帶動風電產業化”的發展思路,開展了引進外商獨資或控股建設風電設備研發設計中心、葉片等設備制造廠以及總裝廠的相關工作。
5、節能。通過加強管理,依靠科技進步,在節約能源與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能源利用效率有了進一步提高。每萬元GDP能耗降到2.49噸標煤,節能率3.5%;萬元工業增加值電耗下降到6157千瓦時,同比下降4.4%。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煤炭。一是全省煤田地質勘探工作相對滯后,已成為制約我省煤炭工業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全省煤炭生產與消費區域不均衡的矛盾突出。三是煤炭安全欠賬多,安全事故隱患依然存在。四是由于鐵路運力緊張,煤炭運輸不暢,限制了煤炭市場的開拓。五是產業集中度不高,尚未形成有影響力的大型煤炭集團。
2、石油天然氣。一是石油開采帶來的生態環境和水資源保護方面的壓力大。二是全省天然氣管網覆蓋率較低,除蘭州市區以及永靖縣、敦煌市外,全省其余各地沒有天然氣管道。三是由于配套政策、市場運作機制等原因,天然氣市場開發利用步伐嚴重滯后,城市民用、公輔、汽車以及工業等方面發展緩慢。
3、電力。一是電源建設速度相對滯后,雖然2005年我省新增發電裝機120萬千瓦左右,但由于歷史欠賬太多,尚未從根本上解決發電裝機總量不足的問題,2005年火電機組平均利用小時數仍高達6200小時以上。二是中小機組比重較大,能源效率低,污染嚴重,可靠性差。三是由于我省農灌電量比重較大,使全省上網電價和綜合銷售電價低,電價矛盾突出。四是全省電網主網架薄弱,隴南、甘南、臨夏等甘肅南部地區及嘉峪關以西地區至今未有330千伏電網布點,110千伏及以下配網仍存在部分卡脖子現象。
4、可再生能源。一是缺乏足夠的經濟激勵政策和機制,可再生能源短期內難以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穩定的市場需求,影響投資者的積極性。二是受技術水平的限制,可再生能源技術成本相對較高,一次性投資較大,缺乏市場競爭力,短期內難以使我省豐富的風能、太陽能等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三是缺乏完備的可再生能源產業體系,研發能力弱,制造技術水平較低,制約著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5、節能。一是對節能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存在重開發、輕節約,重速度、輕效益的傾向。二是缺乏有效的節能激勵政策,目前在財稅政策上對節能改造、節能設備研制和應用以及節能獎勵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夠,沒有建立有效的節能激勵機制。三是尚未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節能新機制。四是集中供熱率較低,10噸及以下小鍋爐較多,能耗高、效率低、污染嚴重。五是節能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不夠,多數企業存在融資困難,節能技術推廣應用難的問題。六是節能監管和服務機構能力建設滯后,節能信息不暢,難以適應節能工作的需要。
二、2006年能源發展與節能工作的主要任務和發展目標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年。為了實現“十一五”全省GDP年均增長10%的發展目標,能源工業在保障供應的前提下,要努力提高能源生產能力,做好全省能源儲備,保證能源安全供應;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提高水電、天然氣和風電等清潔、高效、優質能源的比重,減少煤炭終端消費的數量,促進能源結構的調整;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推進技術進步,發揮市場作用,促進能源效率的提高;加強環保措施,避免和減少能源開發利用引起的環境污染,促進能源、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預計2006年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4400萬噸標煤,同比增長6.2%。
(一)煤炭。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大煤田地質勘探,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提高煤炭安全生產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并充分利用蒙古國煤炭資源,保證煤炭供應。推進企業重組和改革,完善煤炭建設布局,提高生產集中度。開發和推廣應用潔凈煤技術,提高煤炭綜合利用水平。預計2006年煤炭產量達到3900萬噸,同比增長7.7%;煤炭消費總量達到4050萬噸,同比增長5.8%。
(二)石油天然氣。加強油氣勘探,擴大油氣加工能力,提高油田綜合采收率。加快天然氣輸氣管網和綜合利用項目建設,提高天然氣的利用水平,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改善環境質量。預計2006年全省天然氣消費總量達到1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0%,全社會油品消費量210萬噸,同比增長5%。
(三)電力。合理有序發展水電,優化火電結構,大力開展“以大代小”和熱電聯產工程,加快隴東、河西煤電基地建設,加強電網建設,保證電力供應。預計2006年全社會用電量為53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全省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160萬千瓦,發電量達到530億千瓦時以上,同比增長4.7%。
(四)可再生能源。加快全省大中型風電場和風電基地建設步伐,推進農村小水電、戶用沼氣建設,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資源,加快新能源設備自主研發制造,提高本地化率,降低新能源開發利用成本。預計2006年全省小水電、風電、太陽能和沼氣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總量達到50萬噸標煤,其中電力裝機容量達50萬千瓦以上。
(五)節能。抓好節能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建設,逐步改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能源的有效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節能型社會。預計2006年每萬元GDP能耗下降到2.38噸標煤,節能率4.4%;每萬元工業增加值電耗下降到6000千瓦時以下,同比下降2.5%。
三、2006年能源發展與節約工作的重點和主要措施
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甘肅加快發展的實際,要抓住機遇,加快開工建設一批對全省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能源項目,大力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我省“十一五”能源工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煤炭
1、抓緊開展靖遠、窯街、華亭以及正寧南部等老礦區深部和周遍接續資源勘探工作,為我省后續煤炭資源開發提供保障。
2、抓緊開工建設大柳、花草灘、紅沙崗一號井、新安等新建礦井以及靖遠煤業公司魏家地、大水頭煤礦和天祝三號井等改擴建工程,擴大礦井生產能力,改善煤炭生產布局,增加全省煤炭有效供應。
3、繼續抓好2005年煤礦安全改造項目和窯街天祝、靖遠礦區采煤沉陷區治理項目建設,進一步開展煤礦井下水害防治、礦井頂板支護和“一通三防”安全改造工作,搞好煤礦瓦斯綜合治理,更新礦井的提升和采掘設備,改善華亭、靖遠和窯街等國有重點煤礦和地方煤礦的安全生產條件。
4、加快煤矸石等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水平,提高資源利用率,推進礦區資源綜合利用,全面提升煤炭工業的質量和效益。
(二)石油天然氣
1、在抓緊建設中油獨山子—蘭州成品油管道和鄯善—蘭州原油輸送管道的同時,開工建設蘭州—鄭州成品油管道(甘肅段)和長慶、玉門油田產能建設項目,增強我省石油供應能力。
2、進一步加大蘭州市天然氣管網建設步伐,提高天然氣管網覆蓋率,城市居民氣化率達到65%以上。開工建設蘭州—銀川天然氣管道工程,實現青海、長慶、塔里木三大氣田聯網。積極促進澀寧蘭管線延伸至白銀管道建設送氣工程的實施。
3、在積極協調天然氣價格的基礎上,在敦煌、蘭州等有條件的小區,積極推廣應用城鎮小區天然氣熱、電、冷三聯產工程。
4、積極開展慶陽市石油伴生天然氣綜合利用前期工作,推進慶陽市的居民和燃煤鍋爐氣化改造工程。
(三)電力
1、水電。在抓緊在建項目建設的同時,根據白龍江、洮河、大通河、黑河等河流的水電開發調整規劃,抓緊各梯級水電站項目前期工作,落實相關建設條件,對達到項目核準條件的水電站建設項目,成熟一個核準一個。同時,進一步加快黑山峽、苗家壩等梯級水電站開發方案優化調整及項目前期工作。爭取2006年在建水電裝機規模達到160萬千瓦,建成投產裝機20萬千瓦以上。
2、火電。在抓緊在建項目建設的同時,力爭開工建設甘谷電廠“以大代小”工程;加快隴東煤電基地中平涼電廠二期、崇信電廠和以靖遠礦區為依托的靖遠電廠一期擴建、景泰電廠、靖遠煤矸石電廠等相關電源項目前期工作,做好后續電源項目的儲備工作,為我省“十一五”電力工業的快速發展奠定基礎。同時,抓住國家實施《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的有利時機,加大熱電聯產項目建設工作力度,加快開展酒泉熱電廠、西固熱電廠“以大代小”工程、蘭州第二熱電廠擴建、蘭州第三熱電廠、武威熱電廠、白銀熱電廠、天水熱電廠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力爭部分項目完成前期,達到項目核準深度要求。
3、電網。以建設西北750千伏超高壓電網為契機,一是積極配合電網公司開展陜甘、甘青、甘寧之間及省內750千伏電網建設前期工作,為“十一五”期間建成投產創造條件;二是加強330千伏輸配電網絡結構,開工建設瓜州、洛大、蘭州南、蘭州北、平川、石城、臨夏、武都、銀東輸變電和寧遠堡變升壓改造工程,保障蘭渝鐵路和蘭武嘉電氣化鐵路的電力供應,有效地解決南部水電和河西風電基地的上網問題。三是加快建設農網二期和縣城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啟動蘭州市城市電網新一輪的建設與改造工程;進一步完善全省110千伏及以下輸配電網建設,擴大電網覆蓋面和供電能力,保證全省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用電增長的需要。
(四)可再生能源
1、進一步加快風電開發建設。抓緊開工建設安西、低窩鋪、玉門風電場三期等大型風電場;完成安西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和全省風電場工程規劃,繼續開展安西、玉門昌馬等風電場的測風和預可行性研究。
2、加快風電設備自主研發制造,提高本地化率,降低開發利用成本。通過“市場換技術”等合作方式,促進國外資本和技術介入我省風電市場,加快我省風電場建設和風電設備產業化發展,提升我省風電設備的制造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
3、按照全省無電地區電力發展規劃,啟動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作。
(五)節能降耗
按照創建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堅持把節能作為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內容,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1、加快工業結構調整,降低萬元產值能耗。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同時延長傳統工業的產業鏈;加強鋼鐵、有色、建材等重點高耗能企業節能技術改造,開展余熱、余壓、廢氣利用等工程;關停“六小”企業,逐步降低能源單耗。
2、加強電網建設和能源需求側管理。加快農村電網、縣城電網和城市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建設,努力降低電網綜合線損;進一步合理調度,安排煤耗低的大機組多運行,同時加快實施現有火電機組技術改造工程,使全省單位火電煤耗降低5克/千瓦時;繼續執行差別電價,控制鐵合金等高耗能企業的發展;繼續推行峰谷電價政策范圍,移峰填谷,減少發電企業的調峰壓力。
3、積極推廣建筑節能,大力實施集中供熱和熱電聯產。“十一五”期間,按照住宅和公共建筑節能50%的標準要求,加快供熱體制改革,推進分戶計量工作,加大建筑節能技術和產品的推廣力度,特別是在新建工程中強制執行節能標準,努力減低建筑能耗。
4、加快可再生能源建設。充分利用我省豐富的水能、風能、太陽能等資源優勢,加快全省小水電、風電、太陽能和沼氣利用項目建設步伐。
5、推進綠色照明工程。宣傳推廣使用高效節能熒光燈、電子鎮流器、發光二極管等節能照明設施,特別是在新建基礎設施項目中推行綠色照明工程。
6、開展政府節能。貫徹落實《節能產品政府采購實施意見》,推行政府機構優先采購節能產品,逐步淘汰低能效產品,發揮政府機構節能的表率作用,提高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
一、2005年能源發展與節約工作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問題
(一)主要成效
2005年,全省能源生產和消費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預計全年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3560萬噸標煤,同比增長6%;能源消費總量達到4150萬噸標煤,同比增長6.2%。全省能源供需基本保持平衡。
1、煤炭。全省原煤產量達到3620萬噸,同比增長2.3%;消費總量達到3830萬噸,同比增長7.1%;凈調入210萬噸,煤炭供需矛盾趨于緩和。全年共爭取到國家補助資金3.5億元。主要建成海石灣礦井、王家山礦集中生產更新改造、國有煤礦“一通三防”安全改造,以及華硯、山寨、新窯、新柏煤礦擴能改造等工程;在建項目靖遠、窯街天祝礦區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等工程進展順利;阿干礦區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華亭煤業集團公司煤礦產業升級改造方案已獲國家批復,魏家地、大水頭、天祝三號井等擴能改造項目,以及紅沙崗、花草灘、大柳等煤礦新建項目均已完成項目可研,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正在組織開展慶陽地區以及全省老礦區深部和外圍勘探工作。
2、石油天然氣。全省天然氣用量達到1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7.2%;原油產量308萬噸,同比增長3.36%;全社會油品消費量200萬噸,同比增長4.2%。長慶油田150萬噸產能建設、中油獨山子—蘭州成品油管道和鄯善—蘭州原油輸送管道等在建工程進展順利,正在開展蘭州—銀川天然氣輸氣管道建設前期及全省天然氣利用規劃工作。
3、電力。全省新增發電裝機120萬千瓦,電力總裝機容量達到1013.3萬千瓦,其中:水電裝機402.1萬千瓦,火電600.3萬千瓦,風電及其它10.9萬千瓦;全社會用電量達到49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4%。全年電力在保證供應的基礎上,外送電量約16億千瓦時。電源項目主要建成連城電廠二期、張掖電廠1號機、小峽水電站、漢坪嘴水電站等工程,在建的靖遠電廠三期和柴家峽水電站、小孤山水電站、海甸峽水電站等,以及新開工的華亭礦區煤矸石電廠和烏金峽水電站、麒麟寺水電站等工程進展順利;甘谷電廠“以大代小”工程、崇信電廠、靖遠電廠一期擴建可行性研究報告和炳靈水電站項目申請報告已上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待核準,平涼電廠二期、酒泉熱電廠、景泰電廠等火電項目均已完成可研等工作,蘭州第二熱電廠擴建、西固熱電廠“以大代小”等一批熱電聯產項目正在開展可行性研究等工作。同時,為了科學、合理地開發水電資源,完成了白龍江、洮河、大通河、黑河、湟水等流域水電開發規劃的優化調整工作,委托有關單位開展黃河黑山峽河段和瑪曲河段水電開發規劃的優化調整工作。
電網項目主要建成750千伏青海官亭—蘭州東輸變電示范工程,330千伏炳靈—和平—銀城送變電及永登3號變擴建、張家臺臨洮送變電工程,220千伏大坪、早陽、沙河送變電工程等;開工建設750蘭州東變330千伏送出線路和銀西送變電、蘭武嘉電鐵供電工程等;完成了全省農網改造一期工程“回頭看”自查整改和省級驗收工作,并積極爭取國家下達了縣城電網改造工程剩余投資12.6億元,其中國家補助2.52億元。
4、可再生能源。組織完成全省風能資源評價、風電場選址工作,初選風電場總裝機容量2000萬千瓦。積極開展安西、低窩鋪、玉門三期風電場開工準備工作,啟動了安西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前期和全省風電場工程規劃工作,并按照“市場換技術,以風電規模化帶動風電產業化”的發展思路,開展了引進外商獨資或控股建設風電設備研發設計中心、葉片等設備制造廠以及總裝廠的相關工作。
5、節能。通過加強管理,依靠科技進步,在節約能源與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能源利用效率有了進一步提高。每萬元GDP能耗降到2.49噸標煤,節能率3.5%;萬元工業增加值電耗下降到6157千瓦時,同比下降4.4%。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煤炭。一是全省煤田地質勘探工作相對滯后,已成為制約我省煤炭工業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全省煤炭生產與消費區域不均衡的矛盾突出。三是煤炭安全欠賬多,安全事故隱患依然存在。四是由于鐵路運力緊張,煤炭運輸不暢,限制了煤炭市場的開拓。五是產業集中度不高,尚未形成有影響力的大型煤炭集團。
2、石油天然氣。一是石油開采帶來的生態環境和水資源保護方面的壓力大。二是全省天然氣管網覆蓋率較低,除蘭州市區以及永靖縣、敦煌市外,全省其余各地沒有天然氣管道。三是由于配套政策、市場運作機制等原因,天然氣市場開發利用步伐嚴重滯后,城市民用、公輔、汽車以及工業等方面發展緩慢。
3、電力。一是電源建設速度相對滯后,雖然2005年我省新增發電裝機120萬千瓦左右,但由于歷史欠賬太多,尚未從根本上解決發電裝機總量不足的問題,2005年火電機組平均利用小時數仍高達6200小時以上。二是中小機組比重較大,能源效率低,污染嚴重,可靠性差。三是由于我省農灌電量比重較大,使全省上網電價和綜合銷售電價低,電價矛盾突出。四是全省電網主網架薄弱,隴南、甘南、臨夏等甘肅南部地區及嘉峪關以西地區至今未有330千伏電網布點,110千伏及以下配網仍存在部分卡脖子現象。
4、可再生能源。一是缺乏足夠的經濟激勵政策和機制,可再生能源短期內難以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穩定的市場需求,影響投資者的積極性。二是受技術水平的限制,可再生能源技術成本相對較高,一次性投資較大,缺乏市場競爭力,短期內難以使我省豐富的風能、太陽能等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三是缺乏完備的可再生能源產業體系,研發能力弱,制造技術水平較低,制約著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5、節能。一是對節能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存在重開發、輕節約,重速度、輕效益的傾向。二是缺乏有效的節能激勵政策,目前在財稅政策上對節能改造、節能設備研制和應用以及節能獎勵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夠,沒有建立有效的節能激勵機制。三是尚未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節能新機制。四是集中供熱率較低,10噸及以下小鍋爐較多,能耗高、效率低、污染嚴重。五是節能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不夠,多數企業存在融資困難,節能技術推廣應用難的問題。六是節能監管和服務機構能力建設滯后,節能信息不暢,難以適應節能工作的需要。
二、2006年能源發展與節能工作的主要任務和發展目標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年。為了實現“十一五”全省GDP年均增長10%的發展目標,能源工業在保障供應的前提下,要努力提高能源生產能力,做好全省能源儲備,保證能源安全供應;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提高水電、天然氣和風電等清潔、高效、優質能源的比重,減少煤炭終端消費的數量,促進能源結構的調整;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推進技術進步,發揮市場作用,促進能源效率的提高;加強環保措施,避免和減少能源開發利用引起的環境污染,促進能源、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預計2006年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4400萬噸標煤,同比增長6.2%。
(一)煤炭。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大煤田地質勘探,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提高煤炭安全生產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并充分利用蒙古國煤炭資源,保證煤炭供應。推進企業重組和改革,完善煤炭建設布局,提高生產集中度。開發和推廣應用潔凈煤技術,提高煤炭綜合利用水平。預計2006年煤炭產量達到3900萬噸,同比增長7.7%;煤炭消費總量達到4050萬噸,同比增長5.8%。
(二)石油天然氣。加強油氣勘探,擴大油氣加工能力,提高油田綜合采收率。加快天然氣輸氣管網和綜合利用項目建設,提高天然氣的利用水平,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改善環境質量。預計2006年全省天然氣消費總量達到1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0%,全社會油品消費量210萬噸,同比增長5%。
(三)電力。合理有序發展水電,優化火電結構,大力開展“以大代小”和熱電聯產工程,加快隴東、河西煤電基地建設,加強電網建設,保證電力供應。預計2006年全社會用電量為53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全省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160萬千瓦,發電量達到530億千瓦時以上,同比增長4.7%。
(四)可再生能源。加快全省大中型風電場和風電基地建設步伐,推進農村小水電、戶用沼氣建設,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資源,加快新能源設備自主研發制造,提高本地化率,降低新能源開發利用成本。預計2006年全省小水電、風電、太陽能和沼氣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總量達到50萬噸標煤,其中電力裝機容量達50萬千瓦以上。
(五)節能。抓好節能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建設,逐步改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能源的有效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節能型社會。預計2006年每萬元GDP能耗下降到2.38噸標煤,節能率4.4%;每萬元工業增加值電耗下降到6000千瓦時以下,同比下降2.5%。
三、2006年能源發展與節約工作的重點和主要措施
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甘肅加快發展的實際,要抓住機遇,加快開工建設一批對全省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能源項目,大力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我省“十一五”能源工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煤炭
1、抓緊開展靖遠、窯街、華亭以及正寧南部等老礦區深部和周遍接續資源勘探工作,為我省后續煤炭資源開發提供保障。
2、抓緊開工建設大柳、花草灘、紅沙崗一號井、新安等新建礦井以及靖遠煤業公司魏家地、大水頭煤礦和天祝三號井等改擴建工程,擴大礦井生產能力,改善煤炭生產布局,增加全省煤炭有效供應。
3、繼續抓好2005年煤礦安全改造項目和窯街天祝、靖遠礦區采煤沉陷區治理項目建設,進一步開展煤礦井下水害防治、礦井頂板支護和“一通三防”安全改造工作,搞好煤礦瓦斯綜合治理,更新礦井的提升和采掘設備,改善華亭、靖遠和窯街等國有重點煤礦和地方煤礦的安全生產條件。
4、加快煤矸石等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水平,提高資源利用率,推進礦區資源綜合利用,全面提升煤炭工業的質量和效益。
(二)石油天然氣
1、在抓緊建設中油獨山子—蘭州成品油管道和鄯善—蘭州原油輸送管道的同時,開工建設蘭州—鄭州成品油管道(甘肅段)和長慶、玉門油田產能建設項目,增強我省石油供應能力。
2、進一步加大蘭州市天然氣管網建設步伐,提高天然氣管網覆蓋率,城市居民氣化率達到65%以上。開工建設蘭州—銀川天然氣管道工程,實現青海、長慶、塔里木三大氣田聯網。積極促進澀寧蘭管線延伸至白銀管道建設送氣工程的實施。
3、在積極協調天然氣價格的基礎上,在敦煌、蘭州等有條件的小區,積極推廣應用城鎮小區天然氣熱、電、冷三聯產工程。
4、積極開展慶陽市石油伴生天然氣綜合利用前期工作,推進慶陽市的居民和燃煤鍋爐氣化改造工程。
(三)電力
1、水電。在抓緊在建項目建設的同時,根據白龍江、洮河、大通河、黑河等河流的水電開發調整規劃,抓緊各梯級水電站項目前期工作,落實相關建設條件,對達到項目核準條件的水電站建設項目,成熟一個核準一個。同時,進一步加快黑山峽、苗家壩等梯級水電站開發方案優化調整及項目前期工作。爭取2006年在建水電裝機規模達到160萬千瓦,建成投產裝機20萬千瓦以上。
2、火電。在抓緊在建項目建設的同時,力爭開工建設甘谷電廠“以大代小”工程;加快隴東煤電基地中平涼電廠二期、崇信電廠和以靖遠礦區為依托的靖遠電廠一期擴建、景泰電廠、靖遠煤矸石電廠等相關電源項目前期工作,做好后續電源項目的儲備工作,為我省“十一五”電力工業的快速發展奠定基礎。同時,抓住國家實施《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的有利時機,加大熱電聯產項目建設工作力度,加快開展酒泉熱電廠、西固熱電廠“以大代小”工程、蘭州第二熱電廠擴建、蘭州第三熱電廠、武威熱電廠、白銀熱電廠、天水熱電廠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力爭部分項目完成前期,達到項目核準深度要求。
3、電網。以建設西北750千伏超高壓電網為契機,一是積極配合電網公司開展陜甘、甘青、甘寧之間及省內750千伏電網建設前期工作,為“十一五”期間建成投產創造條件;二是加強330千伏輸配電網絡結構,開工建設瓜州、洛大、蘭州南、蘭州北、平川、石城、臨夏、武都、銀東輸變電和寧遠堡變升壓改造工程,保障蘭渝鐵路和蘭武嘉電氣化鐵路的電力供應,有效地解決南部水電和河西風電基地的上網問題。三是加快建設農網二期和縣城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啟動蘭州市城市電網新一輪的建設與改造工程;進一步完善全省110千伏及以下輸配電網建設,擴大電網覆蓋面和供電能力,保證全省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用電增長的需要。
(四)可再生能源
1、進一步加快風電開發建設。抓緊開工建設安西、低窩鋪、玉門風電場三期等大型風電場;完成安西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和全省風電場工程規劃,繼續開展安西、玉門昌馬等風電場的測風和預可行性研究。
2、加快風電設備自主研發制造,提高本地化率,降低開發利用成本。通過“市場換技術”等合作方式,促進國外資本和技術介入我省風電市場,加快我省風電場建設和風電設備產業化發展,提升我省風電設備的制造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
3、按照全省無電地區電力發展規劃,啟動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作。
(五)節能降耗
按照創建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堅持把節能作為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內容,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1、加快工業結構調整,降低萬元產值能耗。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同時延長傳統工業的產業鏈;加強鋼鐵、有色、建材等重點高耗能企業節能技術改造,開展余熱、余壓、廢氣利用等工程;關停“六小”企業,逐步降低能源單耗。
2、加強電網建設和能源需求側管理。加快農村電網、縣城電網和城市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建設,努力降低電網綜合線損;進一步合理調度,安排煤耗低的大機組多運行,同時加快實施現有火電機組技術改造工程,使全省單位火電煤耗降低5克/千瓦時;繼續執行差別電價,控制鐵合金等高耗能企業的發展;繼續推行峰谷電價政策范圍,移峰填谷,減少發電企業的調峰壓力。
3、積極推廣建筑節能,大力實施集中供熱和熱電聯產。“十一五”期間,按照住宅和公共建筑節能50%的標準要求,加快供熱體制改革,推進分戶計量工作,加大建筑節能技術和產品的推廣力度,特別是在新建工程中強制執行節能標準,努力減低建筑能耗。
4、加快可再生能源建設。充分利用我省豐富的水能、風能、太陽能等資源優勢,加快全省小水電、風電、太陽能和沼氣利用項目建設步伐。
5、推進綠色照明工程。宣傳推廣使用高效節能熒光燈、電子鎮流器、發光二極管等節能照明設施,特別是在新建基礎設施項目中推行綠色照明工程。
6、開展政府節能。貫徹落實《節能產品政府采購實施意見》,推行政府機構優先采購節能產品,逐步淘汰低能效產品,發揮政府機構節能的表率作用,提高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2007年能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