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園區經濟
- 時間:2009-03-14
- 點擊:59
- 來源:
一、2005年園區經濟發展情況
2005年全省各市州搶抓發展機遇,以國家清理整頓開發區為契機,一手抓清理整頓,一手抓規范提高,有力地促進了我省開發區的穩步快速發展。與此同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結合履行對全省開發區進行管理協調的新職能,加強宏觀指導和協調,強化政策研究制定和規劃引導等重點工作,積極爭取落實園區專項資金,科學制定《甘肅省開發園區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強化管理和監督。園區專項資金的設立和計劃安排極大地推動了各重點開發區的基礎設施,調動了各市州發展開發區的積極性。同時,從2005年8月份以來,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委下發的《關于印發〈清理整頓開發區的審核原則和標準〉的通知》(發改外資[2005]1521號)精神,對全省49個省級及以下開發區進行了逐一審核,目前,全省除2個國家級開發區外,國家認可的省級開發區數量調整為34個(其中3個開發區已通過審核,31個待批,另有1個擬積極爭取國家批復)。這次審核工作,為全省開發區的科學規劃和規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進一步增強了各市州發展開發區的信心。
我省開發區建設和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一是開發區管理體制不完善,關系不順,越權多頭審批開發區,不經論證、不顧條件、盲目布點,造成開發區小而分散、重復建設、各自為政、惡性競爭。二是開發區缺乏統籌規劃,布局混亂,部分開發區的功能、定位及發展方向不明確,產業雷同,缺乏特色,資源浪費問題突出。三是開發區中的企業規模普遍偏小,技術裝備水平和專業化協作程度低,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開發區支柱產業難以形成,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四是一些開發區越權出臺優惠政策,其中部分開發區出臺的優惠政策規定不符合國家現行法律法規,產生了不少的矛盾和問題,影響了全省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二、2006年園區經濟發展的思路和措施
(一)堅持發展抓項目,促進園區快速發展
園區是各地招商引資的窗口和項目建設的集聚地。從近幾年落實省委“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工作思路的情況來看,甘肅新引進和開工的項目中,除技改、擴建、水電、礦山開采等項目外,其余大部分加工項目都在全省各個園區安家落戶。2006年,各類園區要繼續立足對外開放、借助外力,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擴大招商引資效果,吸引更多的企業和項目入園進區,促進園區經濟的發展。招商引資應以吸納東部產業轉移為重點,增強主動性和積極性;既要重數量,更要重質量,既要多簽約,更要抓履約,確保招商引資項目簽約一個、落實一個,建成一個、投產一個。
(二)依托比較優勢,突出園區發展特色
各類園區要依托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拉長優勢特色產業鏈,大力發展優勢資源的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對在產業上已經形成規模和特色的園區,繼續鞏固發展成果,努力提高發展水平,使產業規模和產品檔次不斷提升。加大對園區傳統產業的改造,扶持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和科技開發能力的優勢企業,通過利用省內外資金開展跨區域經營,培育一批開發型骨干企業。促進科技進步,加強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把園區發展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集約化發展的軌道上來。把發展園區建設與發展縣域經濟、非公經濟結合起來,使園區經濟成為縣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主要推動力量;積極鼓勵各種非公有制企業進入工業園區投資辦廠,把非公有制企業培育成園區經濟發展的重點載體。
(三)適應發展要求,進一步優化園區布局
繼續推進清理審核工作,盡快完成31個園區的審核程序,促進省級開發區提升發展水平,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在此基礎上,結合新一輪土地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的開展,指導各市(州)、縣(區)調查和分析工業集聚區布局和用地的情況,促進工業集聚區的發展。爭取在符合耕地保護規劃和城鎮建設規劃的前提下,在每個縣(區)都規范設立工業集聚區,集約做好基礎設施和“三廢”處理,增強園區在全省“發展抓項目”、對外開放、發展循環經濟中的典范作用。
(四)創新開發模式,拓寬投融資渠道
引導各市、縣加強項目前期工作和管理,充分利用好支持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同時,積極轉變觀念、開拓創新,更多地依靠市場化運作,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向市場,盡力吸引國內外各種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及民間投資;政府推動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以“政府規劃、企業經營、多元投資、市場運作、項目帶動、滾動發展”模式推進園區建設,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在公平公正、互利雙贏的基礎上,廣泛吸納社會各方力量用各種生產要素以入股、參股、集資、承包、租賃等形式參與園區建設;在有條件的地區組建園區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鼓勵各種投融資公司以市場主體的身份參與園區開發活動;積極支持和鼓勵國內外大公司以包區整片開發等經營模式參與園區開發建設。
(五)強化規劃指導、不斷創新管理機制
按照“十一五”期間國家和省上優化產業結構、協調區域發展的趨勢,組織編制和實施《甘肅省園區發展布局規劃》,進一步優化園區空間布局、明確產業發展方向,使園區建設與當地土地利用、城鎮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方向保持一致。積極推進工業集聚區預留地規劃工作,確定有關市(州)、縣(區)工業集聚區的具體空間布局、四址范圍及總體構想,為各地工業經濟的發展留足空間。協調政府各部門,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不斷優化園區發展的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和市場環境。做好園區土地供給、規劃審批、環境評估、技術進步等方面服務工作。引導各園區管理機構轉變觀念,提高服務效率和水平。加快建設園區現代通訊設施和園區信息化水平,建設《甘肅園區》網頁,形成政策發布、業務指導、對內交流、對外宣傳、網上招商、項目洽談的公共信息網絡平臺,使園區建設通過網絡由封閉走向開放,形成與外界的互動。
2005年全省各市州搶抓發展機遇,以國家清理整頓開發區為契機,一手抓清理整頓,一手抓規范提高,有力地促進了我省開發區的穩步快速發展。與此同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結合履行對全省開發區進行管理協調的新職能,加強宏觀指導和協調,強化政策研究制定和規劃引導等重點工作,積極爭取落實園區專項資金,科學制定《甘肅省開發園區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強化管理和監督。園區專項資金的設立和計劃安排極大地推動了各重點開發區的基礎設施,調動了各市州發展開發區的積極性。同時,從2005年8月份以來,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委下發的《關于印發〈清理整頓開發區的審核原則和標準〉的通知》(發改外資[2005]1521號)精神,對全省49個省級及以下開發區進行了逐一審核,目前,全省除2個國家級開發區外,國家認可的省級開發區數量調整為34個(其中3個開發區已通過審核,31個待批,另有1個擬積極爭取國家批復)。這次審核工作,為全省開發區的科學規劃和規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進一步增強了各市州發展開發區的信心。
我省開發區建設和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一是開發區管理體制不完善,關系不順,越權多頭審批開發區,不經論證、不顧條件、盲目布點,造成開發區小而分散、重復建設、各自為政、惡性競爭。二是開發區缺乏統籌規劃,布局混亂,部分開發區的功能、定位及發展方向不明確,產業雷同,缺乏特色,資源浪費問題突出。三是開發區中的企業規模普遍偏小,技術裝備水平和專業化協作程度低,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開發區支柱產業難以形成,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四是一些開發區越權出臺優惠政策,其中部分開發區出臺的優惠政策規定不符合國家現行法律法規,產生了不少的矛盾和問題,影響了全省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二、2006年園區經濟發展的思路和措施
(一)堅持發展抓項目,促進園區快速發展
園區是各地招商引資的窗口和項目建設的集聚地。從近幾年落實省委“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工作思路的情況來看,甘肅新引進和開工的項目中,除技改、擴建、水電、礦山開采等項目外,其余大部分加工項目都在全省各個園區安家落戶。2006年,各類園區要繼續立足對外開放、借助外力,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擴大招商引資效果,吸引更多的企業和項目入園進區,促進園區經濟的發展。招商引資應以吸納東部產業轉移為重點,增強主動性和積極性;既要重數量,更要重質量,既要多簽約,更要抓履約,確保招商引資項目簽約一個、落實一個,建成一個、投產一個。
(二)依托比較優勢,突出園區發展特色
各類園區要依托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拉長優勢特色產業鏈,大力發展優勢資源的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對在產業上已經形成規模和特色的園區,繼續鞏固發展成果,努力提高發展水平,使產業規模和產品檔次不斷提升。加大對園區傳統產業的改造,扶持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和科技開發能力的優勢企業,通過利用省內外資金開展跨區域經營,培育一批開發型骨干企業。促進科技進步,加強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把園區發展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集約化發展的軌道上來。把發展園區建設與發展縣域經濟、非公經濟結合起來,使園區經濟成為縣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主要推動力量;積極鼓勵各種非公有制企業進入工業園區投資辦廠,把非公有制企業培育成園區經濟發展的重點載體。
(三)適應發展要求,進一步優化園區布局
繼續推進清理審核工作,盡快完成31個園區的審核程序,促進省級開發區提升發展水平,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在此基礎上,結合新一輪土地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的開展,指導各市(州)、縣(區)調查和分析工業集聚區布局和用地的情況,促進工業集聚區的發展。爭取在符合耕地保護規劃和城鎮建設規劃的前提下,在每個縣(區)都規范設立工業集聚區,集約做好基礎設施和“三廢”處理,增強園區在全省“發展抓項目”、對外開放、發展循環經濟中的典范作用。
(四)創新開發模式,拓寬投融資渠道
引導各市、縣加強項目前期工作和管理,充分利用好支持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同時,積極轉變觀念、開拓創新,更多地依靠市場化運作,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向市場,盡力吸引國內外各種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及民間投資;政府推動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以“政府規劃、企業經營、多元投資、市場運作、項目帶動、滾動發展”模式推進園區建設,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在公平公正、互利雙贏的基礎上,廣泛吸納社會各方力量用各種生產要素以入股、參股、集資、承包、租賃等形式參與園區建設;在有條件的地區組建園區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鼓勵各種投融資公司以市場主體的身份參與園區開發活動;積極支持和鼓勵國內外大公司以包區整片開發等經營模式參與園區開發建設。
(五)強化規劃指導、不斷創新管理機制
按照“十一五”期間國家和省上優化產業結構、協調區域發展的趨勢,組織編制和實施《甘肅省園區發展布局規劃》,進一步優化園區空間布局、明確產業發展方向,使園區建設與當地土地利用、城鎮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方向保持一致。積極推進工業集聚區預留地規劃工作,確定有關市(州)、縣(區)工業集聚區的具體空間布局、四址范圍及總體構想,為各地工業經濟的發展留足空間。協調政府各部門,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不斷優化園區發展的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和市場環境。做好園區土地供給、規劃審批、環境評估、技術進步等方面服務工作。引導各園區管理機構轉變觀念,提高服務效率和水平。加快建設園區現代通訊設施和園區信息化水平,建設《甘肅園區》網頁,形成政策發布、業務指導、對內交流、對外宣傳、網上招商、項目洽談的公共信息網絡平臺,使園區建設通過網絡由封閉走向開放,形成與外界的互動。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2007年園區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