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金昌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
- 時間:2009-03-15
- 點擊:83
- 來源:
一、2005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入落實省委“兩個高舉、一個加強”的戰略決策,突出發展第一要務,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加大項目建設力度,進一步深化各項改革,努力擴大對外開放,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全市實現地方生產總值115.87億元,增長16.01%。
(一)堅持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工業經濟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圍繞做大做強有色金屬、化工、能源三大支柱產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建筑建材、裝備制造等配套產業,積極發展以新材料為主的接續產業,工業經濟的主導優勢不斷增強,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全市工業完成增加值84.13億元,增長19.1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2.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82.83億元,增長19.54%;實現利稅總額38.8億元,增長69%;綜合效益指數為195.84%,比上年提高32.61個百分點。金川集團公司已成為全國工業重點行業效益十佳企業和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大型有色企業集團。
(二)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村經濟得到全面發展。認真貫徹中央1號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堅定不移地推進“一特兩化”,堅定不移的培訓和輸轉農民,加快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 7.1億元,增長14.67 %。糧食總產量達到27.9萬噸,增長7.15%,創歷史最好水平。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啤酒大麥、無公害蔬菜、優質飼草種植面積分別達到25.05萬畝、11.37萬畝、20萬畝,羊只飼養量達到110萬只。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啤酒麥芽、無公害蔬菜和優質肉羊等特色農產品加工能力分別達到22萬噸、1500噸和30萬只,啤酒麥芽產量約占國內生產總量的15%,各類農產品加工儲運企業己累計達到370多家。農業標準化生產初見成效,永昌縣被列為國家級啤酒大麥標準化示范縣,干辣椒、綠蘿卜等6個產品己被省質監部門檢測認證。認真落實各類惠農政策,兌現糧食直補資金605萬元;全面取消了特產稅、牧業稅、免征了農業稅,農民直接受益1147萬元。堅定不移地實施“10萬農民勞動技能提升計劃”,建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基地12個,培訓農民4.02萬人(次),輸轉農民7.7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2.35億元。
(三)不斷加強項目工作,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認真落實省委“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的重大戰略決策,堅持把抓項目與基本市情、國家產業政策、科技創新、項目儲備、市場化運作、支持大企業改革結合起來,促進了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9.73億元,增長29.83%。全市在建項目達到436項,其中完成投資500萬元以上的項目90項,其投資額占全部投資的81.87%。
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金川集團公司礦山改擴建、20萬噸銅電解、1.4萬噸/日選礦擴能、2×150MW熱電聯產、鎳都實業公司3萬噸硫酸鎳等一批重點技改項目進展順利。金化集團18萬噸磷二銨擴能改造項目建成投產。城市供水老化管網改造、污水處理、病險水庫加固等一批國債項目加快實施,部分項目己建成投入使用。永昌發電公司2×300MW機組改擴建、金川至永昌高等級公路、金昌支線機場、金河人飲管道、金昌現代物流中心等項目前期工作取得一定進展。項目庫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儲備項目480多項,篩選了110個項目作為“十一五”工作的重點項目。
(四)繼續深化各項改革,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支持金川集團公司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吸納寶鋼、太鋼等優勢企業入股,實現了強強聯合。八冶公司政策性破產重組、金化集團公司主輔分離以及金泥集團公司、河西堡鐵廠多元化改革工作進展順利。國有中小企業改制任務基本完成,投資體制改革進程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規范,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醫療制度改革等綜合配套改革逐步完善。河西堡鎮實行計劃單列,進一步優化了區域經濟布局,加快了河西堡鎮的建設步伐。
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全市共簽訂招商引資合同項目138項,到位資金7.96億元,增長50%。完成進出口總額10.68億美元,增長86%,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41%,己與1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8億元,增長9.2%。
(五)財政金融運行平穩,消費市場活躍。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18.71億元,增長35.02%。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29億元,增長28.51%。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99.61億元,增長21.16%;各項貸款余額70.24億元,增長30.65%。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億元,增長14.2%。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0.8%,比上年回落1.4個百分點。
(六)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注重科技成果轉化,組織實施科技項目52項,科技示范體系初具規模。進一步加大對教育、衛生事業的投入,改造修建鄉鎮衛生院6所,建立城市社區服務中心(站)13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啟動,參合率達到71.37%。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得到加強,新增就業崗位5697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2%。城鄉低保工作進一步加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了1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25%以內。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175元,增加75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982元,增加385元。
二、2006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和主要任務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也是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開好頭、起好步的關鍵一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方生產總值增長 13.5%;大口徑財政收入增長14%;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20%;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620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3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2%。主要任務和措施:
(一)繼續抓住國家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努力保持投資的快速增長。一是抓住國家繼續發行國債和安排中央預算內資金的機遇,在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基礎教育、公共衛生,加強城市基礎設施以及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等方面,重點做好項目的申報與銜接工作,爭取得到更多的資金支持。二是加大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爭取開工金川至永昌高等級公路和下四分至雙灣通鄉公路,繼續抓好市區集中供熱、金水湖景區、龍泉景觀帶等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好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防風治沙等生態工程。三是加強項目前期工作,重點推進金昌支線機場、永昌發電公司2×300MW機組改擴建、金昌物流中心、天然氣綜合利用等項目前期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四是加強項目管理,提高投資效益。繼續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監理制,進一步健全重大項目稽察、審計機制,建立政府投資項目的社會監督機制。五是進一步拓寬投融資渠道,力爭年內在國家開發銀行融資3-5億元,擴充城市建設資金來源。
(二)加大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力度,努力提高工業整體水平。一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切入點,繼續加快發展有色金屬、化工、能源三大支柱產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產品附加值,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確保工業增加值增長15%。積極支持金川集團公司加快實施1.4萬噸/日選礦、20萬噸銅電解、鎳熔煉系統節能降耗技術改造以及鎳都實業公司20萬噸銅加工、銅鎳合金管材、金化集團公司1.5萬噸高品質磷酸一銨、50萬噸磷復肥等重大技改項目建設。加快金昌(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建設,發展以鎳銅鈷精深加工為主的新材料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以做大做強優勢支柱產業為目標,整合各類科技資源,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地方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提高創新能力。三是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和發展循環經濟。強化全社會節能,以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支持發展循環經濟,逐步建立節約資源的政策支持、技術服務和監督管理體系,倡導清潔生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4%以上。四是切實加強企業管理。完善企業內部監管機制,挖掘潛力,節能降耗,抓好企業扭虧工作,努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三)著力發展“一特兩化”和勞務經濟,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一特兩化”。重點抓好啤酒麥芽、蔬菜、食用菌等種植和優質肉羊養殖,種植蔬菜18萬畝,發展食用菌栽培戶2500戶,產量達到5000噸,肉羊飼養量達到150萬只。力爭全市啤酒麥芽加工能力穩定在22萬噸,肉羊加工能力達到30萬只,面粉加工能力達到40萬噸,飼草加工能力達到10萬噸。加快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完善農產品檢測體系,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水平。二是堅定不移地培訓農民和輸轉農民,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繼續實施“10萬農民勞動技能提升計劃”,重點抓好鄉村干部、存量農民、增量農民三個層次的培訓,不斷提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力。力爭年內培訓農民4萬人(次),輸轉農村富余勞動力7.5萬人(次),創勞務收入2.5億元以上。三是進一步改善農業基礎條件。抓住國家繼續加大對農村“六小”項目投入的機遇,重點抓好中型灌區配套改造項目規劃,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加強生態林業建設,完成造林綠化面積12萬畝,封山育林36萬畝。加快農村村鎮規劃和建設,有計劃、有步驟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動全市新農村建設。
(四)進一步深化各項改革,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一是以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繼續支持金川集團公司深化改革,完成金化集團、金泥集團、河西堡鐵廠等企業以產權多元化為核心的改革,穩步推進糧食、流通、公路交通管理等領域的改革。二是加大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改進和規范各類投資管理,完善企業投資項目的核準制和備案制。規范政府投資行為和范圍,強化監督和責任追究,實行政府投資項目公示制度,全面推行建設項目招標投標制、政府投資公益性項目“代建制”。三是積極推進其他各項改革。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為核心,深入推進以鄉鎮機構、義務教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為重點的農村綜合改革。四是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面落實招商引資配套政策,積極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全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引資和引技、引智并重的招商引資新機制,增強開放意識,拓展合作領域,拓寬引資范圍,擴大招商成果,確保年內引進資金10億元。五是努力擴大對外貿易。支持和引導企業不斷擴大產品規模,提升產品檔次,增加出口創匯,努力提高我市出口產品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爭取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比上年增長20%。六是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認真落實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各項政策措施,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促進非公經濟加快發展。
(五)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把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作為擴大消費的切入點,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進一步落實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的政策措施,改善農村消費條件,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建立個人信用制度,發展消費信貸,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加快發展房地產、教育培訓、醫療保健、社會中介、社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引導交通運輸、商貿流通、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創新經營方式。開展市場秩序整頓,加強價格監管,不斷改善消費環境。
(六)加強社會事業發展,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抓住國家繼續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公共文化設施、公共衛生和基層計劃生育等方面投入的機遇,進一步加大教育、衛生資源的整合力度。在鞏固“兩基”成果的同時,高度重視發展職業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加強公共衛生建設。完善城鄉醫療救治體系,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加快鄉鎮計劃生育服務站建設,全面完成鄉鎮衛生院改造。認真落實人口目標責任制,使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搞好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社區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建成市文化中心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加快推進城市數字化電視改造和市電視臺演播廳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加強城鄉體育設施建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做好就業指導服務工作。完善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政策措施,多渠道開辟就業崗位,使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救助體系。繼續抓好“兩個確保”和城市“低保”,建立和完善農村養老、合作醫療、大病統籌制度,推進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建設,妥善解決城鄉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加強公檢法司等政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快市、縣公安看守所,縣、區法院審判庭等項目建設。積極爭取開工建設農村派出 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兩所一庭”項目;進一步加強城鄉環境保護和城市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對金川集團公司二氧化硫治理的支持力度,使市區空氣質量繼續好轉。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入落實省委“兩個高舉、一個加強”的戰略決策,突出發展第一要務,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加大項目建設力度,進一步深化各項改革,努力擴大對外開放,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全市實現地方生產總值115.87億元,增長16.01%。
(一)堅持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工業經濟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圍繞做大做強有色金屬、化工、能源三大支柱產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建筑建材、裝備制造等配套產業,積極發展以新材料為主的接續產業,工業經濟的主導優勢不斷增強,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全市工業完成增加值84.13億元,增長19.1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2.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82.83億元,增長19.54%;實現利稅總額38.8億元,增長69%;綜合效益指數為195.84%,比上年提高32.61個百分點。金川集團公司已成為全國工業重點行業效益十佳企業和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大型有色企業集團。
(二)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村經濟得到全面發展。認真貫徹中央1號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堅定不移地推進“一特兩化”,堅定不移的培訓和輸轉農民,加快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 7.1億元,增長14.67 %。糧食總產量達到27.9萬噸,增長7.15%,創歷史最好水平。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啤酒大麥、無公害蔬菜、優質飼草種植面積分別達到25.05萬畝、11.37萬畝、20萬畝,羊只飼養量達到110萬只。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啤酒麥芽、無公害蔬菜和優質肉羊等特色農產品加工能力分別達到22萬噸、1500噸和30萬只,啤酒麥芽產量約占國內生產總量的15%,各類農產品加工儲運企業己累計達到370多家。農業標準化生產初見成效,永昌縣被列為國家級啤酒大麥標準化示范縣,干辣椒、綠蘿卜等6個產品己被省質監部門檢測認證。認真落實各類惠農政策,兌現糧食直補資金605萬元;全面取消了特產稅、牧業稅、免征了農業稅,農民直接受益1147萬元。堅定不移地實施“10萬農民勞動技能提升計劃”,建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基地12個,培訓農民4.02萬人(次),輸轉農民7.7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2.35億元。
(三)不斷加強項目工作,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認真落實省委“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的重大戰略決策,堅持把抓項目與基本市情、國家產業政策、科技創新、項目儲備、市場化運作、支持大企業改革結合起來,促進了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9.73億元,增長29.83%。全市在建項目達到436項,其中完成投資500萬元以上的項目90項,其投資額占全部投資的81.87%。
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金川集團公司礦山改擴建、20萬噸銅電解、1.4萬噸/日選礦擴能、2×150MW熱電聯產、鎳都實業公司3萬噸硫酸鎳等一批重點技改項目進展順利。金化集團18萬噸磷二銨擴能改造項目建成投產。城市供水老化管網改造、污水處理、病險水庫加固等一批國債項目加快實施,部分項目己建成投入使用。永昌發電公司2×300MW機組改擴建、金川至永昌高等級公路、金昌支線機場、金河人飲管道、金昌現代物流中心等項目前期工作取得一定進展。項目庫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儲備項目480多項,篩選了110個項目作為“十一五”工作的重點項目。
(四)繼續深化各項改革,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支持金川集團公司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吸納寶鋼、太鋼等優勢企業入股,實現了強強聯合。八冶公司政策性破產重組、金化集團公司主輔分離以及金泥集團公司、河西堡鐵廠多元化改革工作進展順利。國有中小企業改制任務基本完成,投資體制改革進程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規范,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醫療制度改革等綜合配套改革逐步完善。河西堡鎮實行計劃單列,進一步優化了區域經濟布局,加快了河西堡鎮的建設步伐。
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全市共簽訂招商引資合同項目138項,到位資金7.96億元,增長50%。完成進出口總額10.68億美元,增長86%,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41%,己與1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8億元,增長9.2%。
(五)財政金融運行平穩,消費市場活躍。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18.71億元,增長35.02%。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29億元,增長28.51%。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99.61億元,增長21.16%;各項貸款余額70.24億元,增長30.65%。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億元,增長14.2%。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0.8%,比上年回落1.4個百分點。
(六)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注重科技成果轉化,組織實施科技項目52項,科技示范體系初具規模。進一步加大對教育、衛生事業的投入,改造修建鄉鎮衛生院6所,建立城市社區服務中心(站)13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啟動,參合率達到71.37%。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得到加強,新增就業崗位5697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2%。城鄉低保工作進一步加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了1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25%以內。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175元,增加75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982元,增加385元。
二、2006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和主要任務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也是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開好頭、起好步的關鍵一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方生產總值增長 13.5%;大口徑財政收入增長14%;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20%;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620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3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2%。主要任務和措施:
(一)繼續抓住國家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努力保持投資的快速增長。一是抓住國家繼續發行國債和安排中央預算內資金的機遇,在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基礎教育、公共衛生,加強城市基礎設施以及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等方面,重點做好項目的申報與銜接工作,爭取得到更多的資金支持。二是加大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爭取開工金川至永昌高等級公路和下四分至雙灣通鄉公路,繼續抓好市區集中供熱、金水湖景區、龍泉景觀帶等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好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防風治沙等生態工程。三是加強項目前期工作,重點推進金昌支線機場、永昌發電公司2×300MW機組改擴建、金昌物流中心、天然氣綜合利用等項目前期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四是加強項目管理,提高投資效益。繼續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監理制,進一步健全重大項目稽察、審計機制,建立政府投資項目的社會監督機制。五是進一步拓寬投融資渠道,力爭年內在國家開發銀行融資3-5億元,擴充城市建設資金來源。
(二)加大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力度,努力提高工業整體水平。一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切入點,繼續加快發展有色金屬、化工、能源三大支柱產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產品附加值,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確保工業增加值增長15%。積極支持金川集團公司加快實施1.4萬噸/日選礦、20萬噸銅電解、鎳熔煉系統節能降耗技術改造以及鎳都實業公司20萬噸銅加工、銅鎳合金管材、金化集團公司1.5萬噸高品質磷酸一銨、50萬噸磷復肥等重大技改項目建設。加快金昌(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建設,發展以鎳銅鈷精深加工為主的新材料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以做大做強優勢支柱產業為目標,整合各類科技資源,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地方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提高創新能力。三是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和發展循環經濟。強化全社會節能,以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支持發展循環經濟,逐步建立節約資源的政策支持、技術服務和監督管理體系,倡導清潔生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4%以上。四是切實加強企業管理。完善企業內部監管機制,挖掘潛力,節能降耗,抓好企業扭虧工作,努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三)著力發展“一特兩化”和勞務經濟,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一特兩化”。重點抓好啤酒麥芽、蔬菜、食用菌等種植和優質肉羊養殖,種植蔬菜18萬畝,發展食用菌栽培戶2500戶,產量達到5000噸,肉羊飼養量達到150萬只。力爭全市啤酒麥芽加工能力穩定在22萬噸,肉羊加工能力達到30萬只,面粉加工能力達到40萬噸,飼草加工能力達到10萬噸。加快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完善農產品檢測體系,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水平。二是堅定不移地培訓農民和輸轉農民,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繼續實施“10萬農民勞動技能提升計劃”,重點抓好鄉村干部、存量農民、增量農民三個層次的培訓,不斷提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力。力爭年內培訓農民4萬人(次),輸轉農村富余勞動力7.5萬人(次),創勞務收入2.5億元以上。三是進一步改善農業基礎條件。抓住國家繼續加大對農村“六小”項目投入的機遇,重點抓好中型灌區配套改造項目規劃,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加強生態林業建設,完成造林綠化面積12萬畝,封山育林36萬畝。加快農村村鎮規劃和建設,有計劃、有步驟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動全市新農村建設。
(四)進一步深化各項改革,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一是以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繼續支持金川集團公司深化改革,完成金化集團、金泥集團、河西堡鐵廠等企業以產權多元化為核心的改革,穩步推進糧食、流通、公路交通管理等領域的改革。二是加大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改進和規范各類投資管理,完善企業投資項目的核準制和備案制。規范政府投資行為和范圍,強化監督和責任追究,實行政府投資項目公示制度,全面推行建設項目招標投標制、政府投資公益性項目“代建制”。三是積極推進其他各項改革。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為核心,深入推進以鄉鎮機構、義務教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為重點的農村綜合改革。四是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面落實招商引資配套政策,積極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全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引資和引技、引智并重的招商引資新機制,增強開放意識,拓展合作領域,拓寬引資范圍,擴大招商成果,確保年內引進資金10億元。五是努力擴大對外貿易。支持和引導企業不斷擴大產品規模,提升產品檔次,增加出口創匯,努力提高我市出口產品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爭取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比上年增長20%。六是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認真落實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各項政策措施,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促進非公經濟加快發展。
(五)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把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作為擴大消費的切入點,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進一步落實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的政策措施,改善農村消費條件,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建立個人信用制度,發展消費信貸,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加快發展房地產、教育培訓、醫療保健、社會中介、社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引導交通運輸、商貿流通、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創新經營方式。開展市場秩序整頓,加強價格監管,不斷改善消費環境。
(六)加強社會事業發展,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抓住國家繼續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公共文化設施、公共衛生和基層計劃生育等方面投入的機遇,進一步加大教育、衛生資源的整合力度。在鞏固“兩基”成果的同時,高度重視發展職業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加強公共衛生建設。完善城鄉醫療救治體系,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加快鄉鎮計劃生育服務站建設,全面完成鄉鎮衛生院改造。認真落實人口目標責任制,使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搞好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社區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建成市文化中心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加快推進城市數字化電視改造和市電視臺演播廳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加強城鄉體育設施建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做好就業指導服務工作。完善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政策措施,多渠道開辟就業崗位,使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救助體系。繼續抓好“兩個確保”和城市“低保”,建立和完善農村養老、合作醫療、大病統籌制度,推進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建設,妥善解決城鄉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加強公檢法司等政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快市、縣公安看守所,縣、區法院審判庭等項目建設。積極爭取開工建設農村派出 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兩所一庭”項目;進一步加強城鄉環境保護和城市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對金川集團公司二氧化硫治理的支持力度,使市區空氣質量繼續好轉。
上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