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白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
- 時間:2009-03-15
- 點擊:0
- 來源:
一、2005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5年,全市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狠抓項目建設,擴大投資規模,推進經濟轉型,培育多元產業,深化各項改革,增強發展活力,完成和超額完成了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確定的發展目標。
(一)經濟保持快速增長,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結合白銀實際,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努力克服各種不利因素,著力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好勢頭,全市經濟實現了速度、效益和質量的同步提高。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46.54億元,增長12.91%,“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1.44%;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17.5億元,增長22.66%,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71億元,增長17.08%,“十五”期間年均分別增長19.67%和17.0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928元,增長9.3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23元,增長6.75%,“十五”年均分別增長10.2%和5.9%。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和物價漲幅的回落,社會消費不斷擴大。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4%,漲幅同比回落2.1個百分點;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54億元,增長12.5%,“十五”年均增長12.45%。
(二)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特色優勢不斷增強。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加快發展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2005年全市農業增加值達到21.03億元,增長6.02%。糧食產量達到52.82萬噸,無公害及綠色產品種植面積發展到150萬畝。圍繞經濟轉型,加大了工業技術改造力度。實施工業重點建設項目11項,總投資27億元。銀光公司5萬噸TDI擴建、白銀公司干法氟化鋁、在恩生物和恒生源生物農藥等項目進展良好。全市國有及限額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增加值55.02億元,增長16.29%。
(三)千方百計籌措建設資金,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依據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方向,選準項目,多方爭取,在國家加強宏觀調控、控制投資規模的大背景下,全年共爭取到國家及省上資金23630萬元。加強銀政合作、促進銀企合作,努力擴大信貸規模。7月份,召開了“白銀市銀企項目對接貸款簽約會”,有32個項目與銀行簽訂了協議,簽約金額171.43億元。同時,與中國建設銀行白銀分行簽訂了“代理國債項目金融服務管理協議”,努力為國債項目建設提供信貸支持。抓住國際國內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的機遇,上下聯動,部門協作,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引進資金,引進項目。全年簽約招商引資項目139個,簽約資金108億元,實施項目113個,其中當年簽約項目95個,開工率68%。
健全項目工作激勵機制,完善項目工作責任制,實行項目和投資的跟蹤管理,保持了投資較快增長的勢頭。全年共實施項目687個,其中新開工項目519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5.96億元,增長20.7%,“十五”年均增長28.31%。
去年初確定了由市級領導聯系的58個重點建設項目,相關領導和責任部門全過程進行跟蹤服務,協調解決各種問題。加強項目稽查力度,嚴格落實“四制”,先后對12個使用財政資金的項目進行了稽察。
(四)強化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發展支撐能力得到提升。農村能源、安全飲水、退耕還林和靖會興電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續建項目,已全面完成了年度建設任務。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萬畝,興修梯田5.16萬畝,改造中低產田3.4萬畝,水土保持綜合治理130平方公里,完成各類造林面積29萬畝,封山育林7.8萬畝。白銀至劉寨柯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G109線穿越白銀中心城區段拓寬改造一期工程路基基本完工,黃河四龍至龍灣段航運工程已基本建成。靖遠電廠三期工程和黃河烏金峽水電站完成國家立項核準并開工建設,330KV銀西送變電工程主體已開工。白銀市生活垃圾處理工程通過竣工驗收,白銀市城區污水處理工程已建成試車,白銀市供水配套管網工程、東市區集中供熱工程已基本建成。
(五)堅持以人為本,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增加財政支出,將城市低保標準提高了20%。在全市范圍內全部取消了農業稅、牧業稅,落實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1551萬元。爭取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資金4129萬元,安置移民5477人。將勞務輸出作為減少農民、富裕農民、提高農民的一項戰略性措施,強化農民培訓,提高農民就業技能,堅持自發分散勞務輸出和有組織大規模勞務輸出同時推進,全年累計輸出勞務20.2萬人次,創勞務收入4.75億元。切實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全市新增城鎮就業18900人,其中再就業6560人。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城鎮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的參保率均有較大提高。
(六)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得到加強。教育投入向農村傾斜,實施了農村寄宿制學校、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和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試點項目,進一步改善了農村基礎教育條件。籌措資金1560多萬元,對25萬多名農村中小學生實行了“兩免一補”政策。西區育才中學建成招生。爭取資金,安排建設了市急救中心、傳染病區項目,全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項目全部投入使用,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治體系項目基本建成,設備安裝正在進行,安排農村鄉鎮衛生院建設項目37所,部分項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會寧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進展順利。人口計劃生育執行較好,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29‰。基本完成了102個自然村的通廣播電視任務,市廣電中心大樓開工建設。白銀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判法庭、白銀市檢察院業務技術樓已竣工。
(七)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經濟發展活力有所增強。加強組織協調,積極支持中央、省屬企業實施政策性破產。列入計劃的17戶企業已有5戶企業破產終結,銀光公司、昆侖二七九廠等企業進入操作階段。全面完成了二十一冶公司、鐵路系統企業辦社會職能的移交。加快省上下劃企業和市屬企業改革。甘肅礦用化工廠、甘肅礦用電器廠改制后,新組建企業經營運轉良好。市糧食總公司、市供銷社直屬企業、糖酒副食品公司等市屬企業改制方案已經確定,正在組織實施,市屬企業改制面達到85%。其他各項改革穩步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轉向以鄉鎮機構、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等為主要內容的綜合配套改革。事業單位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城市公用事業改革正在深入開展。外貿出口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完成出口總額1億美元,增長21.2%,“十五”年均增長18%。
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較小,發展的任務艱巨;非公經濟比重過低,經濟發展活力不足;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轉變增長方式的任務艱巨;項目融資渠道不暢,擴大投資規模難度加大;新增就業崗位有限,就業再就業壓力加大;社會事業發展欠賬較多,加強薄弱環節的任務艱巨;農民增收難度加大,“三農”問題十分突出;各項改革滯后,體制機制障礙有待消除等等。
二、2006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和主要任務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也是推進經濟轉型的關鍵一年。堅持科學發展,實施工業強市、科教興市、項目帶動和開放開發戰略,加大改革力度,轉變增長方式,大力培育發展支柱產業,推進城市經濟轉型,加快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信息化步伐,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更快增長和社會和諧進步,是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
2006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大口徑財政收入增長13%,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外貿出口總額增長5%,城鎮新增就業1.5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以上,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3,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8‰以內。
為了確保今年各項預期目標的實現,需要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夯實經濟社會發展基礎
利用好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圍繞三大園區、八大支柱產業和黃河經濟帶的發展,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改善支撐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
加快交通項目建設。建成黃河四龍至龍灣段航運工程、G109線穿越白銀中心城區段拓寬改造一期工程,建設羅漢洞至定西高速公路會寧段。
抓緊電網及送變電工程建設。實施好縣城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開工建設750KV超高壓輸電線路工程,完成330KV銀西送變電工程、330KV東臺變110KV送出工程。
完善城市基礎設施。開工建設蘭州—銀川輸氣管道工程白銀支線工程和市政府統辦1、2號樓,建成白銀市東市區給水老化管網改造工程、東市區集中供熱工程、城市供水配套管網工程、污水處理配套管網工程、平川區寶積鎮排水及道路工程。
搞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繼續實施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和綠色通道等生態工程,抓緊實施白銀公司銅冶煉改造、銀光公司硫酸霧治理和燃煤電廠脫硫工程,著力解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大氣污染、水污染等問題。完成靖遠礦區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程。
(二)大力改善農業和農村發展條件,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抓住國家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政策、財政建設資金向農村傾斜的歷史機遇,多爭取國家的扶持和資金投入,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步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基礎。做大做強草食畜牧業和蔬菜兩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培育區域優勢產業和地方特色產品,促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加強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組織實施生態文明小康示范村、安全飲水、農村能源、通鄉公路和農村信息公共服務網絡工程建設,推進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抓好農村寄宿制學校、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農村衛生服務體系、農村鄉鎮綜合文化設施和20戶以上自然村通廣播電視等項目。
扶持發展特色農業。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狠抓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建設和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穩定面積,提高單產,使糧食產量保持在50萬噸以上。新增瓜菜種植面積2萬畝,新增羊只飼養量30萬只,加快13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17個無公害農業示范基地建設。續建和新建10個以上農產品深加工項目。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爭取資金、整合資金,改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積極推進整村扶貧。實施好以工代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力爭易地扶貧搬遷人數比去年有較大幅度增加。
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做好農村勞動力輸轉過程中的技能培訓、信息服務和權益保障工作。增加財政投入,有組織培訓農民1萬人,力爭全年勞務輸出達到20萬人次。
(三)著力加快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步伐,構筑多元支柱產業
抓住國家和省上對工業技術改造和企業自主創新給予更多的支持的政策機遇,整合資源,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積極培育發展八大支柱產業,優化升級工業結構,推動經濟轉型。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圍繞培育壯大八大支柱產業,以院地、院企合作為平臺,強化產學研工作,落實產學研項目,重點支持開發有色金屬深加工技術、精細化工技術和農產品保鮮儲運加工技術,逐步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品牌產品,提高產品競爭力、企業競爭力。
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延伸產業鏈條,發展高附加值產品,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集中度。開工建設銀光公司10萬噸TDI和氯堿等項目,加快實施白銀公司鉛鋅系統改造和黃河烏金峽水電站項目,確保靖遠電廠三期工程建成投產,繼續推進靖遠煤業公司、靖遠縣王家山煤礦安全改造工程。
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和循環經濟。加強高耗能企業節能改造,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推動煤—電—冶聯營,促進能源節約和資源綜合利用。實施《白銀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力爭在礦山剝離物、尾礦、粉煤灰、煤矸石、廢舊金屬、廢水資源化和再利用上取得突破。
按照園區功能定位,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建設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推動園區經濟上規模、上水平。對已建成項目,搞好協調服務,促其盡快達產達標。創新園區管理體制,完善園區發展政策,推動工業向園區集中,使園區盡快成為產業聚集地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成果,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采取民辦公助的形式,增加高中數量。依托優質高中發展遠程教育,挖掘優質高中潛力,擴大招生規模。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建成景泰縣職業技術學校實訓基地,爭取白銀市工業學校、平川區職業技術學校實訓基地項目建設,加快社會實用型人才培養。加強公共衛生建設,全面建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做好市縣級中醫院、兒童福利院等項目的前期工作。推進文化事業發展,確保市廣播電視中心、靖遠縣文化館、圖書館和景泰縣文化館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培育旅游業,重點抓好會寧紅色旅游景區基礎設施、景泰黃河石林利用世行貸款項目建設。籌建市體育中心。按照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基層政權建設的要求,積極做好公安拘留所、法院法庭和鄉鎮“兩所一庭”項目建設資金的爭取工作。
(五)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加強總體指導和綜合協調,突出重點,全面推進,以更大決心深化各項改革,努力消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采取切實措施,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加快推進企業改革。抓緊長通集團、市醫藥公司、市物資公司等5戶未改制企業的改制方案制定和實施工作,確保上半年全面完成市及市以下國有企業的改制工作。推進白銀公司、銀光公司、靖煤公司、昆侖二七九廠等企業的政策性破產工作,盤活存量資產,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股權多元化,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
著力推進投資體制改革。認真落實投資體制改革的部署,完善企業投資項目的核準制和備案制,把企業投資自主權落實到位。規范政府投資行為和范圍,強化監督和責任追究,試行政府投資項目公示制度,推行政府投資公益性項目“代建制”。
積極推進其他各項改革。加快教科文衛、醫療衛生等事業單位改革,抓好小城鎮改革試點工作,深入推進鄉鎮機構、義務教育、縣鄉財政體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認真落實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各項政策措施,健全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通過改革、改制,轉換一批非公有制企業;通過招商引資,興辦一批非公有制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提升一批非公有制企業。鼓勵非公有制企業積極參與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建設,參與國有企業產權重組,實現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
努力保持外貿出口穩定增長。在穩定傳統出口產品規模的同時,積極擴大地方特色農產品出口。積極推進具有出口潛力的企業與國內重要口岸加強合作。
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外資利用工作。拓寬利用外資的領域,增加利用外資的規模。重點做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甘肅省祁連雪淀粉公司利用北歐投資銀行貸款工作。
2005年,全市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狠抓項目建設,擴大投資規模,推進經濟轉型,培育多元產業,深化各項改革,增強發展活力,完成和超額完成了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確定的發展目標。
(一)經濟保持快速增長,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結合白銀實際,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努力克服各種不利因素,著力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好勢頭,全市經濟實現了速度、效益和質量的同步提高。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46.54億元,增長12.91%,“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1.44%;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17.5億元,增長22.66%,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71億元,增長17.08%,“十五”期間年均分別增長19.67%和17.0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928元,增長9.3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23元,增長6.75%,“十五”年均分別增長10.2%和5.9%。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和物價漲幅的回落,社會消費不斷擴大。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4%,漲幅同比回落2.1個百分點;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54億元,增長12.5%,“十五”年均增長12.45%。
(二)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特色優勢不斷增強。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加快發展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2005年全市農業增加值達到21.03億元,增長6.02%。糧食產量達到52.82萬噸,無公害及綠色產品種植面積發展到150萬畝。圍繞經濟轉型,加大了工業技術改造力度。實施工業重點建設項目11項,總投資27億元。銀光公司5萬噸TDI擴建、白銀公司干法氟化鋁、在恩生物和恒生源生物農藥等項目進展良好。全市國有及限額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增加值55.02億元,增長16.29%。
(三)千方百計籌措建設資金,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依據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方向,選準項目,多方爭取,在國家加強宏觀調控、控制投資規模的大背景下,全年共爭取到國家及省上資金23630萬元。加強銀政合作、促進銀企合作,努力擴大信貸規模。7月份,召開了“白銀市銀企項目對接貸款簽約會”,有32個項目與銀行簽訂了協議,簽約金額171.43億元。同時,與中國建設銀行白銀分行簽訂了“代理國債項目金融服務管理協議”,努力為國債項目建設提供信貸支持。抓住國際國內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的機遇,上下聯動,部門協作,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引進資金,引進項目。全年簽約招商引資項目139個,簽約資金108億元,實施項目113個,其中當年簽約項目95個,開工率68%。
健全項目工作激勵機制,完善項目工作責任制,實行項目和投資的跟蹤管理,保持了投資較快增長的勢頭。全年共實施項目687個,其中新開工項目519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5.96億元,增長20.7%,“十五”年均增長28.31%。
去年初確定了由市級領導聯系的58個重點建設項目,相關領導和責任部門全過程進行跟蹤服務,協調解決各種問題。加強項目稽查力度,嚴格落實“四制”,先后對12個使用財政資金的項目進行了稽察。
(四)強化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發展支撐能力得到提升。農村能源、安全飲水、退耕還林和靖會興電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續建項目,已全面完成了年度建設任務。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萬畝,興修梯田5.16萬畝,改造中低產田3.4萬畝,水土保持綜合治理130平方公里,完成各類造林面積29萬畝,封山育林7.8萬畝。白銀至劉寨柯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G109線穿越白銀中心城區段拓寬改造一期工程路基基本完工,黃河四龍至龍灣段航運工程已基本建成。靖遠電廠三期工程和黃河烏金峽水電站完成國家立項核準并開工建設,330KV銀西送變電工程主體已開工。白銀市生活垃圾處理工程通過竣工驗收,白銀市城區污水處理工程已建成試車,白銀市供水配套管網工程、東市區集中供熱工程已基本建成。
(五)堅持以人為本,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增加財政支出,將城市低保標準提高了20%。在全市范圍內全部取消了農業稅、牧業稅,落實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1551萬元。爭取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資金4129萬元,安置移民5477人。將勞務輸出作為減少農民、富裕農民、提高農民的一項戰略性措施,強化農民培訓,提高農民就業技能,堅持自發分散勞務輸出和有組織大規模勞務輸出同時推進,全年累計輸出勞務20.2萬人次,創勞務收入4.75億元。切實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全市新增城鎮就業18900人,其中再就業6560人。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城鎮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的參保率均有較大提高。
(六)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得到加強。教育投入向農村傾斜,實施了農村寄宿制學校、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和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試點項目,進一步改善了農村基礎教育條件。籌措資金1560多萬元,對25萬多名農村中小學生實行了“兩免一補”政策。西區育才中學建成招生。爭取資金,安排建設了市急救中心、傳染病區項目,全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項目全部投入使用,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治體系項目基本建成,設備安裝正在進行,安排農村鄉鎮衛生院建設項目37所,部分項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會寧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進展順利。人口計劃生育執行較好,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29‰。基本完成了102個自然村的通廣播電視任務,市廣電中心大樓開工建設。白銀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判法庭、白銀市檢察院業務技術樓已竣工。
(七)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經濟發展活力有所增強。加強組織協調,積極支持中央、省屬企業實施政策性破產。列入計劃的17戶企業已有5戶企業破產終結,銀光公司、昆侖二七九廠等企業進入操作階段。全面完成了二十一冶公司、鐵路系統企業辦社會職能的移交。加快省上下劃企業和市屬企業改革。甘肅礦用化工廠、甘肅礦用電器廠改制后,新組建企業經營運轉良好。市糧食總公司、市供銷社直屬企業、糖酒副食品公司等市屬企業改制方案已經確定,正在組織實施,市屬企業改制面達到85%。其他各項改革穩步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轉向以鄉鎮機構、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等為主要內容的綜合配套改革。事業單位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城市公用事業改革正在深入開展。外貿出口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完成出口總額1億美元,增長21.2%,“十五”年均增長18%。
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較小,發展的任務艱巨;非公經濟比重過低,經濟發展活力不足;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轉變增長方式的任務艱巨;項目融資渠道不暢,擴大投資規模難度加大;新增就業崗位有限,就業再就業壓力加大;社會事業發展欠賬較多,加強薄弱環節的任務艱巨;農民增收難度加大,“三農”問題十分突出;各項改革滯后,體制機制障礙有待消除等等。
二、2006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和主要任務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也是推進經濟轉型的關鍵一年。堅持科學發展,實施工業強市、科教興市、項目帶動和開放開發戰略,加大改革力度,轉變增長方式,大力培育發展支柱產業,推進城市經濟轉型,加快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信息化步伐,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更快增長和社會和諧進步,是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
2006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大口徑財政收入增長13%,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外貿出口總額增長5%,城鎮新增就業1.5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以上,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3,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8‰以內。
為了確保今年各項預期目標的實現,需要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夯實經濟社會發展基礎
利用好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圍繞三大園區、八大支柱產業和黃河經濟帶的發展,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改善支撐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
加快交通項目建設。建成黃河四龍至龍灣段航運工程、G109線穿越白銀中心城區段拓寬改造一期工程,建設羅漢洞至定西高速公路會寧段。
抓緊電網及送變電工程建設。實施好縣城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開工建設750KV超高壓輸電線路工程,完成330KV銀西送變電工程、330KV東臺變110KV送出工程。
完善城市基礎設施。開工建設蘭州—銀川輸氣管道工程白銀支線工程和市政府統辦1、2號樓,建成白銀市東市區給水老化管網改造工程、東市區集中供熱工程、城市供水配套管網工程、污水處理配套管網工程、平川區寶積鎮排水及道路工程。
搞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繼續實施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和綠色通道等生態工程,抓緊實施白銀公司銅冶煉改造、銀光公司硫酸霧治理和燃煤電廠脫硫工程,著力解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大氣污染、水污染等問題。完成靖遠礦區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程。
(二)大力改善農業和農村發展條件,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抓住國家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政策、財政建設資金向農村傾斜的歷史機遇,多爭取國家的扶持和資金投入,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步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基礎。做大做強草食畜牧業和蔬菜兩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培育區域優勢產業和地方特色產品,促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加強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組織實施生態文明小康示范村、安全飲水、農村能源、通鄉公路和農村信息公共服務網絡工程建設,推進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抓好農村寄宿制學校、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農村衛生服務體系、農村鄉鎮綜合文化設施和20戶以上自然村通廣播電視等項目。
扶持發展特色農業。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狠抓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建設和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穩定面積,提高單產,使糧食產量保持在50萬噸以上。新增瓜菜種植面積2萬畝,新增羊只飼養量30萬只,加快13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17個無公害農業示范基地建設。續建和新建10個以上農產品深加工項目。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爭取資金、整合資金,改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積極推進整村扶貧。實施好以工代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力爭易地扶貧搬遷人數比去年有較大幅度增加。
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做好農村勞動力輸轉過程中的技能培訓、信息服務和權益保障工作。增加財政投入,有組織培訓農民1萬人,力爭全年勞務輸出達到20萬人次。
(三)著力加快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步伐,構筑多元支柱產業
抓住國家和省上對工業技術改造和企業自主創新給予更多的支持的政策機遇,整合資源,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積極培育發展八大支柱產業,優化升級工業結構,推動經濟轉型。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圍繞培育壯大八大支柱產業,以院地、院企合作為平臺,強化產學研工作,落實產學研項目,重點支持開發有色金屬深加工技術、精細化工技術和農產品保鮮儲運加工技術,逐步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品牌產品,提高產品競爭力、企業競爭力。
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延伸產業鏈條,發展高附加值產品,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集中度。開工建設銀光公司10萬噸TDI和氯堿等項目,加快實施白銀公司鉛鋅系統改造和黃河烏金峽水電站項目,確保靖遠電廠三期工程建成投產,繼續推進靖遠煤業公司、靖遠縣王家山煤礦安全改造工程。
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和循環經濟。加強高耗能企業節能改造,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推動煤—電—冶聯營,促進能源節約和資源綜合利用。實施《白銀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力爭在礦山剝離物、尾礦、粉煤灰、煤矸石、廢舊金屬、廢水資源化和再利用上取得突破。
按照園區功能定位,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建設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推動園區經濟上規模、上水平。對已建成項目,搞好協調服務,促其盡快達產達標。創新園區管理體制,完善園區發展政策,推動工業向園區集中,使園區盡快成為產業聚集地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成果,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采取民辦公助的形式,增加高中數量。依托優質高中發展遠程教育,挖掘優質高中潛力,擴大招生規模。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建成景泰縣職業技術學校實訓基地,爭取白銀市工業學校、平川區職業技術學校實訓基地項目建設,加快社會實用型人才培養。加強公共衛生建設,全面建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做好市縣級中醫院、兒童福利院等項目的前期工作。推進文化事業發展,確保市廣播電視中心、靖遠縣文化館、圖書館和景泰縣文化館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培育旅游業,重點抓好會寧紅色旅游景區基礎設施、景泰黃河石林利用世行貸款項目建設。籌建市體育中心。按照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基層政權建設的要求,積極做好公安拘留所、法院法庭和鄉鎮“兩所一庭”項目建設資金的爭取工作。
(五)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加強總體指導和綜合協調,突出重點,全面推進,以更大決心深化各項改革,努力消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采取切實措施,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加快推進企業改革。抓緊長通集團、市醫藥公司、市物資公司等5戶未改制企業的改制方案制定和實施工作,確保上半年全面完成市及市以下國有企業的改制工作。推進白銀公司、銀光公司、靖煤公司、昆侖二七九廠等企業的政策性破產工作,盤活存量資產,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股權多元化,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
著力推進投資體制改革。認真落實投資體制改革的部署,完善企業投資項目的核準制和備案制,把企業投資自主權落實到位。規范政府投資行為和范圍,強化監督和責任追究,試行政府投資項目公示制度,推行政府投資公益性項目“代建制”。
積極推進其他各項改革。加快教科文衛、醫療衛生等事業單位改革,抓好小城鎮改革試點工作,深入推進鄉鎮機構、義務教育、縣鄉財政體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認真落實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各項政策措施,健全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通過改革、改制,轉換一批非公有制企業;通過招商引資,興辦一批非公有制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提升一批非公有制企業。鼓勵非公有制企業積極參與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建設,參與國有企業產權重組,實現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
努力保持外貿出口穩定增長。在穩定傳統出口產品規模的同時,積極擴大地方特色農產品出口。積極推進具有出口潛力的企業與國內重要口岸加強合作。
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外資利用工作。拓寬利用外資的領域,增加利用外資的規模。重點做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甘肅省祁連雪淀粉公司利用北歐投資銀行貸款工作。
上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