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09-03-15
- 點擊:0
- 來源:
一、2006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 “十一五”規劃的良好開局,順利完成了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可達到168億元,完成計劃的101.43%,同比增長12.3%,高于全省增速1.7個百分點;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20.28億元,完成年初預算的107.12%,增長15.94%;一般預算收入達到5.59億元,完成預算的105.47%,增長18.9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043元,完成計劃的102.2%,增長14.0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45元,完成計劃的100%,增長6.03%;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81億元,完成計劃的100%,增長13.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1.5%。
(一)農業生產穩步增長,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
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總目標,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狠抓各項措施落實,努力克服嚴重干旱等不利因素,農村經濟保持了持續、平穩發展勢頭。預計完成農業總產值38.2億元,比去年增長6%;糧食播種面積完成299萬畝,糧食總產量51.83萬噸。
區域性優勢農業產業帶初具規模。沿黃灌區以設施農業、立體種植為主體的高效農業產業帶達到68.6萬畝;景電、興電沙漠邊緣地帶以牧草、洋芋、枸杞種植為主的復合生態農業帶達到46萬畝。
做大做強瓜菜、草畜兩大戰略性支柱產業。瓜菜產業完成瓜菜種植面積76萬畝,比去年增加5萬畝。草畜產業完成人工種植牧草56萬畝,以紫花苜蓿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積達到100萬畝。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農村安全飲水、鄉村道路等“六小工程”建設不斷推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縣城電網建設與改造、易地搬遷和扶貧開發如期進行;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二期工程全面完成,順利通過省上驗收。
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全面展開。
(二)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經濟轉型步伐加快
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72.88億元,同比增長18.24 %。其中:中央企業完成增加值20.67億元,同比增長21.56 %;省屬企業完成增加值37.75億元,同比增長 12.86%;市及市以下完成工業增加值14.46億元,同比增長26.18%。全市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預計實現銷售收入20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預計實現利潤4.8億元。
大力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實施技術改造項目235個,完成技術改造投資8億元,同比增長19%。
把發展多元支柱產業作為全市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銀光公司10萬噸TDI擴產和中集華駿專用車輛等項目建成投產;10萬噸氯堿項目、1萬噸銅箔和200萬平方米覆銅板加工項目建設順利。
積極爭取國家對我市經濟轉型項目給予政策資金支持。年初申報的第一批經濟轉型重點項目中,白銀公司銅業公司銅冶煉制酸系統改造項目,國家發改委已下達資金6250萬元。
(三)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預計全市固定資產投資76.23億元,同比增長15.58%。全年共實施項目735 個,比上年增加48個。
重點建設項目進展良好。國道109線白銀城區過境段改造、白銀市垃圾處理工程等已建成或投入使用;白銀市污水處理配套管網工程、白銀市東市區供水老化管網改擴建工程等一批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部分設施已經投入運營;黃河烏金峽水電站、蘭州至銀川輸氣管道白銀支線工程等項目順利實施。
(四)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全面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和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機制,減輕困難學生家庭負擔1560萬元。享受免費教科書的學生達到22.46萬人。投入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資金1433萬元。
全市衛生項目建設總數達到44 項,總投入3633 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覆蓋面已達到全市農業人口的86.8%。
以院地、院企合作為平臺,科技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全市建立了三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五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一個生產力促進中心,四個碩士、博士研究生工作站。
積極開發新的就業崗位。全年預計凈增加就業崗位18900個。開展就業再就業培訓5074人。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6000人,勞務收入達到9.75億元。
(五)改革開放步伐加快,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
銀光公司、二十一冶公司、昆侖二七九廠等9戶企業的破產已經終結。共落實財政和社保資金6895萬元,用于安置困難企業職工。
利用外資工作取得突破。白銀城市發展利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項目,國家發改委已批準8000萬美元貸款,連同國內配套資金,總投資達到113652萬元,目前PPTA工作已經全面展開。
招商引資取得新進展。全市共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07個,簽約資金103.66億元,其中當年簽約項目開工143個,當年簽約項目竣工90個,完成投資18.2億元。
過去的一年,全市經濟保持了較快發展的勢頭,實現了預期的目標。但仍存在許多突出困難和問題。一是去年持續干旱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帶來諸多不利影響,部分貧困山區群眾生活較為困難。二是國家加強宏觀調控,調整土地和信貸政策,土地優勢弱化,項目融資和企業流動資金貸款難度增大。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決。
二、2007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和主要措施
2007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關鍵年,也是實現新一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各項目標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各項工作尤為重要。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財政收入增長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長;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 8‰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降低5%。
為了確保今年各項預期目標的實現,需要著力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
實施“112”糧食增產工程,完成地膜糧食種植100萬畝,模式化種植100萬畝,優良品種種植200萬畝。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7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50萬噸以上,肉蛋奶產量達到10萬噸,增長8%。農業增加值達到23.4億元,增長6%。
不斷壯大瓜菜、草畜兩大戰略性支柱產業。新增瓜菜種植面積2萬畝,總面積達到78萬畝。完成草畜品種更新面積5萬畝,多年生優質牧草種植面積穩定在100萬畝。
發展區域性優勢產業和地方性特色產品。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優質小雜糧面積穩定在70萬畝,經濟林果面積穩定在20萬畝。
繼續實施好靖會、興電灌區節水改造續建配套、農村安全人飲等項目。力爭新增 “一池三改”模式沼氣農戶1萬戶。新建200個標準化農家店,搞好“萬村千鄉”市場建設。
繼續推進試點示范建設。在原有試點基礎上,新增試點鄉鎮3個、試點村15個。
繼續實施以工代賑及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搬遷移民3100人。完成45個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促進1萬絕對貧困人口解決溫飽、2萬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
力爭全年輸出勞動力30萬人次,創勞務收入8億元。
(二)加大工業項目建設力度,加快多元支柱產業發展
抓好中集華駿、西北礦冶院定坤釬具等一批續建項目。
抓好白銀晉江皮革加工生產線、靖遠70萬噸焦化系列產品加工等一批新開工項目。
抓好高性能稀土貯氫合金粉高技術產業化示范、正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農藥高技術產業化等一批高技術產業項目。
加快白銀公司銅冶煉制酸系統改造、廠壩李家溝鉛鋅深部采礦工程改造等一批技術改造項目施工進度。
抓好黃河烏金峽水電站、靖遠電廠三期擴建工程等一批多元支柱產業項目。
抓好黑山峽水電梯級開發、大唐景泰電廠等一批前期項目。
繼續加強項目管理與考核。市政府將與各縣(區)、各有關部門、各企業簽訂《白銀市2007年項目建設責任書》,確保加快續建項目進度,努力爭取新開工一批項目,加大項目前期工作力度。
狠抓節能降耗工作。推廣節能技術,重點抓好有色、化工、電力、建材等行業的節能降耗工作。努力實現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的目標。
(三)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經濟社會發展基礎
確保平定高速公路路基全線貫通,爭取開工建設省道207線靖遠至會寧段、白銀至中川機場高速公路等項目;改造通鄉公路158公里;新建改建鄉村道路500公里。
建成白銀市污水處理工程配套管網、靖遠縣城區生活垃圾處理、景泰縣條山鎮道路和排水等工程;確保蘭州-銀川輸氣管道白銀支線工程竣工。
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三北四期防護林工程。實施四大“民心工程”,加快白銀市安全飲用水水源庫(武川)工程、銀光公司酸霧治理等建設工程的進度,著力解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問題,切實改善人居環境。努力實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5%的目標。
繼續做好 “兩所一庭”項目建設,完成15所基層無房派出所和36所基層無房司法所建設項目。
(四)解決關系民生的實際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實施“就業技能培訓工程”,培訓各類勞動力3.3萬人。繼續做好下崗職工、國有企業關閉破產需安置人員的再就業工作,拓寬就業渠道,做好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工作。
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低保標準再提高10%。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范圍。
籌集5200萬元,改建、擴建農村校舍10萬平方米,其中排除危房5萬平方米。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全部農村人口,城市合作醫療覆蓋非職工人群。完成13所鄉鎮衛生院改造,建設100個標準化村衛生室。
(五)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力爭長通集團列入國家政策性破產計劃,做好雁湖公司、甘寶公司和縣區企業改制工作。按照《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精神,著力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
加快教科文衛、醫療等事業單位改革,重點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