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09-10-12
- 點擊:148
- 來源:
一、2008年天水市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8年,全市努力克服雨雪冰凍、特大地震等自然災害和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經濟社會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26.6億元,較上年增長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3億元,增長14.5%;第二產業增加值83.4億元,增長10%;第三產業增加值100.9億元,增長10.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1億元,增長13.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3.2億元,增長28.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42億元,增長20.7%;大口徑財政收入29.19億元,增長28.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9050元和2148元,增長8.8%和19.1%。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8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93‰;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6.6%。
(一)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工業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認真落實《關于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的意見》,搶抓全省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機遇,積極實施振興裝備制造業“12341”行動計劃,全力推進“10強50戶”工程,工業經濟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1億元,同比增長13.1%。技術改造步伐加快。圍繞機械、電子、電器等優勢產業,突出重大技術裝備研制、技術產業開發、新產品開發和重點新技術推廣應用,完成新產品研發130項,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實施工業項目175項,總投資69.5億元;引進簽約工業項目21個,總投資30.23億元。節能減排取得成效,全市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降低4.5%,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別下降4.2%和1.07%。
(二)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出全面發展的態勢。糧食生產再奪豐收,總產量達103.36萬噸,增長20.25%。農業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主導產業不斷壯大,水果總產量達到62.52萬噸,畜禽飼養總量1468萬頭(只),蔬菜總產量達到130.35萬噸。新建及改擴建各類龍頭企業21個,總投資4.8億元。勞務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全年共輸轉勞動力55.86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7.5億元。扶貧工作穩步推進。加大了參與式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力度,實施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成安置區18處,搬遷群眾7652人。全市有1萬絕對貧困人口基本解決溫飽,5.05萬低收入人口穩定解決溫飽。
(三)積極推進項目工作,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
項目爭取工作成效顯著。僅全市發改系統爭取國家、省上投資及各類援建項目337個,落實補助、援助資金11.18億元。其中:爭取國家、省上投資項目86個,落實資金4.3億元;爭取擴大內需項目126個,落實資金3.81億元;爭取教育衛生援建項目125個,初步落實援建資金3.07億元。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組織實施重點建設項目107個,總投資408.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88.79億元,完成投資78.90億元,占重點項目年度投資的90%。交通項目建設步伐加快。在建交通項目748個,當年完成投資28.2億元。天水軍民合用機場擴建工程建成通航,寶天高速公路、天定高速公路完成年度投資計劃,寶天高速公路天水過境段和天平鐵路開工建設,國防戰備公路、農村公路和運輸站場等交通項目進展順利。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實施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35項,完成投資4.65億元。藉河城區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景觀工程、瀛池大橋、伏羲城保護、天河城開發、天河集中供熱工程、青年南北路整治、趙家祠堂修繕保護工程等項目建設進展良好。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力度加大。新修梯田13.38萬畝,新修、恢復各類小水利工程200處,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6萬畝、節水灌溉面積1.88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平方公里;完成各類造林19.66萬畝;完成1.57萬戶農村沼氣建設;新建、續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6處,解決了15萬農村人口的安全飲水問題。
(四)商貿流通日趨活躍,改革開放不斷深化
深入實施商貿活市戰略,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引導提升消費層次,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42億元,增長20.7%。對外貿易快速發展。進一步調整外貿出口產品結構,努力擴大對外貿易,全市進出口總額達到1.18億美元,增長30%。旅游業克服“5·12”地震災害的影響,接待游客389.2萬人次,增長15.15%;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3.62億元,增長20.32%。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新進展,農村綜合改革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積極推進。投資、財稅、金融、流通等體制改革和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領域改革穩步推進。“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工作扎實推進,完成了《關中一天水經濟區天水市發展規劃》,組織市黨政代表團赴陜西關中五市一區學習考察,開展了多層次的交流合作。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年簽約各類招商引資項目166項,總投資64.65億元,實際到位引資32.42億元,增長37%。
(五)著力改善民生問題,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9050元和2148元,增長8.8%和19.1%。全面落實扶持就業與再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深入開展全民創業活動,努力拓寬就業渠道。全市城鎮新增就業5.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85%。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城鎮職工養老、失業、基本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改善民生的14件實事,除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因國家政策調整當年投資計劃未能下達外,其他均已完成。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等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全面發展。
(六)全力抗震救災,恢復重建取得階段性成果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我市城鄉居民住房、學校、企事業單位辦公用房和城鄉公用基礎設施等受損嚴重。災情發生后,全市上下開展了有力、有序、有效的抗震救災工作,奪取了階段性勝利。編制完成了《天水市地震災后重建總體規劃》,多渠道籌集抗震救災及恢復重建資金,全力開展災后恢復重建,各項恢復重建工作有序推進。
二、2009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和任務措施
2009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生產總值增長10%,其中,第一產業增長7.5%,第二產業增長9%,第三產業增長12.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財政收入增長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104%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0%以下;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8‰以內。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降低4.5%;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政府下達的年度計劃目標以內。主要工作措施是:
(一)搶抓擴大內需機遇,加快項目建設步伐
組織實施好重點建設項目。今年初步確定重點建設項目100個,總投資858億元,本年度計劃投資117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65%。其中:續建項目25個,新建項目57個,重大前期項目18個。主要涉及農林水利、交通能源、工業、社會事業、城市基礎設施、商貿流通等方面。全力抓好在建重大項目。加快寶雞至天水高速公路、天水至定西高速公路、寶雞至天水高速公路天水過境段、天水至平涼鐵路等項目建設,力爭寶雞至天水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繼續抓好9條續建通鄉油路工程建設。爭取新開工一批項目。開工建設天水市城市過境交通工程、麥積區渭濱北路綜合治理、天水市軍警民綜合訓練基地、藉(口)至羅(堡)戰備公路、14條通鄉油路工程,啟動實施天水道路運輸應急中心、天水汽車客運西站等項目建設。加快項目前期工作。加快華能天水2×100萬千瓦火電廠、蘭州至天水天然氣輸送工程、寶蘭鐵路客運專線、國電天水2×30萬千瓦熱電聯產工程、中電投2×100萬千瓦火電廠、天水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力爭開工建設;積極推進天水軍民合用機場遷建、平涼至天水高速公路、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天水至隴南鐵路等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加快災后恢復重建進度。認真組織實施《天水市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抓好13.6億元中央財政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基金項目建設,全面完成農村災民住房建設和中小學校受損校舍重建任務,加快教育、衛生等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進度,確保農村受災居民住房和受災中小學校校舍條件好于災前水平。
(二)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保持工業經濟較快發展
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抓住國家振興9個重點產業的機遇,加快實施振興裝備制造業“12341”行動計劃,啟動華天電子、星火機床、長城電器三大產業園建設,積極培育發展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建筑建材五大產業集群。積極推進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利用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有利機遇,加快企業設備更新換代和重大技術創新,實施華天科技集成高端電路封裝、紅山三軸實驗機替代進口技改、天水國家高低壓電器質檢中心建設、風動高性能石油鉆桿研發、鍛壓重型車間改造、祁連山甘谷年產120萬噸水泥生產線、中材永固公司年產200萬噸水泥生產線等項目,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加快天水經濟開發區建設步伐。編制完成開發區規劃,啟動社棠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啟動武漢凱迪公司生物質能源等項目的實施建設,加快秦州東十里、麥積廿鋪和五縣工業園區發展步伐。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抓好30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項目、17個重點節能技改項目專項資金爭取和實施工作,加強對重點用能企業和重點排污企業的監督管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三)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繼續抓好糧食生產。積極實施種子、植保、沃土和地膜覆蓋四大科技增糧工程,完成地膜糧食面積120萬畝以上,推廣全膜雙壟溝播面積60萬畝,抓好抗旱、病蟲害防治和田間管理,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確保糧食穩定增產。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主導產業和馬鈴薯、中藥材、花卉等區域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加快天水農業高新園區發展,加強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大力推進勞務輸轉和扶貧開發。加大對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和輸轉力度,完成勞務培訓20萬人,輸轉農村勞動力60萬人。堅持開發式扶貧,實施好整村推進扶貧工程和以工代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修優質梯田23萬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6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萬畝,修建堤防30公里,植樹造林3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平方公里,解決25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四)大力發展商貿旅游業,積極擴大消費需求
認真落實《關于加快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意見》,深入實施商貿活市戰略,促進商貿流通業快速發展。努力擴大消費。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積極開展“家電下鄉”活動,大力開拓農村市場。加快麥積甘泉和秦州西十里物流園區等重點項目建設,開工建設甘肅隴東南糧食物流中心、清水果品蔬菜批發市場擴建等項目,啟動秦州瀛池市場搬遷工作,加快社區市場和便民市場建設,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大力發展旅游業。實施旅游富市戰略,加快實施麥積山景區世行貸款項目、大地灣史前遺址景區基礎設施項目,積極推進天水百里生態旅游線項目和麥積山景區晉升5A級旅游區和國家級地質公園的申報工作。
(五)堅持統籌協調,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抓好農村中小學校舍改造、農村初中校舍改造、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和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力爭我市56個已列入國家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規劃的項目全部落實并開工建設;加快市衛生學校、市特殊教育學校、市第四中學等一批災后重建項目的實施建設。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完成全市59個鄉鎮衛生院建設和秦安、清水36個村衛生室的建設任務,盡快啟動市緊急救援中心、市第三、第四人民醫院業務樓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積極爭取市第二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大樓、甘谷縣、清水縣醫院住院樓續建新增投資項目列入國家投資計劃。改善文化等基礎設施條件,爭取已列入國家規劃的9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全部開工建設,建成張家川縣、麥積區文物庫房、秦州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基礎設施項目;完成1692個村村通廣播電視建設工程,加快市博物館、市廣電中心等項目的前期工作進度;完成麥積區、武山縣220個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加快基層計劃生育服務網絡和縣區檔案館建設。
(六)切實解決民生問題,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加大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力度。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全民創業工作的意見》,完善激勵扶持政策,加大就業培訓力度,深入推動全民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做好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援助和轉業退伍軍人就業安置工作。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繼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健全社會救助體系,關注低收入群體和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快發展社會福利事業。盡快啟動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殘疾人服務中心建設,積極落實市兒童福利院建設資金,實施市殯儀館、市社會福利院、市救助站等項目的改造擴建,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和救助能力。辦好改善民生的12件實事。整合建設資金,強化部門責任,分解落實任務,加強督促檢查,辦好省委、省政府確定的12件改善民生的實事。
(七)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推進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
積極推進各項改革。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完成企業改制任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繼續推進財政、金融、投資、價格和文化、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領域改革,穩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努力擴大對外開放。大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抓好產業招商和園區配套招商。認真落實《關于加快對外貿易發展的意見》,全面落實進出口扶持政策,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努力擴大進出口貿易。加快推進“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加強與關中五市一區的協調配合,組織開展《規劃》宣傳推介活動,積極做好重點項目的前期論證和申報爭取工作。
(八)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認真謀劃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
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圍繞“十一五”規劃中期評估,進一步深化對市情的認識,總結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為科學編制“十二五”規劃奠定良好基礎。精心組織“十二五”規劃課題研究。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提出“十二五”發展的重點課題,成立專家咨詢組,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和征集對“十二五”發展的建議,爭取完成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為編制“十二五”規劃提供科學依據。著力謀劃一批重大項目。立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認真謀劃一批支撐“十二五”發展的重大項目,為全市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張憲泉 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