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09-10-12
- 點擊:203
- 來源:
一、2008年張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8年,張掖市緊緊按照“堅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條路子,推動三大戰略,實現科學發展”的總體思路,以項目建設為重點,全力實施十大工程,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著力解決民生問題,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增長較快、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的良好局面。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69.9億元,增長11.3%;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12.7億元,增長20.1%;地方一般收入5.57億元,增長17.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7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378元,均超額完成了年度計劃。
(一)重點項目建設成效明顯,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深入研究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圍繞實施十大工程,加大項目儲備、篩選、論證和申報力度,項目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開工建設重點項目13項,建成投產地方重點工業項目26項,火電二期、鎢鉬深加工等10個重點前期工作項目取得了一定進展。全年開工建設各類項目607項,比年初計劃增加186項,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8.51億元,增長11.1%。
(二)工業經濟保持較快發展,企業效益出現小幅回落。在骨干企業和重點行業的帶動下,工業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實現工業增加值50.58億元,增長20.5%,進入11月以來,受金融危機影響,工業生產效益開始逐步回落,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0.9億元,增長22.6%,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1.6%。在加快工業發展的同時,不斷強化節能減排措施,開展重點區域污染專項治理,節能減排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控制在省上下達的指標以內。
(三)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進一步擴大馬鈴薯、番茄、啤酒大麥、油料、蔬菜等優勢產業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292.3萬畝。圍繞草畜、制種、果蔬、輕工原料四大支柱產業,新建投資千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項目10項。全年輸轉勞動力22.41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3.45億元,增長11.2%。整合項目資金,加大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扶持力度,全市新建、改建農村小康示范點60個,小康住宅1.5萬戶。
(四)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繼續改善。拓改建城區主次干道21條38.9公里,開工建設商品房、經濟適用住房、廉租房41萬平方米;配套完成了城市集中供熱和污水處理工程,新增集中供熱面積50萬平方米。總里程146公里的5條通鄉公路全部開工建設,總里程496公里的121條通村公路已基本建成通車;投資1.4億元的18項電網建設工程和投資2190萬元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部完工,大型灌區節水改造、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易地扶貧搬遷、農村沼氣、退牧還草、重點防護林等項目均完成了年度建設任務。
(五)重點領域改革穩步推進,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政務公開和行政審批逐步規范,政務服務中心運行良好。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和種子管理體制改革進展順利,基本完成了省上確定的改革任務。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山丹焦化廠、張掖有色金屬公司等5戶企業順利實現政策性破產和重組。加大水泥行業產能整合力度,新建企業股權配置方案和現有水泥企業產能認定工作全面完成。成功舉辦了“中外企業家巡游金張掖活動”,共簽約招商項目96項,開工建設86項,到位資金24億元;8個項目申請利用北歐投資銀行貸款3.8億美元。
(六)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民生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全年開工建設社會事業項目120項,教育基礎設施和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不斷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范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明顯提高。城鎮新增就業16461人,提高城鄉低保和農村五保戶供養標準,困難群眾生活救助、愛心捐助和慈善活動深入開展。旅游產業開發穩步推進,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03.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71億元,增長11.4%。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52億元,增長20%。
二、2009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和主要任務
2009年,張掖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1.5%。其中,第一產業增長5.5%,第二產業增長16%,第三產業增長12%。三次產業比重調整到28:40:3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達到90億元以上;大口徑財政收入增長14%,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力爭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正確應對危機,強化工作措施,全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著力在搶機遇、抓投資、快增長、促發展、保和諧上下功夫,密切關注國家政策變化和宏觀經濟走勢,準確把握和靈活運用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擴大投資需求與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增加有效供給、改善消費環境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分析,適時掌握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高應對宏觀經濟環境變化的能力,全力保持經濟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二)搶抓政策機遇,加快項目建設,繼續保持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以特色產業和優勢資源為依托,強力推進項目建設。一是加大后續項目挖掘力度。潛心研究國家擴大內需政策,圍繞十大工程和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積極發掘、篩選、論證、儲備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項目支撐。二是扎實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嚴格落實重點項目建設責任制,著力推進總投資230億元、當年投資95億元的420個項目建設,力促火電二期、鎢鉬深加工和花草灘、長山子煤田等投資上億元的重大項目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加快寶瓶河、大孤山、陶萊河三道灣水電站和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等重點工業項目建設,積極推進抽水蓄能發電、煤化工等項目前期工作。積極推進張掖軍民合用機場前期工作,加強蘭新鐵路客運二線、西氣東輸二線等重大項目建設的協調服務,確保項目順利實施。三是大力拓展投融資渠道。繼續完善重點項目建設的選擇、滾動、責任和激勵機制,做好項目推介和申報工作,積極爭取國家和省上支持;充分發揮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的平臺作用,進一步擴大銀企合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利用外資的規模和質量。四是切實提高項目監管水平。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法人主體到位的項目建設機制,嚴格落實項目管理“四制”和環境、安全“三同時”制度,進一步提高監管水平。
(三)突出工業發展,強化節能減排,助推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以資源開發利用和加工轉化為重點,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促進工業經濟快速發展。一是做大做強優勢主導產業。大力扶持發展馬鈴薯、玉米制種、番茄、麥芽、脫水菜、畜產品等加工工業,做大做強農副產品加工業。大力推進500萬千瓦發電工程建設,突出抓好裝機42萬千瓦的19座水電站建設,積極推進火電二期項目前期工作,加快風能資源勘測進程,進一步壯大基礎能源產業。以建設鎢鉬產業基地為重點,不斷擴大硅鐵、錳鐵等產品的生產能力,積極引進開發特種鐵合金、多晶硅、鍶鎂合金等高附加值產品,加速有色冶金產業的發展。充分挖掘非金屬礦產資源優勢,進一步擴大紅礬鈉、碳酸鍶、仲丁靈生物農藥等產品的生產規模,加快核黃素、土霉素等項目建設,促進礦產化工產業的規模化發展。二是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步伐。把工業園區作為項目建設的載體、產業聚集的洼地和招商引資的名片,強化規劃指導,完善配套設施,明確功能定位,提高準入標準,引入競爭機制,促進園區快速發展。三是積極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以提高資源轉化利用率為核心,建設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園區和資源循環型社會為重點,加強工業污水處理和水資源循環利用,積極探索推進工業園區循環經濟試點,大力引進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加快傳統企業技術改造,力促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產業化水平,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不斷提升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繁榮。一是加大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力度。以建設金張掖玉米制種基地、現代農業示范工程、馬鈴薯加工及種薯繁育基地和百萬頭肉牛基地為重點,做強做大玉米制種、馬鈴薯、溫室蔬菜及葡萄、肉牛養殖為重點的特色產業;加大龍頭企業扶持力度,加快建設亨匯麥芽公司5萬噸麥芽、恒達公司5萬噸啤酒原料、祁連公司2萬噸肉牛屠宰等農產品加工項目,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加工能力;繼續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提升產業化水平。二是努力提高農業生產科技水平。加大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示范力度,大力推廣無公害農業生產技術標準,加快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提高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水平。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嚴格落實防檢疫措施,保障農牧業健康發展。三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以實施30萬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程為重點,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勞務培訓活動,不斷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科技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四是著力改善農村基礎條件。加快國家大型商品糧優質馬鈴薯生產基地、農村飲水安全、農村沼氣、大型灌區節水改造、病險水庫加固、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等項目建設,努力做好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退耕還林后續產業開發等項目的爭取工作;積極推進1縣、30個示范點、2萬戶小康住宅建設。
(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發展環境,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后勁。搶抓國家擴大內需政策和新增投資向基礎設施傾斜的機遇,積極爭取實施一批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項目,不斷夯實發展基礎。繼續加大以道路、垃圾和污水處理為重點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建成3縣垃圾處理場,啟動實施市醫療廢物處理項目,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加快新聞大廈、金張掖國際大廈、甘泉文化廣場等標志性工程建設。加快鄉村公路建設,開工建設5條150公里通鄉公路,通村油路400公里,提高鄉村公路通達能力。配合做好750千伏輸電線路工程境內段建設,開工建設高臺330千伏變電站,繼續抓好縣城電網改造和農網完善工程,進一步擴大電網輸送和供給保障能力。主動配合完成西氣東輸二線工程建設,配套建設城市燃氣項目。加大生態保護與建設力度,以組織實施黑河流域濕地保護工程和黑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為重點,全面啟動實施退耕還林調整節水灌溉項目,繼續抓好易地扶貧搬遷、重點防護林、退牧還草、林木種苗基地等項目,切實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六)發展社會事業,著力改善民生,全面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加快教育文體事業發展,突出抓好校舍改造和職教中心綜合樓建設。啟動實施博物館等文物庫房建設;積極爭取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項目,加快建設4縣區26個鄉鎮文化站。切實改善醫療衛生服務條件,建立健全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繼續擴大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示范范圍,積極爭取縣、鄉、村、社區等基層衛生醫療機構項目建設;重視和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實施好鄉鎮中心計生服務所建設。著力強化社會保障,繼續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范圍;大力發展民政福利和殘疾事業,積極做好殘疾人信息服務中心等項目爭取工作。加快推進旅游業發展。積極爭取彩虹峽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加快馬蹄寺世行項目和張掖歷史文化名城特色街區、黑河城市濕地公園、高臺烈士陵園等旅游項目建設,啟動山丹、肅南兩個省級縣域旅游經濟示范縣和祁連山旅游開發項目,不斷加快旅游業發展。
(七)深化各項改革,創新機制體制,努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繼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切實提高行政效能。深入推進集體林權改革和小城鎮綜合試點改革。全面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探索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多種有效形式。全面落實非公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鼓勵引導民營資本參與非自然壟斷行業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社會事業等領域建設。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創新財政支持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公共文化、社會保障和住房保障的機制,加快推進資源稅費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機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探索建立促進節能減排的體制機制。積極推進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快醫藥衛生體制和科技、教育、文化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
(安想忠 李小平 魁學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