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2-07-03
- 點擊:229
- 來源: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去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撐”的總體思路和區域發展戰略,全力實施“兩大戰略”,大力推進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加快培育“五大產業”,積極推進金武一體化,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規劃和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生產總值228.77億元,增長13.5%。其中,第一產業增長6.1%,第二產業增長19.1%,第三產業增長13.8%。
(一)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全市實施各類項目616項,其中,億元以上項目79項,比去年增加42項。積極爭取國家、省上農林水利、社會事業、工業交通、電網和城鎮基礎設施等項目264項,落實國家、省上各類建設資金18.28億元。不斷創新項目工作思路,著力優化發展環境,開工實施招商引資項目156項,到位資金42.88億元,增長130.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9.2億元,增長49%,增速創近年來最高水平,年終全省考核排名第一。
(二)重點治理近期目標基本實現,生態安全戰略有效落實。當年關閉機井733眼,壓減農田灌溉配水面積27.89萬畝,完成節水骨干工程317.6公里;蔡旗斷面過水量達到2.6億立方米,民勤盆地地下水開采量控制到了1.05億立方米,重點治理近期目標基本實現。特別是向民勤青土湖區放水,使干涸半個多世紀的青土湖有了近3平方公里的水面,生態環境自我修復能力得到提高。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封山沙育林草,完成人工造林18.78萬畝,封山沙育林草19.9萬畝,通道綠化801公里,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態恢復規劃、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規劃順利通過中咨公司評估。
(三)工業強市戰略大力推進,工業運行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積極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為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公司多渠道籌資。園區建設取得較大發展,規劃新建了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炭山嶺、紅沙崗、古浪工業集中區發展規劃通過省上審查批復。著力提高與華電、中廣核、中節能等大型企業集團的項目對接能力,光電開工裝機規模達到30兆瓦,風電開工裝機規模達到99兆瓦。榮華公司易地搬遷技改、紅沙崗礦區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威龍10萬噸葡萄酒堡等項目進展順利。完成工業增加值60.47億元,增長19.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1.01億元,增長21.6%;嚴格節能降耗目標管理,萬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削減量完成計劃任務。
(四)農業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努力克服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扎實開展促農增收“六大行動”。將設施農業補貼資金用作擔保基金的方式,通過婦女小額貸款政策融資22億元,新建設施農業7.52萬畝。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365.37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97萬噸,單產水平穩步提升。大力推廣旱作農業和高效農田節水技術,旱作農業面積達46.6萬畝,大田高效節水推廣面積103.6萬畝,發展以葡萄和紅棗為主的經濟林藥果6萬畝。勞務經濟穩步發展,全年輸轉城鄉勞動力41.5萬人,創勞務收入36.8億元。完成新農村試點建設投資4.5億元,實施扶貧項目8大類99項,減少貧困人口1.72萬人。
(五)積極創新投融資模式,城市建設力度加大。加快老城區改造步伐,先后與省國投公司、省建行、省工行等金融機構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引進四川綿陽恒泰公司、北京漢氏天安公司、太平洋集團等投資財團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北集中供熱項目實現當年建設并投入使用,新增城市集中供熱面積160萬平方米。火車站新站房建成運營,文化廣場南片拓建工程、歷史文化街區等工程加快推進,19條城區道路建成通車,城市新區基礎設施暨體育館、博物館、公共衛生綜合服務樓等標志性工程開工建設,按計劃完成天然氣居民庭院入戶安裝工程,城市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
(六)財政收入快速增長,信貸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深化稅收收繳管理改革,認真開展“小金庫”治理工作,財政收入平穩較快增長。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12.96億元,增長30.41%,一般預算收入6.43億元,增長32.74%。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環境保護支出。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金融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到323.48億元,增長23.88%;各項貸款余額達到161.13億元,增長37.53%,是近年來增速最高的一年。
(七)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加,市場消費繁榮活躍。城鄉發展環境的不斷改善,居民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持續增長,城鄉居民收入達到11551元、4551元,分別增長10.57%、14.6%。輻射城鄉的市場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新建、續建、改造提升各類市場建設項目39項,建設便利農家店200家。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36億元,增長17.59%。對外貿易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實現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1200萬美元,同比增長68.5%。居民消費價格上漲4.5%。
(八)民生舉措全面落實,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突出省上確定的14件實事和市上承諾的10件實事,解決了一批關系民生的具體問題。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3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4%;城市、農村低保標準分別提高10%和16.7%,城鄉低保對象達到25.21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8%,;完成農村危舊房改造1.96萬戶,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380戶,開工建設廉租住房4270套、經濟適用房1600套,改造棚戶區4120戶,解決了1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44項,武威職業學院成功創建為省級示范性職業學院,并被批準創建全國示范性職業學院,蘭州交通大學新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甘肅威龍葡萄酒業專修學院掛牌成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序推進,中醫藥進基層工作成效顯著。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09‰。
二、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力推動武威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第一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要求和安排部署,綜合考慮各種因素,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3%;工業增加值增長1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
實現上述預期目標,要著力做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項目工作,努力提高全社會投資水平。一是準確把握國家投資、產業政策,深化資源環境認識,對謀劃儲備的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完善城鎮基礎設施、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點項目,加快項目前期工作進度,為跨越發展夯實基礎。二是加快在建項目建設進度。切實加強總投資680億元、599個結轉續建和新開工項目的組織調度,確保紅沙崗1號礦井、金阿鐵路專用線等重點項目年內建成;對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營雙高速、金武高速、金大快速通道、礦產資源勘探等重點項目,要落實縣區、部門責任,確保完成年度投資計劃。三是力爭新開工一批重點項目。加強匯報爭取力度,爭取年內開工建設武威煤炭集疏運加工樞紐、330千伏武威北變電站、武威城區地表水供水工程、海藏濕地公園、土地綜合整治等項目。四是全面加快重大項目前期工作。五是健全完善項目工作推進機制。
(二)積極培育主導產業,努力打造工業發展新優勢。一是加快工業園區建設。爭取武威金太陽、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和金強工業集中區年內完成發展規劃的審批,著力提高園區承接項目和產業轉移的能力。二是大力發展能源工業。重點抓好續建30兆瓦、新開工56兆瓦光電項目建設,加快推進148.5兆瓦風電項目,爭取年內紅沙崗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工程規劃獲得國家審批、建設;加強與央企簽約的33項、886億元項目對接,積極創造落地建設條件,加快形成能源工業發展新優勢。三是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確保年產2萬只太陽能路燈、年產30萬輛自行車電動車項目年內建成投產,全力做好與西班牙北方電力集團、湘電風能有限公司光伏組件、風電成套設備等重點項目的落地建設工作。四是改造提升食品工業。加快青啤、泰康、武酒企業搬遷改造進度,支持威龍10萬噸葡萄酒堡、達利三期擴建、普華1000噸甜菊糖和天祥肉類啟動生產等項目建設,推動釀造業、肉奶加工業、休閑保健食品業、糧食及果蔬加工業優化升級。五是強力推進化學工業。抓好榮華公司異地搬遷改造、蘇州申華5000噸肌酸、匯能生物公司年產1200噸那西肽等重點項目,力爭在生物化工、精細化工、醫藥化工產業鏈延伸發展上取得新進展;培育氟化工新興產業,加大螢石儲備資源地質勘查力度,加快6萬噸氫氟酸等重點項目前期工作。六是調整優化材料工業。整合重組特種冶金材料工業,加快發展新興碳化硅工業。七是不斷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加強經濟運行監控,全力做好企業煤電油運的協調服務。
(三)鞏固提升重點治理成效,扎實開展生態建設和保護。一是全面加快重點工程建設。抓緊做好近期治理中確定的設施農業、滴灌工程、民勤湖區生態移民等工作,全面完成規劃確定的2010年前的建設任務。二是鞏固“兩大約束性指標”。建立完善水權交易市場,認真執行水資源配置計劃,強化地下水開采監控,加大分水調水力度,繼續抓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工作,確保水資源配置總量控制在16.13億立方米以內。三是扎實開展生態保護與建設。啟動實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態恢復工程、毛藏水庫、景電二期向民勤調水渠延伸等工程。完成人工造林30萬畝,封山沙育林草30萬畝,義務植樹1000萬株,通道綠化100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平方公里,促進生態環境持續好轉。
(四)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不斷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一是加快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瓜菜業、畜牧業和經濟林果業、大田高效作物;繼續深入開展節水增收入戶工程,用足用好婦女小額擔保貸款政策,加快精品示范工程建設,夯實農民增收基礎。二是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大力推廣應用自動卷簾機、溫室滴灌、機耕、機播等現代農業裝備和技術,提高農業裝備水平;積極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快農村運營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三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扎實開展以“兩后生”為重點的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健全輸轉服務體系,拓展勞務輸轉領域。四是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堅持走產業扶貧的路子,重點抓好特殊貧困片帶開發、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五是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結合城鄉融合發展核心區建設,編制完善新農村建設和村莊建設規劃。
(五)突出抓好現代物流業和旅游業,加快推進第三產業發展。依托區位和旅游資源優勢,以現代物流業和旅游業的發展為突破口,著力推動第三產業轉型升級。一是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重點抓好武威煤炭集疏運加工樞紐、黃羊公鐵聯運物流中心等項目前期工作,積極創造條件盡早開工建設。二是不斷完善市場體系。依托城鎮化發展和城鄉交通網絡完善,年內新建和改造各類市場30個,加快弘圣5萬噸冷庫及冷鏈物流中心、華邦農產品物流中心等項目建設。繼續實施萬村千鄉、社區雙進和農超對接工程,推進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和城市社區商業便民服務體系建設。三是突出抓好旅游產業。高起點編制旅游業發展規劃,加快培育歷史文化游、民族風情游、沙漠生態游等特色板塊。設立旅游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旅游產業開發。四是扶持、鼓勵發展社區銀行、村鎮銀行和民間合作組織,培育壯大金融市場;積極發展信息產業,推進“三網”融合和數字城市建設,改造提升以餐飲住宿為主的傳統服務業,積極發展以家政、社區、物業、養老等為重點的民生服務業。
(六)創新區域經濟發展思路,積極推進城鄉經濟融合發展。著力突破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活力。一是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以建設城鄉融合發展核心區為重點,完善城鄉交通運輸網絡,加快建設聯接城鎮、工業園區和輻射農村的金大快速通道;統籌特色產業培育和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布局,加速城鄉經濟融合,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二是加快城市新區建設步伐。深入開展城市建設管理年活動,強化規劃引導,完善城市規劃,拓展城市投融資領域,創新投融資方式,力爭年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達到70億元以上。三是加快實施區域發展戰略。認真實施金武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規劃,以金武高速公路建設為突破口,爭取蘭州至張掖高速鐵路中川至武威段提前建設;加強與金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產業技術協作,共同推進河西走廊綠色經濟區建設,促進兩市產業融合發展。
(七)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堅持把就業作為民生之本,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全市新增城鎮就業1.3萬人。認真落實國家穩定物價的各項調控措施,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不斷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城鎮職工養老、工傷、失業保險參保范圍,解決特殊群體和困難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加強教育重點領域建設,加快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做好武威職業學院創建國家級骨干高職院校工作,辦好蘭州交通大學新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全力支持甘肅威龍葡萄酒業專修學院探索校企合作辦學新模式。推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實施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廣播電視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和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程。扎實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藥物制度和加快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建設以縣級醫院為骨干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及時有效處置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
(八)加快改革創新步伐,著力增強經濟發展活力。穩步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國有林場改革和治沙造林權屬改革。繼續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大礦產資源勘探力度,促進礦產資源集約高效、可持續開發。強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供銷系統改革。嚴格機構編制管理,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創新資本運營手段,壯大信用擔保平臺。創新人才工作機制,重點在工業人才、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上取得突破。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構建良好的金融環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強化保障服務,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營造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胡衛東 陳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