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09-03-15
- 點擊:225
- 來源:
一、2005年隴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5年,全市上下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發展抓項目不放松,改革抓企業不動搖,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扎實苦干,艱苦創業,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圓滿完成了全年各項工作任務。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4.18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6.64億元,增長2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304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53元,增長8.1%。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到19.2億元,增長29.4%。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為103.5%,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人口出生率控制在省定14.1‰的責任指標以內,完成了人口計劃。2005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特點是:
(一)抓產業、抓勞務,農民增收渠道有所拓寬
全市上下認真貫徹中央1號文件精神,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加強農業綜合能力建設,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廣大農民從政策減負、結構調整和特色農產品產量全面增長中大幅增收。糧食總產達到84.7萬噸,創近年來最好水平。特色基地面積累計達到427.91萬畝。草食畜牧業發展勢頭良好。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進一步發展,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23.77億元,增長6.52%。組織開展勞務輸出47.02萬人(次),創勞務收入12.61億元。全面啟動以工代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全年減少農村絕對貧困人口1.81萬人,低收入人口6.4萬人。
(二)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城市經濟活力明顯增強
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全市新上寶徽鋅冶煉二期擴建、富康鋅業有限公司鋅基合金及納米氧化鋅生產線等重點工業項目9項,投資1.86億元,推動了工業生產較快增長。完成工業增加值17.31億元,增長21.89%,積極開拓城鄉市場,消費品市場保持平穩,流通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旅游服務業不斷壯大發展,全市旅游人數達到14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25億元,增長10.83%。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全市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66. 7億元,比上年增長21.8%。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速度加快,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預計達到39%。
(三)大力推進項目建設,發展基礎不斷夯實
堅持把發展抓項目擺在首要位置,千方百計爭取項目,擴大投資規模。項目建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市續建和新開工項目574項,同比增加168項,其中市列重點項目66項,開工60項,當年投資18.1億元,完成14.47億元,新安排了鄉鎮衛生院、農村寄宿制學校、交通電網、城鄉基礎設施等一大批項目。完成退耕還林35.45萬畝,荒山造林16.1萬畝,封山育林13.2萬畝,解決了7.7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建、改建三級公路30.6公里。四級公路674.78公里。鋪油462.22公里。新建9座小水電工程,新增裝機8.99萬千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86億元,增長17。93%。
(四)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全年共實施社會事業項目87個,完成投資8616萬元,安排建設了農村寄宿制學校、中小學危房改造、高中擴招、地震受災學校恢復等項目建設,教育基礎薄弱環節得到加強。通過實施疾病預防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醫療救治、貧困縣醫院、鄉鎮衛生院項目,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大力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計劃生育和殘疾人服務設施等項目,大力加強公檢法司和基層庭(所)建設,新安排了紅色旅游和文化建設項目。強化了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全社會新增城鎮就業人數8762人。
(五)科學謀劃未來發展,“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進展順利
全市各級組織對“十一五”規劃編制高度重視,準備工作充分,工作安排扎實,使規劃編制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順利推進。一是始終堅持把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要求,全面貫穿到“十一五”規劃的發展目標、發展重點、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等各個部分,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六大戰略”和“一路四化”發展思路,結合隴南實際,突出了夯實發展基礎、轉變增長方式、構筑特色優勢、創新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和加快發展的主題。二是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進行專項課題研究和重大項目論證,理清和完善了“十一五”發展思路,不斷充實了全市“十一五”總體規劃的內容。三是加強了各級各類規劃的銜接,重視全市規劃與全省規劃的銜接,盡可能使我市的重大項目能進入全省的總體規劃之中。并加強與各縣(區)、各有關部門之間的銜接溝通,協調推進了各縣(區)和有關部門的規劃編制工作。基本完成了全市14個專項規劃和總體規劃綱要。建立了重大項目庫。
總體來看,2005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但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農業基礎薄弱,經濟總量小,結構性矛盾突出,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水平不高,投資來源渠道狹窄,資金供需矛盾突出,投資環境不寬松。項目工作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就業形勢仍很嚴峻。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務還非常艱巨。
二、2006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和主要任務
2006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1%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以上;大口徑財政收入增長必保12%,力爭達到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15元;物價指數控制在103%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新增城鎮就業崗位9000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為實現上述目標,必須著力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落實宏觀調控政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正確把握政策,積極搶抓機遇,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遏制低水平的重復建設與加強薄弱環節結合起來,把爭取國債投資和擴大民間投資結合起來,進一步加大項目推進力度。在加快發展的同時,要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重點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技術進步;在努力擴大投資規模的同時,更加注重擴大消費需求,促進投資和消費的雙向拉動;在確保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同時,更加注重增長適應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發展必須講究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堅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高耗能企業節能改造,推進能源節約和資源綜合利用,鼓勵企業對自有礦山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大力推廣應用節能、節水、環保和資源再生的技術和先進設備,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
進一步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重點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長防林、公益林、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綠色長廊”大示范區建設“六大工程”,加快生態化進程。要正確處理礦山開發、梯級電站開發過程中建設與保護的關系,加大江河生態環境和水污染治理,抓好城區污水排放,廢氣排放治理和垃圾處理。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努力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污染、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發展體系和節約性社會。
(二)圍繞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業和農村發展條件
新農村的建設,堅持創造條件,打好基礎。一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主要突出以飲水、沼氣、通路、送電為重點的“六小工程”建設,想方設法多爭取國家扶持和資金投入。2006年解決15.7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建成農村沼氣池3000座,建成通村農二級公路550公里,新修維修鄉村道路500公里,新增小水電4.67萬千瓦,自然村通電率達到95%。行政村通電話率達到95%以上。二是積極抓好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繼續爭取落實農村學校、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等國家專項,切實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全面實施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繼續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范圍,加快鄉鎮衛生院項目建設。三是繼續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全年新建勞務輸出基地359個,培訓農村勞動力12萬人次,輸轉農村富余勞動力50萬人次。四是扶持發展特色農業。擴大優勢產業的規模。大力培育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支持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鼓勵和引導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五是加快扶貧攻堅步伐。積極實施以工代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全年完成易地扶貧搬遷7006人。
(三)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實施工業強市戰略
要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加強有色冶金、水電能源、建筑建材、醫藥化工和農副產品加工五大主導產業的重大技術改造,鞏固提高其優勢地位。加快產品結構調整,突出資源深度開發,積極擴大下游產品,延長產業鏈條,促進產業升級。
依靠重大項目帶動,擴大工業總量。圍繞資源、能源、環境、農業、信息等關鍵領域,大力抓好工業項目開發,壯大工業規模和實力。實施好寶徽公司10萬噸鋅基合金、成州公司三期擴建項目,抓緊文縣新關金礦建設,啟動實施文縣陽山金礦開發,開工建設禮縣趙溝、杜溝金礦開發項目,推進白龍江、白水江梯級電站及其它小水電建設有序、快速開發,著重抓好文縣麒麟寺、金口壩、橫丹、黃家壩、武都椒園壩等較大水電站項目建設,實施好武都佛仁制藥公司擴建、康縣獨一味軟膠囊生產線技改、禮縣銓黃膠囊項目,加快禮縣長城濃縮果蔬汁生產線、宕昌縣中藥材超臨界萃取、隴南祥宇復方橄欖油丸生產線項目進度,抓好成縣水泥廠、武都水泥廠、西和晚家峽水泥有限公司的技術改造,積極論證5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新建項目。加強產業集中度,突出工業園區建設,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功能配套的新型工業布局框架,增強項目承載能力,解決工業布局分散的問題。著重抓好成縣鉛鋅工業城,西和縣、徽縣柳林鉛鋅工業區,康縣王壩醫藥工業區等建設。
(四)堅持推進項目建設,確保投資穩定增長
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大力推進項目建設。努力保持全市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緊緊把握各種機遇,突出做好“十一五”確定的36個過億元的重大項目的啟動和建設工作。今年重點抓好15個過億元的重大項目建設。積極做好蘭渝鐵路、國道212線兩水至罐子溝高速公路、隴南支線機場三個重大交通項目的建設工作。全面推進縣鄉、鄉村公路建設,改造提升縣鄉公路等級。實施通鄉油路工程230公里。抓好以工代賑公路續建項目和計劃新安排項目的實施。建成龍壩至昌河壩公路,開工建設西和段廟至趙溝公路,做好武都至禮縣、禮縣宕昌等縣際公路建設前期工作。加快電網建設與改造,爭取武都330KV送變電工程開工建設。加快220KV早陽送變電工程進度,抓好35千伏工程建設。加快文縣金口壩、白依壩和武都椒園壩等水電站開發。盡快實現陽山金礦開發。繼續加快城市供排水、垃圾處理、道路等項目建設步伐,促進污水處理項目產業化運營。繼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實施生態富民工程。突出特色旅游開發,加大投資力度,重點實施宕昌哈達鋪紅色旅游、宕昌官鵝溝和康縣陽壩等自然風景區建設。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自然保護區等生態工程,全面完成省上下達的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任務,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550平方公里。
(五)繼續深化各項改革,推進機制體制創新
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放在與保持經濟平穩加快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按照省市安排,啟動糧食、流通和公路交通管理等領域的國有企業改革,深入推進鄉鎮機關、義務教育、縣鄉財政體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
繼續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創新投融資方式。圍繞建立市場引導投資、企業自主決策、銀行獨立審貸、融資方式多樣、中介服務規范、宏觀調控有效的新型投資體制,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規范政府投資管理,健全政府投資項目決策機制,落實投資審批責任追究制。加強政府投資建設管理,積極推進社會公益性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認真辦好項目培訓班,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項目管理水平,按照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逐步整合財政建設資金。以項目為支撐,對各類建設資金進行整合,發揮有限資金的整體效益。
(六)堅持以人為本,統籌經濟社會發展
圍繞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突出抓好高新技術的研發和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加快技術成果轉化步伐。形成一批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和一批市場容量大、科技含量多、經濟效益好的拳頭產品。加強教育事業建設。繼續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等項目建設,啟動實施13所農村寄宿制學校項目建設,加強公共衛生建設,全面完成10項突發公共事件及醫療救治項目。加快九縣(區)59項鄉鎮衛生項目建設進度,逐步完成鄉鎮衛生院的改造,抓緊村級衛生室的建設,努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加強縣級和中心鄉(鎮)計劃生育服務站建設。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重點實施市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村文化站(室)建設。大力開展群眾體育活動,加強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農村廣播電視、電話“村村通”工程建設,繼續加強公檢法司的基礎設施建設,安排實施好一批“兩所一庭”項目。
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改善就業環境、大力開辟拓寬就業業渠道。鼓勵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加快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勞保保障監察、切實解決拖欠農民工資問題。努力擴大養老保障在農村的覆蓋范圍,積極探索建立農村的社會救助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