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09-03-15
- 點擊:220
- 來源:
一、2007年隴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市二次黨代會和二屆一次人代會的部署,堅持“舉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的發展戰略,全力推進“一綱九目”工作重點,實現了“兩個高于,五個大幅增長”的目標,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保持了速度、質量、效益同步增長的良好態勢。全市生產總值預計達到112億元,增長12.8%,凈增19.09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6.12億元,占調整預算15.07億元的106.97%,比上年增長39.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50.3億元,占年計劃的107.4%,增長4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計完成30.1億元,占年計劃的102.8%,比上年增長21.6%,凈增5.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7650元,增長8.2%,凈增57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1600元,占年計劃1584元的101%,增長9.3%,凈增136元。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為 104.2 ,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
2007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項目建設成效顯著。2007年,通過大力實施“重點項目建設突破年”活動,項目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市開工建設各類項目894項,其中投資過億元項目38個,各類建設項目預計完成投資51.5億元,比上年凈增21.5億元。全年共爭取國家投資項目310項,投資11.38億元。簽約招商引資合同項目180個,到位資金24.78億元,比上年凈增13.02億元。
(二)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新建改建農村公路479條3994公里,打通斷頭路、出口路、聯網路42條579公里,整修養護公路8521公里,全市195個鄉鎮2602個村實施了“通達”工程,群眾行路難的問題有了較大的緩解。除爭取國家投資之外,通過發動群眾義務投工投勞、社會捐助、市縣自籌等多種方式,改建公路569公里,打通了全長286公里的龍昌路,鑄就了體現隴南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昌河壩精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市區長江大道、蓮湖廣場、徽縣金徽大道等一批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骨干項目實施,使城市建設面貌發生了新的變化。
(三)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堅持“工業強市”戰略,工業總量不斷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質量效益明顯提高。共實施工業項目200項,完成投資17.84億元。預計完成工業增加值34.2億元,凈增6.2億元,增長19.3%,。非公有制企業不斷壯大。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礦產資源管理秩序整頓規范得到有效加強,資源利用率和集約化程度明顯提高。
(四)糧食生產和農業特色產業穩步發展。全市特色產業發展大會之后,全市上下認真貫徹大會精神,大力實施“十百千萬億”工程,努力實現特色產業效益最大化。糧食產量達到89.5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全市新發展特色產業面積256.52萬畝,其中補植新種核桃115萬畝,核桃種植面積和產量位居全國第四和全省第一,花椒、油橄欖面積產量躍居全國和全省第一。通過參加和舉辦各種大型節會,我市茶葉、橄欖油等特色農產品共獲得36項大獎,農產品品牌效應進一步擴大。
(五)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大口徑財政收入比去年增收4.54億元。市縣級財政收入5.77億元,增收1.88億元,增長48.2%。財政支出重點向基層、向社會事業、向弱勢群體、向扶貧救災、向重點項目和重點產業傾斜,較好地發揮了公共財政的職能作用。
(六)流通消費市場日趨活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完成25億元,全面完成了年度計劃任務,比上年增長15%。完成進出口總額2000萬美元,占年計劃的133.3%,增長267.4%,其中外貿出口1500萬美元,占年計劃的150%。旅游消費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全市共接待游客25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3.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7.3%、33.6%。
(七)社會和諧程度全面提高。高度重視改善民生,市委、市政府確定的13件實事基本完成;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0100人;完成勞務輸轉59.63萬人,勞務創收24.29億元。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政策全面落實,科技、文化、廣播電視和體育事業不斷進步。
(八)體制改革工作穩步推進。企業改革工作力度加大,184戶國有企業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投資體制改革不斷規范,完善了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制和備案制,全面推行了政府投資項目評估論證和專家評議制度。農村及涉農領域改革不斷深化。各項社會事業改革穩步推進。
總體來看,2007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但必須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農業基礎薄弱,新農村建設任務艱巨;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水平不高;特色產業還沒有做到最大化,資源優勢還沒有完全變成經濟優勢;自主創新能力弱,就業形勢嚴峻,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務還非常艱巨。
二、2008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和主要任務
2008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市委二屆三次全委會和市二屆人大三次會議精神,圍繞“一綱九目”的發展重點和“兩個高于、五個大幅增長”目標,轉變發展方式,堅持科學發展。
2008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3%,達到132億元,農業增加值增長6%,達到33.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1%,達到37.5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增長26%,達到20.31億元,市縣級財政收入確保增長30%,達到7.5億元,力爭增長40%,突破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1%,達到70.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達到28.7億元,外貿進出口增長50%,達到3000萬美元。城鎮新增就業1.14萬人,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達到83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4%,達到1750元。居民消費品價格指數控制在104.2左右。
2008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重點抓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結合隴南實際,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新政策
根據國家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圍繞“雙防”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結合我市實際,抓好貫徹落實。繼續加強新上項目管理,從嚴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新上擴能項目;強化投資項目綜合管理,繼續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的支持,加大基礎設施、工業、農業、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項目的投資力度;重點加強價格調控監管。抑制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防止部分農副產品價格水平過快上漲向其他商品蔓延,防止價格水平過快上漲給低收入群體生活帶來過大影響。
(二)堅持以項目建設為綱,努力實現項目建設的新突破
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生命線,進一步強化項目推進的措施,促進項目總量、規模、質量和效益比上年有更大提高。2008年計劃建設投資在50萬元以上的項目1000項以上,總投資478億元,計劃當年完成投資102.4億元,其中投資1億元以上的項目44項,總投資380.2億元,當年投資計劃50.2億元。加快蘭海高速公路武都兩水至文縣罐子溝段、禮武公路等項目建設進度,全力爭取蘭渝鐵路、尖凡隧道等重大項目年內開工建設。加快做好隴南支線機場項目前期工作,力爭“十一五”期間開工建設。力爭完成陽山金礦安壩里南段探礦權招標轉讓,并開工建設。抓好康縣獨一味公司產業化項目、武都區千壩草原景區開發、西和金銻礦普查采選、康縣觀音峽電站、宕昌沙灣電站、橙子溝電站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力爭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00個,簽約總額達到100億元,到位資金達到35億元。全年共論證儲備各類項目1000個,實現項目建設、儲備過“雙千”目標。
(三)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推動農業特色產業新發展
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線,以發展特色產業為突破,堅定不移地走好“產業開發、整村推進、勞務輸出、移民搬遷、扶貧開發”五條路子。穩定糧食生產,全年糧食產量達到80萬噸;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抓好扶貧整村推進、以工代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全年輸出農村務工人員60萬人,創勞務收入21億元。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抓好以鄉村道路、清潔能源等為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示范輻射帶動作用的新農村建設典型。繼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特色產業發展步伐,擴張產業基地規模,推進農業特色產業實現規模效益最大化。
(四)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促進工業發展實現新飛躍
在加快工業發展上,努力提升產業結構和市場競爭力,加快自主創新步伐,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積極發展新型產業,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加快培育有色冶金、水電、綠色食品、建筑建材、醫藥化工、制造業、加工業、旅游工藝品等八大主導產業,擴張總量、提高質量,促進科技含量提高、經濟效益增強、資源消耗降低、環境污染減少。2008年實施工業項目175項,總投資121.5億元,當年計劃完成投資36.6億元;重點實施成州集團10萬噸鋅冶煉技改、獨一味技改、椒園壩電站等重點工業項目。采取有力措施,大力發展制造業、綠色食品加工業等后續接替產業,延長產業鏈條,實現工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加強資本運作和資產重組,做大做強企業集團,提高規模經濟效益。
(五)著力擴大消費需求,促進第三產業發展跨上新臺階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繼續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農資流通網絡、現代糧食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建成12個大型超市、車輛交易市場和一批農產品批發市場。完善電信、郵政普遍服務機制,支持城市公共交通發展,推行和完善食品市場準入制度。拓寬服務消費,繼續引導住房和擴大通信、旅游、休閑、文化、健身等熱點消費。圍繞推進陜甘川毗鄰地區大旅游經濟圈建設,加快旅游景區(點)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全年接待旅游人數達到28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4億元。
(六)高度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加大改善民生和促進和諧的工作力度,支持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管好用好社會事業發展國債資金,組織實施文縣城關初中等3所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抓好武都、西和、康縣等7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健全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和農村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加強社會就業和保障工作,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重點實施市列100座便民橋建設,解決1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加強安全生產應急保障系統建設。
(七)加強資源和環境保護,營造建設生態隴南的新環境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實施天然林保護、長防林、公益林建設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抓好亞行貸款林業生態項目前期工作。配合做好全市主體功能區規劃申報工作。強化土地和水資源保護,加強泥石流災害綜合治理,推進生態自然修復工程,遏制水土流失。加大環保執法力度,抓好礦區污染企業和高耗能企業環境污染治理。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實施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方案和辦法。抓好重點企業節能和重點工程節能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產業結構和增長方式,努力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可持續發展。
(八)創新機制體制,構建隴南全面開放的新格局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企業經營業績考核和企業重大決策失誤追究制度;積極探索國有資本補充增資機制。引導中小企業為市內外大型企業配套生產,發展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向“專、精、特、新”發展。按照新的《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規范實施備案制,建立投資項目評價制度,出臺代建制管理辦法。穩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和環保收費改革。推動電力、郵政、電信等改革,加快社會事業領域改革。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利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積極引導我市企業承接資源型、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吸引發達地區大型企業集團到隴南投資創業,共謀發展。(堅義國 盧文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