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09-03-15
- 點擊:201
- 來源:
一、2007年甘南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7年,全州上下按照州委“<?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1522253”發展戰略,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著力推進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和改革開放,保持了經濟增長速度加快、效益穩步提高、各項事業統籌協調進一步加強的發展態勢。
(一)經濟增長速度達到歷史新高,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初步測算,2007年全州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5.37億元, 比上年增長12.1%,是近年來生產總值增速最高的一年;全年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3.47億元,增長22.5%,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95億元,增長24.7%;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5.4,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03億元,增長13%。
(二)項目前期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重大項目爭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中確定的“十大上億工程”前期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甘肅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確定先期啟動游牧民定居工程;甘南拉卜楞機場建設項目進入向國家民航總局上報二郎灘選址報告、預可研報告階段;瑪曲黃河干流水電開發總體規劃由國家發改委委托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積極開展前期工作;蘭州至合作天然氣管道工程已與中石油達成2009年供氣意向;為了落實中央領導“加快青海藏區發展,統籌考慮西藏以外藏區”的重要批示精神,提出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及請求中央支持的重點領域和政策建議研究報告》。
高度重視項目前期工作,全年共組織完成96個項目前期工作,通過省級、州級評審的項目有92項;全年共核準水電站建設項目8項,批準開展項目前期4項。2007年,通過發改委渠道爭取中央和省級各類建設項目164個,安排國家、省上各類建設資金34806.4萬元,占當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0.2%。
(三)項目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成效。對2002年—2006年建成的107個政府投資項目進行了州級驗收;繼續采取召開全州固定資產投資及重點項目建設調度會、水電站建設調度會、以工代賑易地搬遷座談會、調度會及現場觀摩會等方式,及時掌握重點項目建設進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有力地促進了全州固定資產投資的穩步增長,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4.08億元,增長18.3%,全年共組織施工50萬元以上的項目481個,新開工322個,竣工187個。2006年建設的5條通鄉油路建成通車,迭部至九寨溝公路、鐵尺梁隧道工程建設進展順利,2007年的10條通鄉油路、14條通鄉等級公路和196條通村公路全面開工;全年有20座水電站新開工建設,有14座電站完工或實現部分機組試發電,全州建成的水電站達到136座,總裝機容量達到39.09萬千瓦,比上年增長77.4%,全州城網改造和“戶戶通電”工程等一批110千伏送變電工程順利完工;天然林保護工程等生態項目建設按計劃完成建設任務;以工代賑易地搬遷牧民新村建設累計安排5426戶、32035名牧民建設住宅5426套;合作市中路改造工程等項目基本建成,城市綜合服務能力有新提高;拉卜楞等重點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成功舉辦了第八屆“九色香巴拉旅游藝術節”,2007年全州旅游人數達188.82萬人次,增長13.8%,綜合收入達到3.7億元,增長58.1%;柳林鎮鎮政府等項目全部建成使用,臨潭縣公安快速反應指揮中心等項目建設順利,基層政權基礎條件得到一定改善。
(四)以新農牧村建設統攬“三農”工作,農牧業實現“雙增”目標。一是新農牧村建設穩步推進。加快推進9個省級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和8個州級新農牧村試點村工作。二是農牧互補戰略成效進一步顯現。全年修建暖棚984座7.8萬平方米,種植牧草26.85萬畝,養殖奶牛9.2萬頭,育肥牛羊29.2萬頭只;新建標準化養殖示范小區13個,種公畜繁育基地12個,新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11個,農牧互補試點示范區戶均年收入達到1.72萬元以上。三是農牧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牧業增產增效明顯。畜牧業獲得第23個豐收年,全年各類牲畜總增率為29.1%,出欄率達到34.81%,商品率達到29.2%,各類牲畜年末存欄頭數達到328.12萬頭只;全年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101.97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9.68萬畝,糧、經、飼比例由2006年的60.45:29.05:10.5調整為2007年的59.86:29.11:11.03;全州糧食總產量達到9.74萬噸,增長4.3%,油料總產量達到1.83噸,增長13.5%;全州完成鄉鎮企業增加值3.53億元,增長18.8%。四是農牧村基礎設施條件有了一定改善。全年續建5條通鄉公路,總里程166公里,10條新建通鄉公路進展順利,建設總里程280.34公里;全州農網二期結余資金工程、2007年農網完善工程及2007年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得到省發改委的批復;2007年全州飲水安全工程分兩批安排投資2945萬元,修建農牧村飲水安全工程157處;新增沼氣池4600口;牧區節水灌溉工程安排投資300萬元,新建兩個節水灌溉示范點;電氣化建設項目支持了7個小水電站建設;2006年安排以工代賑資金4110萬元,建設項目37個,全部完成建設任務。五是扶貧開發取得新進展。在69個村進行了“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當年減少農牧村貧困人口0.88萬人,減少低收入人口1.2萬人;九甸峽庫區2130線以下移民196戶924人順利外遷。六是農牧民收入明顯增加。繼續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全年共輸轉農牧村勞動力12.65萬人次,勞務收入達2.82億元,增長63.4%;全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11元,比上年增加107元,增長6.7%。
(五)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全年工業增加值達到7.81億元,增長20.2%,黃金等六大支柱產業進一步壯大,完成增加值達6.8億元;節能減排取得新進展,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由上年的0.99噸標準煤下降到0.92噸標準煤,下降了7.1%;全年通過發改委渠道安排國家和省上專項資金985萬元,支持了一批工業項目進行改造。
(六)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深化,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鄉鎮機構改革試點等農牧村綜合改革繼續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全面完成,事業單位改革試點在文化、農林系統展開,投資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招商引資取得新成績,全年共簽約47個合同項目,引進資金14.5億元,到位2.53億元;全年進出口總額3796萬美元,增長54.4%。
(七)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生工作取得新實效。一是農牧村辦學條件繼續改善。完成4所農牧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成34所農牧村寄宿制學校;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12.4萬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從中受惠;全州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73.96%,青壯年文盲率8.3%;職業教育規模繼續擴大,職業中學招生2194人。二是衛生和人口事業得到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初步形成,27所鄉鎮衛生院完成建設改造,城鎮社區衛生服務試點工作開始起步;新型農牧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覆蓋到全部農牧業人口,農牧民參合率達到87.6%;全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53‰。三是科技、文化、體育事業加快發展。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共確定了390個盲點村建設任務,項目總投資982.09萬元;以北京奧運為主題的全民健身活動開始興起,農牧民健身工程試點開始啟動。四是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州新增城鎮就業人數1604人,有611戶城鎮零就業家庭成員實現就業,全年安置1453名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4%;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1.15萬人、3.8萬人和3.06萬人,有11.81萬農牧民納入保障范圍;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877元,增加939元,增長15.8%。
當前甘南州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和困難,主要是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水平還比較低,工業化水平還處于較低層次;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壓力越來越大;農牧村基礎條件仍很脆弱,困難群眾生產生活還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市場物價持續高位上揚,給群眾生活帶來較大影響;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不少,一些矛盾還比較突出,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十分艱巨。
二、2008年甘南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和主要任務
2008年全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州生產總值達到40.95億元,增長12%;大口徑財政收入增長15.39%,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3%;每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達到0.88標準煤;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40.3億元,增長18.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690元,增長11.8%;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20元,增長6.4%。
實現以上預期目標,需要重點抓好以下九個方面的工作。
(一)進一步加強對經濟運行的分析和調控,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進一步加強對經濟運行形勢分析和預測預警工作,堅持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和季度分析制度,及時報告和發布相關分析情況;要加大對計劃完成情況的跟蹤分析和調控,實現經濟的均衡發展;積極搞好價格分析和監控,鼓勵農牧民抓住市場機遇,增加特色農產品的產量,加快牲畜出欄步伐,努力增加收入;進一步指導并加強糧食、食用植物油、肉類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它重要商品的生產供應,確保全年市場物價漲幅控制在合理水平。
(二)繼續改善農牧村基礎設施條件,深入推進新農牧村建設
一是加強農牧業和農牧村基礎設施建設。認真搞好以工代賑易地搬遷牧民新村建設,力爭完成2005年和2006年的建設任務,2007年8縣(市)易地搬遷項目力爭當年完成投資6150萬元;加快10條續建的通鄉油路建設步伐,新開工建設4條通鄉油路及一批通村公路;做好2007年農牧村飲水安全工程收尾工作,積極爭取實施好2008年人飲安全項目;支持農牧村改廁、改廚、改圈及沼氣池建設,實施好49項總投資7165萬元以工代賑項目、無電農牧區電力建設工程、20戶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及農牧村黨員遠程教育工程等項目。二是穩步推進新農牧村建設。扎實推進新農牧村示范村建設,繼續積極爭取擴大新農牧村示范村建設范圍。三是深入推進農牧優勢互補戰略的實施。繼續組織實施好牛羊育肥、奶牛養殖和草產業三大產業基地建設,進一步強化科技服務對基地建設的支撐作用,積極培育壯大農畜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培育、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組織,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四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快扶貧開發步伐。加強勞務人員職能培訓,引導更多的農牧民在勞務輸出中增加收入;實施好60個“整村推進”項目;落實好九甸峽水庫移民安置政策和移民后期產業扶持辦法。
(三)堅持發展抓項目不放松,確保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
加大吸引外資和啟動民間投資的力度,加大爭取中央對“支持青海藏區發展統籌考慮西藏以外藏區”的政策措施支持力度;繼續實行固定資產投資目標管理,強化和規范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嚴格落實項目“四制”管理,繼續采取召開固定資產和重點項目調度會等措施,進一步加強項目建設質量和進度管理,確保全州固定資產投資40.3億元的任務順利完成。
(四)以生態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今年要啟動實施好甘肅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按照國家批復的《規劃》要求,積極開展總投資13.1億元、14524戶、7.37萬名游牧民定居工程實施方案的編制等工作;繼續實施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工程;加強對水電站建設減水河道生態流量的監管,爭取實施一批新的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項目;加強對水資源、土地、森林、草原、濕地、礦產等資源的依法保護。二是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續建的通鄉油路、通鄉等級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設要全面建成通車,新建的23條以工代賑公路、4條通鄉油路、30條通村公路要力爭當年開工;鐵尺梁隧道及迭部至九寨溝等省際出口公路、以工代賑公路要按計劃完成建設任務;抓好迭部至紅星公路的建設,繼續加大甘南拉卜楞機場、岷合二級公路改擴建等重大交通項目的前期工作力度,甘南拉卜楞機場力爭年底開工建設。三是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合作市城區東二路羚城市場建設等項目建設,開工建設夏河縣集中供熱等工程,進一步改善城市基礎設施條件。四是搞好基層政權和公檢法司基礎設施建設。基層政權完成甘南州委機關辦公樓等8個項目的建設任務,夏河博拉鄉等8個政府辦公用房要當年竣工投入使用;公檢法司建設方面,續建的合作市公安局快速反應指揮中心等項目要全面竣工,開工建設夏河縣公安局快速反應指揮中心等項目。
(五)加大技術創新和改造力度,促進工業經濟快速發展
進一步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引導改制企業向現代企業邁進;抓好產銷銜接,提高工業經濟效益。加快臨潭建華水泥公司達產達標節能降耗技術改造等14個續建項目的改造;鼓勵、支持甘南獨一味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藥材種植基地建設等7個項目的技術改造和瑪曲縣畜產品交易市場建設;加強瑪曲格爾珂等黃金生產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和生產調度,繼續加大碌曲拉爾瑪金礦等企業的環保措施,盡快恢復正常生產,力爭全州工業增加值達到9.42億元,增長16.5%。積極做好節能減排和自主創新工作,推進增長方式轉變。進一步強化水泥、黃金等重點生產企業的節能減排剛性指標的考核,加快重點城鎮的工業污染治理、垃圾填埋、污水處理等項目建設。加大對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支持,大力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技術應用。
(六)加快開發優勢特色資源,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一是突出抓好水電資源開發。錄壩寺等12座水電站建成或實現部分機組發電,新增裝機容量9.38萬千瓦,新增發電量5億千瓦時,新開工建設卓尼西泥溝等7座以上電站;積極推進黃河干流水電開發規劃編制及洮河、白龍江支流水電資源開發規劃的審批工作。二是提升畜產品加工能力。重點扶持引導華羚等一批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快農畜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大技改和研發新產品步伐,提高產品的綜合品質和市場競爭力。三是進一步加大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力度,開展專項整治,促進礦產資源的有序開發。四是進一步改善旅游基礎設施條件和整體服務功能。重點抓好重點旅游景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繼續做好拉卜楞寺保護規劃。五是加快財源建設。利用我州的資源優勢,引進一批支撐財源的產業類項目,重點扶持和發展生物制劑、特色中成制藥、藏藥及中藥材成份提純制劑等新興產業。
(七)加快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一是繼續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全州23所農牧村寄宿制學校附屬設施建設任務,卓尼縣實現“兩基”目標,全面落實農牧村貧困學生“兩免一補”政策,加強職業技術學校建設,抓好職業技術學校設施建設項目工作。二是繼續解決群眾看病貴看病難問題。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實施好13所鄉鎮衛生院建設項目;進一步做好合作等六縣(市)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工作;努力推進社區衛生服務試點工作。三是搞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繼續實施“少生快富”工程,擴大覆蓋面;加大創建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活動,實施好夏河、迭部縣計生服務站及部分鄉鎮計劃生育服務站建設項目,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四是認真抓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搞好鄉鎮文化站、殘疾人服務設施建設和農牧民體育健身場所建設,實施好20戶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項目;積極配合省發改委做好拉卜楞寺文物保護規劃審批工作。
(八)堅持和諧抓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大力發展就業吸納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服務業,盡可能多地增加就業崗位;鼓勵擴大小額貸款規模,大力推動全民創業;“零就業”家庭實現至少有一人就業;抓好合作市等縣城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動態管理機制;預期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2萬人、基本醫療保險4萬人、失業保險3萬人、工傷保險5000人;實行農民工工資支付保證金制度,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加快城鄉生活設施建設,推進合作市等城市垃圾處理場、污水處理廠、供水管網等重點市政設施項目建設。
(九)進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加快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加快發展;建立健全州、縣級信用擔保體系;推進農牧、流通、建筑、交通等其他領域的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推進農牧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做好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試點準備工作;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大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繼續落實各項對外開放政策和招商引資政策,鼓勵發展跨區域經濟聯系和外向型經濟,擴大互利合作,加快對外貿易,力爭年底進出口總額增長13.3%。(萬睿斌 孫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