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0-11-17
- 點擊:1402
- 來源:甘肅日報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關系到發展大局,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和重要抓手。
2017年之前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省貧困地區富民產業培育明顯滯后、基礎明顯薄弱、投入嚴重不足、體系明顯不全,面臨缺產業、缺資金、缺技術、缺主體、缺市場等突出問題,生產效益比較低,導致產業發展一直處于低水平狀態。
為此,2017年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產業開發專責組正式成立,全省堅持“六年任務三年干,三步并作兩步跑”,甩開膀子、拉開架勢狠抓大抓產業扶貧,緊扣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現狀和特色優勢,確定了“牛羊菜果薯藥”六大扶貧產業,并針對貧困地區群眾發展特色產業“沒錢干”“不會干”“悶頭干”“怕風險”的問題,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針對性強的產業扶貧配套政策,拉開架勢構建投入保障、生產組織、產銷對接、風險防范“四大體系”,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取得了決定性進展,不僅為甘肅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關鍵支撐,也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探索了路子、奠定了基礎。
發展產業打出精準“組合拳”
圍繞解決“沒錢干”的問題,我省千方百計籌措和整合各類資金,按照人均5000元、每戶最多不超過3萬元的標準,用于到戶到人的產業增收項目。2018年至2019年,全省共落實到戶種養產業扶持資金155.6億元,扶持貧困戶109.4萬戶;2019年至2020年,共扶持20.18萬戶貧困戶發展了“五小”產業,有效拓寬了貧困戶增收渠道,極大提高了貧困地區群眾發展種養產業的積極性。
圍繞解決“誰來干”的問題,我省堅持不懈走“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合作社,合作社聯農戶建基地”的特色產業發展模式,采取“輕資產引進、多元化自建”等方式,加快龍頭企業培育進程。2018年以來,全省75個貧困縣共引進培育龍頭企業785家,累計達到2937家。大力扶持發展農民合作社,堅持邊組建、邊規范、邊提升,2017年至2020年,共下達扶持合作社資金5.96億元,扶持合作社5597家,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增收效果逐步顯現。
圍繞解決“悶頭干”的問題,完善產銷對接體系。我省組建了全國首個省級農業產業扶貧產銷協會及馬鈴薯等9個特色產業產銷協會,扶持建設安定區馬鈴薯、定遠高原夏菜2個國家級專業批發市場和一批特色農產品產地專業市場,初步構建起了連接產地與終端大市場的銷售網絡體系,搭建“甘味”農產品“走出去”的快速通道和對接平臺。2018年至2020年,新建果蔬保鮮庫2020座、移動保鮮庫222輛,新增儲藏能力近100萬噸,有效緩解了收獲季節農產品滯銷壓價現象。
圍繞解決“不白干”的問題,我省構建風險防范體系,設計開發了貧困戶種養產業綜合保險,努力實現對有意愿貧困戶的主要增收種養產業全覆蓋。持續“增品擴面”,將保險補貼品種從2018年的69個、2019年的80個擴大到了今年的96個,越來越多的農產品有了保本保收的托底保障;著力“提標降費”,確保了每一戶貧困戶都能“保得起”。
產業扶貧取得突破性進展
如今,我省農業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在到戶產業扶持資金政策強有力的支持下,貧困群眾發展種養產業的積極性高漲,規模明顯擴大,效益明顯提升,收入實現快速增長,逐步形成以“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為主,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買賣、小作坊“五小”特色產業為補充的產業格局。
與此同時,全省產業布局不斷優化。“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串點成線、以線帶面,打造“一帶五區”特色農業生產布局,建設以高原夏菜、都市型農業為主的沿黃產業帶;以現代種業、種養循環、戈壁生態農業為主的河西節水灌溉農業區;以優質蘋果、現代肉牛肉羊產業為主的隴東雨養農業區;以中藥材、馬鈴薯等為主的中部旱作農業區;以林果、蔬菜、現代畜牧業為主的天水及隴南山地特色農業區;以牦牛、藏羊、藏藥等為主的甘南及祁連山高寒草地農牧交錯區。全省特色產業呈現出了區域分工明顯、基地集中連片、產業鏈條逐步完善、質量效益不斷提升的良好發展態勢,實現了從零散狀、碎片化到成鏈條、成體系的巨大變化。
我省構建的“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合作社、合作社聯農戶建基地”的生產組織體系,把200多萬戶農戶嵌入了產業扶貧大鏈條,帶動貧困戶增收效果明顯,極大改變了過去農戶單打獨斗的“小農經濟”,讓農業生產從“傳統”開始走向“現代”。產業體系逐漸完備,初步走上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的路子,為脫貧攻堅與鄉村產業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基礎。
扶貧產業新業態加速推進
專責工作組各成員單位積極配合、認真履職,大力推進鄉村旅游、電商、科技等扶貧新業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鄉村旅游扶貧方面。2016年以來,省文旅廳累計扶持貧困地區702個村開展鄉村旅游,發展農家樂9306戶。截至2020年底,預計全省旅游專業村累計達1270個、農家樂累計達2.15萬戶。
電商扶貧方面。省商務廳全力推動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全省75個貧困縣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全覆蓋,有貧困村的鄉鎮電商服務站實現全覆蓋。持續擴大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網上銷售規模,今年1月至10月,全省農產品網上銷售149億元,帶動全省農民人均增收320元。
林果產業扶貧方面。省林草局深入實施林業科技扶貧行動,培訓林農和鄉土專家320萬人次,推廣林業科技成果240項。經濟林果、林產品加工等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戶數由2012年的1.08萬戶5.91萬人,增長到2019年的23.82萬戶83.5萬人。
農產品加工扶貧方面。省工信廳實施100個農產品加工改造提升項目,培育100個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共支持農產品加工產業扶貧項目157個,扶持資金8000多萬元。
科技扶貧方面。省科技廳支持58個貧困縣實現“一縣一產業一項目”,引進新品種70多個、示范推廣先進實用技術170余項,探索建立了“科技項目支撐、特色產業帶動、東西協作攻關、人才團隊下沉”的精準扶貧模式。(記者薛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