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11-14
- 來源:甘肅日報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強社會建設和治理,筑牢各族群眾共同富裕基礎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我省推進各項工作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強調:要加強社會建設和治理,筑牢各族群眾共同富裕基礎。集中力量辦好群眾普遍需求、能夠辦成的民生實事,讓群眾可感可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農村人口規模性返貧致貧。推動農村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依法加強宗教事務治理。
全省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高站位、大擔當、實舉措,推進社會建設,加強社會治理,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鞏固成果向振興
近日,走進天祝縣松山鎮藜香村,放眼望去,一座座食用菌大棚鱗次櫛比,蔚為壯觀。大棚里一排排整齊擺放的菌棒上,香菇個個飽滿。種植大戶王世芳正帶領村民采摘、分選、分裝、搬運。
2018年,王世芳一家從天祝縣哈溪鎮茶崗村搬遷到藜香村。恰逢此時,天祝縣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在政府支持下,王世芳摸索著學習種植香菇,幾年時間香菇大棚從9座擴大到27座。
“今年我種了29座食用菌大棚,白菇15棚、香菇14棚,每座大棚一年收入超過3萬元。”王世芳說,天祝縣海拔高、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所產香菇品質好,深受南方市場青睞,“我打算繼續擴大食用菌規模,增加些新品種,相信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
近年來,武威市突出“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大力支持發展壯大“8+N”特色優勢產業,安排銜接資金10.15億元,實施產業類項目117項,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立足新起點,怎樣讓脫貧攻堅成果成色更足、鄉村振興底色更亮?
在通渭縣,10.2萬畝蘋果喜獲豐收。“我一共種了七八畝蘋果,早熟蘋果以每斤4.1元的價格賣了。這幾天正趕著摘晚熟富士,價格每斤3.5元左右。”通渭縣雞川鎮永和村果農王紅斌笑著說,今年雨水充足、蘋果長勢好,干起活來也格外有勁。
在渭源縣,35萬畝中藥材迎來豐收。山鄉沃野,隨處可見藥農忙碌的身影。渭源縣蓮峰鎮下街村種植大戶蘭海軍說:“我今年流轉土地203畝種植藥材,長勢很好,應該能賣個好價錢。”
近年來,定西市將穩定增加群眾收入、提高生活品質作為重中之重,不斷優化完善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持續鞏固提升“三保障”成果,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特別是聚焦產業振興,整合資金65.6億元,實施“牛羊菜果薯藥種”七大特色產業提質增效行動,打好特色牌、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產業收入占到農民收入的42%。
同心聚力謀發展
在臨潭縣,回族“羊爸爸”茍海龍與20多名養羊人有著同樣一個湖羊夢。
2011年,在外經商小有成就的茍海龍毅然決然回鄉創業,用多年積蓄盤活了瀕臨倒閉的卓洛鄉養殖場,成立了臨潭縣農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升級改造傳統羊圈,購置先進設備,高薪聘請技術場長,吸納牧民群眾飼養員,建起了現代化育種大棚。
合作社里,無論是場長、技術員,還是飼養員,皆“愛場如家,愛羊如子”。
給初生的羊羔配奶,為生病的羊診病,清理羊糞、羊舍通風、按時添加飼料……茍海龍與20多名農牧民群眾一起奮斗。
這是甘南州各民族團結一家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
甘南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匯的民族自治州。當地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積極推進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州74萬名各族兒女守望相助、同心同德,共同唱響民族團結進步之歌。今年1月,甘南州被命名為第十一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如今,漫步在甘南州城鄉的大街小巷,處處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生活在這里的各族干部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守望相助,共建幸福家園,描繪出民族團結進步新畫卷。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武威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凝聚各方力量,充分挖掘各類資源,逐步提升民生服務水平,推進少數民族聚居地方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大專項資金爭取力度,幫助改善民族地區鄉村面貌,穩步提高群眾收入。
今年,武威市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任務,爭取落實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和民族鄉發展資金1631萬元,在天祝縣實施食用菌產業發展、特色村寨基礎設施提升等項目,著力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建設和美宜居鄉村。
強化治理育新風
“馬家梁社這條河遇到漲水,過河困難,我們十幾戶群眾盼著修座橋。”日前,隴南市武都區楓相鄉磨壩村村民王福滿在村里的民事直說會上提出了建議。
會后,磨壩村民事直說委員會的委員們進行討論后,將情況報告了鄉黨委政府。鄉政府及時勘察申請,用兩個月新建起一座長30米的便民橋,徹底解決了群眾過河難的問題。
近年來,隴南市高度重視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在總結提煉基層創新做法的基礎上,形成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民事直說“1234”工作法。
民事直說“1234”,即組建1個工作機構“民事直說委員會”,明確“向誰說”;運用“現場訴說”“網上訴說”2種訴說方式,明確“怎么說”;瞄準“村里事”“鄰里事”“家里事”3類突出問題,明確“說什么”;采取“現場直辦”“干部領辦”“村鎮聯辦”“跟蹤督辦”4種解決辦法,明確“怎么辦”。
隴南市3160個行政村、130個社區成立由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婦聯團委負責人、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黨員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有威望的鄉賢等組成的民事直說委員會,制定說事議事辦事規則,定期不定期面對面聽取群眾意見。
聚焦鄉村建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等群眾關心的“村里事”,房屋、土地、借貸等容易引發矛盾糾紛的“鄰里事”,婚戀彩禮、感情糾葛、婆媳關系等看似瑣碎但影響穩定的“家里事”……隴南民事直說“1234”工作法化矛盾于無形,解決急難愁盼,受到群眾廣泛好評和認可。
在隴原大地,關于基層社會治理的探索和創新,屢見不鮮。
近日,在張家川縣恭門鎮靈臺村,“群眾說事干部解題”活動正在如火如荼進行,“提倡婚事簡辦、抵制高額彩禮”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
“這幾年,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結婚花費越來越高,鄰里之間甚至開始攀比彩禮。今天,大家坐一塊說道說道彩禮這件事……”村黨支部書記朱梓良首先拋出了話題。
“高額彩禮給新婚夫妻和雙方家庭造成經濟壓力”“高額彩禮間接導致了男女不平等和攀比觀念”……黨員群眾你一言我一語,發表各自看法。
靈臺村黨支部副書記朱參軍的女兒今年出嫁。他說:“我的想法很簡單,兒女們的婚姻幸福不取決于彩禮的多少,而取決于夫妻是否能夠和睦相處,共同努力把日子過好。”
“我們要提倡簡辦婚事、抵制高額彩禮,讓婚姻回歸幸福的本質。”通過這場敞開心扉的交流討論,大家最終達成了共識。
今年以來,靈臺村定期召開黨員議事會、群眾說事會、干部解題會,廣泛征求黨員群眾就鄉村治理、移風易俗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并不斷向群眾宣傳文明新風尚。
這是張家川縣全面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一個縮影。近兩年,張家川縣各級黨組織通過建立拓展“主題黨日+群眾說事”制度,積極搭建群眾說事議事和黨員干部解題平臺,為打造民族地區轉型升級示范區賦能增效。截至目前,全縣255個村、7個社區先后組織開展說事會1364場(次),議定解決群眾訴求3854件,辦結率達96.5%。(記者楊唯偉 金奉乾 蔡文正 王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