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11-15
- 來源:甘肅日報
9月10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甘肅考察調研。1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前往天水市麥積區南山花牛蘋果基地考察。他結合展板聽取引洮供水工程情況匯報,真切地回憶起2013年初來施工現場考察、指導解決施工難題的情景。當得知近600萬群眾從此告別苦咸水后,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高興。他要求加強維護和管理,讓這項工程在沿線群眾生產生活中發揮更大效用。
全省廣大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引洮供水工程的重要指示要求,把最大限度發揮工程效益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以更大擔當、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更硬舉措維護好、管理好、運營好引洮供水工程,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決守護好引洮供水工程這條隴中綠色生命線。
破解工程難題 群眾吃上“幸福水”
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渭源縣引洮供水工程工地,實地考察工程建設情況。他強調,民生為上、治水為要,要尊重科學、審慎決策、精心施工,把這項惠及甘肅幾百萬人民群眾的圓夢工程、民生工程切實搞好,讓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凈甘甜的洮河水。
當時,引洮一期工程總干渠的18座隧洞貫通17座,只剩7號隧洞,因其惡劣的工程地質特性,屬于“世界性難題”,被譽為“在水豆腐里打洞”。
“總書記視察期間叮囑水利部主要領導指派相關專家進行現場技術指導與咨詢,同年2月、11月,水利部兩次組織權威專家親臨施工現場進行指導。通過借鑒國內地鐵掘進、大型煤礦深井施工技術,采用凍結法施工,歷經540多個晝夜的鏖戰,攻克了含水疏松沙地層涌水涌沙地質難題,創造了國內大型水利工程在240多米以下首次進行隧洞凍結施工的歷史紀錄,為確保‘卡脖子’工程7號隧洞的順利貫通發揮了決定性、關鍵性、歷史性的作用。”原甘肅省引洮工程建設管理局工程建設處處長郭天德回憶道。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不負隴中群眾的翹首企盼,甘肅省委、省政府接續努力,引洮建設者們加快推進工程建設。
如今,引洮供水工程全線建成,破解了隴中干旱地區用水難題。蘭州、定西、白銀、平涼、天水5市14縣(區)近600萬人民群眾徹底告別了長期吃水難及吃苦咸水、高氟水、水窖水的歷史,群眾的生活環境、生活質量得到大幅改善,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原來用水靠河里擔水、水窖儲水,現在引洮工程把甘甜的洮河水送到了家門口,吃水用水都方便多了。”定西市安定區小岔口村十一社村民龐淑梅告訴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對引洮供水工程建設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體現了對工程受益區廣大群眾用水安全的深情關切,對引洮供水工程建設的高度關注,對工程建設管理者寄予的重托和厚望。
“作為引洮供水工程的運行管理單位,甘肅水投集團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感恩奮進,乘勢而上,不斷提升供水保障水平和水質保障水平,持續擴大受益人口范圍,讓更多群眾用上洮河水,提升受益區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甘肅水投引洮水務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王寶林表示。
夯實發展基礎 引來致富“長流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集中力量辦好群眾普遍需求、能夠辦成的民生實事,讓群眾可感可及。
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的引洮工程,自建成以來,為甘肅中東部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水資源支持和保障,助推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工業項目、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引進和落地提供了可靠保障,為甘肅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會寧縣新莊塬鎮寺寨村利用引洮供水工程,改變了傳統的以玉米、小麥、馬鈴薯、小雜糧等為主的種植結構,建設蔬菜大棚1000座,畝均產值由原先的五六百元提高到五六千元。
定西市馬鈴薯研究所在安定區香泉鎮流轉土地800多畝,利用引洮水使用膜下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新建馬鈴薯原原種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目前馬鈴薯香泉基地獲批為國家馬鈴薯脫毒原原種標準化示范區、中國馬鈴薯原原種出口生產基地,年生產馬鈴薯原原種1億粒(其中出口1500萬粒),年產值7000多萬元。
天水市城區引洮供水工程建成后,從根本上解決了天水城鄉80萬群眾的生活用水和二、三產業發展用水問題,日供水8萬立方米左右。隨著西十里水源地的釋放,極大地拓展了天水市西部城市發展空間,從根本上解決了秦州新城全面開工建設土地制約的問題。
充足的水指標是招商引資的比較優勢,為項目落地提供可靠保障。優質的水源,能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天水華天電子集團多年來從事集成電路、半導體元器件的研發生產。過去一度為供水犯難,芯片生產過程中要用水清洗、冷卻,用水量極大,但地下水水質欠佳不說,到了每年用水緊張時段,全市分區段限時供水,還會因停水導致產能受限。
“在總書記的關心關懷下,我們用上了洮河水,不僅供水穩定,水中鈣鎂離子顯著減少,設備中的反滲透膜,原先每個月都要清洗,現在兩個月清洗一次,大大降低了水處理設備的運行維護成本,提高了企業產能。”天水華天電子集團負責人表示。
涵養修復生態 凈化環保“生態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引洮工程的建成,減少了區域地下水的供水量,生態涵養修復成效顯著,區域內生物種群數量和多樣性明顯增加。用引洮水量換地下水,關閉機井550眼,使受益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昔日荒山枯嶺變綠水青山。
天水市引洮城區供水工程實現向天水城區供水后,同步置換出了天水市西部水源地21639畝,改善了城市水環境質量現狀,遏制了區域環境資源數量減少和功能降低,有效緩解了區域地下水超采、水環境污染等問題。
經過對定西市安定區內官營鎮2眼國家地下水監測井的水質進行監測分析,其地下水質在2019年前全部為Ⅴ類水,2019年之后水質逐步好轉,在2021年和2022年水質全部達到Ⅲ類水標準。根據水文部門監測數據顯示,近年來補水區地下水平均每年回升約0.8米至1.5米不等,部分區域甚至達到了1.8米以上。
如今,在洮河水的滋養下,我省旱區生態環境越來越美,群眾日子越來越甜。
“我們將圍繞更好發揮工程效益,加快灌溉工程建設,打造以引洮工程為水源的百萬大型灌區,提升農業產業發展水平,持續增加群眾收入。”省水利廳一級巡視員吳天臨說,將圍繞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強化工程管理,緊緊抓住引洮作為水利數字孿生智慧水利試點工程機遇,在“十六字”治水思路的指引下,全力提升引洮工程水資源和工程管理科學化水平。
把甘露灑向旱塬沃土,引洮工程將持續不斷為富民興隴注入“源頭活水”!(記者張燕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