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2-18
- 來源:甘肅日報
沐浴著冬日的陽光,順著江上路8公里處,穿過嶄新的便民橋,就到了禮縣江口鎮謝家村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
平坦的道路,寬闊的廣場,整潔的環境,一排排農家院錯落有序,一條條水泥路干凈整潔,鋪就著搬遷群眾的幸福底色。
走進謝家村村民謝斬進的新居,寬敞明亮,各式新款家具樣樣都有,一家人坐在爐子旁邊,計劃著來年屋外裝飾和務工地點。
“以前我們住在山區,交通不便,還是老房子,一到下雨天就怕泥石流,覺都睡不好。現在新房子遠離威脅點、布局好、衛生好,趕上好政策是我們的福氣啊。”謝斬進說。
我省地理條件復雜,自然災害高發易發,實施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
2024年年初,省委、省政府確定當年10件為民實事項目,其中包括由省自然資源廳牽頭啟動實施的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
我省持續以“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生活好、能融入”為目標,建立“組織領導、定期調度、責任落實、專班推進”四大機制,按照“省級統籌、市負總責、縣區落實”原則,由省自然資源廳發揮省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用,會同各級各方各部門全力協作,統籌安排資金,對照任務清單,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快地質災害威脅區、河湖管理范圍及暴雨山洪受災區、地震災害危險區、生態敏感區、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等范圍內群眾避險搬遷。
確保速度和質量的同時,我省把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與和美鄉村建設、新型城鎮化、強縣域行動等有機結合起來,根據安置規模統籌考慮交通道路、水電氣暖等基礎設施,配套黨群服務中心、文化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村衛生室、養老服務設施等,讓搬遷群眾出行更便捷、居住更安全、生活更便利。
既留住鄉愁、記憶,又聚人氣、煙火氣。走在金塔縣中東鎮團結村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點,“安置”二字不再是搬出來、住進去,而是逐步建成的集“形美”“神韻”“氣足”于一體的獨具特色的和美鄉村。
一棟棟嶄新的二層小樓整齊排列,便民超市、衛生室、活動室、老年餐廳、物流寄遞、文化廣場、閱覽室等公共設施配套完善,打造了“10分鐘便民生活圈”。
“家門口有柏油路,出行很方便!”“在互助幸福院里吃飯,飯菜好吃還不貴!”“飯后還能在文化廣場活動”……提起搬遷新居這件事,大伙兒紛紛點贊。
為了減少搬遷群眾的后顧之憂,我省對每戶搬遷群眾補助資金10萬元,實現有貸款意愿的每戶5萬元貼息貸款全覆蓋。同時,統籌整合發展改革、交通運輸、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行業部門項目資金,助力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工作加速推進。
2024年,全省落實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30億元,累計落實108.29億元;發放貸款6.6億元,累計發放48.14億元。
安居后如何樂業?何以致富?
張小麗是土生土長的隴南市禮縣三峪鎮人,搬遷到永興鎮集中安置點之前,她和家人心里一直不踏實,“搬到別的鄉鎮,基本生活怎么保障?”
很快,張小麗的顧慮就被打消了。搬到新家沒幾天,她就在位于永興鎮的禮縣智誠圓包裝有限責任公司上班了。“搬進新居后,不僅住得安心,還在附近的工廠找到工作,每月能掙四五千元,日子會越過越好。”張小麗說。
這家公司是當地通過招商引資建設的鄉村就業幫扶工廠,解決了100人就業。除此之外,當地還安排公益性崗位10名、生態護林員2名,安排資金8萬元開展以需定培、以培供需技能培訓,讓搬遷群眾吃上家門口的“產業飯”。
當地政府的有益嘗試是甘肅省解決“搬遷群眾何以致富”的一個縮影。
過去一年,全省上下重點圍繞“增收入、怎么富、能融入”,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優化就業服務、強化技能培訓,推廣以工代賑、設置公益性崗位等,為搬遷群眾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同時,多措并舉加大產業幫扶力度,因勢利導培育發展特色種養、鄉村旅游、初級產品加工等產業。據統計,全省累計整合扶持產業項目資金18.77億元,涉及產業項目208個。
在千千萬萬搬遷群眾心里,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帶來的政策紅利不僅讓他們“搬”出了新希望,也讓幸福生活扎了根。據了解,2024年度全省已搬遷入住30144戶10.62萬人,搬遷入住率為150.72%,超額完成了為民實事的2萬戶任務。(記者王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