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2-27
- 來源:甘肅日報
在海拔2800米的永登縣民樂鄉玉泉小學,張澤旭用十年青春將只有四個孩子的教室變成了鄉村教育的燈塔;在蘭州新區的實驗室里,“隴原青年英才”李國仁以工匠精神焊接著西北工業的脊梁……今天的甘肅大地上,無數青年正以奮斗為筆,書寫“到西部去”的青春樂章。
政策筑巢,破解人才流動的“胡煥庸線”。曾幾何時,“天南海北我都去,就是不去新西蘭(新疆、西藏、蘭州)”,戲言中折射出西部引才之痛。近年來,甘肅以政策創新為杠桿,撬動了人才流動的“胡煥庸線”。從“人才發展授權松綁50條”到“隴原人才服務卡”,從事業編制“周轉池”到博士進站津貼,甘肅用“真金白銀”構建起覆蓋引進、培育、服務全鏈條的政策體系。當“北上廣深”的生存焦慮成為時代痛點,越來越多的青年人發現,西部4.8億人口、685萬平方公里的遼闊疆域,正鋪展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機遇鳴槍,在西部賽道跑出青春“加速度”。甘肅的“青春磁場”,源自其獨特的機遇優勢。這里既有“國之重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發的醫用重離子加速器,讓博士賀鵬博放棄高薪,毅然選擇留在蘭州攻克“卡脖子”技術;也有“產業藍海”——蘭州新區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產業集群,催生了百林科公司三年3.5億元的喜人業績,員工33歲的平均年齡彰顯青年創業活力。更值得關注的是,甘肅省內高校將學科建設與西部需求深度綁定,生態學助力荒漠化防治,簡牘學守護敦煌文明……“西部需要什么,教學針對什么”的辦學理念,讓青年在專業與熱土的碰撞中找到了人生坐標。
情懷鑄魂,從精神傳承到價值重構。政策與機遇之外,更深層的引力來自精神血脈的賡續。蘭州大學的“開學第一課”,講述百歲院士任繼周扎根草原六十載的故事;河西學院循環播放校友柴秀云扎根新疆七年的紀錄片。這種“潤物無聲”的情懷教育,重塑著青年的價值判斷。“95后”李寧在秦川鎮寫下《向上吧!我的朋友》,歌詞中那句“這里沒有異鄉人”,正是新時代青年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浪漫回應。數據顯示,十年來甘肅累計向西北五省區輸送高校畢業生66萬余名,全省超過半數青年學子選擇西部建功立業。充滿熱血和希望的數字,見證了“家國情懷”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
生態聚能,讓青年與城市共生長。甘肅的引才智慧,更體現在構建“全生命周期”服務生態。從“隴原創業貸”到“入企入園”行動,從“青春緣”聯誼到普惠托育服務,青年關注的住房、婚戀、子女教育等“關鍵小事”得到有效解決。定西市隴西縣118平方米的人才公寓里,吉國文感嘆“下班十分鐘到家”的便利;省科學院為靳樹宇搭建科研平臺,使其礦物學研究直指西部資源開發痛點。這種“既給舞臺、又送溫暖”的生態,讓青年們真切感受到:西部不僅是奉獻之地,更是成長沃土。
從“人才流失之痛”到“近悅遠來之勢”,甘肅的實踐揭示著人才流動的新邏輯。在物質待遇已非唯一選擇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青年更渴望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同頻共振。當政策力度、發展機遇、精神感召、服務溫度形成合力,西部便不再是人才流動的“邊緣”。這片曾經“孔雀東南飛”的地方,正成為新時代青年實現抱負、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