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3-31
- 來源:甘肅日報
田疇染綠,氣象正新。
關乎一年之計的春天,正是農業生產布局年度發展任務,確保全年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增收的關鍵。今年的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我省要大力發展現代寒旱特色農業,聚焦“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000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1260萬噸以上”年度目標,全力以赴穩面積、提單產、增產能,奮力開創全省“三農”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3月26日,全省春季農業生產現場推進會在天水市召開,標志著我省農業生產“第一仗”已在千里沃野自東南向西北全面展開。
穩糧食 向旱作農業要增產
眼下,正是頂凌覆膜的關鍵時間節點,對于干旱缺水的甘肅來說,尤為重要。
天水市天水鎮石徐村是此次觀摩的旱作農業示范基地,七八臺適用于各類耕種模式的農業機械正在進行頂凌覆膜作業。
經過各級農技推廣人員幾十年的探索實踐,我省總結研發出以全膜雙壟溝播為核心的旱作農業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旱作區糧食生產問題。這一技術的核心就是通過覆蓋抑蒸、膜面集雨、壟溝種植,同時配套秋覆膜、頂凌覆膜,實現有限降雨在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上的重新分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旱作區糧食生產的可控性和穩定性。
該項技術自2004年開始推廣以來,掀起了一場我省干旱地區發展農業生產的革命,從最初的500萬畝迅速發展到2010年首次超過1000萬畝,2013年后穩定在1500萬畝以上,覆蓋了我省中東部10個市州51個縣區,受益農戶達到200萬戶。
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推廣旱作農業全膜雙壟溝播技術2.26億畝,累計生產糧食1.22億噸,在我省糧食總產量連續突破1000萬噸、1100萬噸、1200萬噸大關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2024年,旱作農業以占全省37.5%的糧播面積,生產出占比達全省糧食總產量54%的糧食,將我省人均糧食占有量提升到527公斤,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5.5公斤。
“我們應當一如既往地抓實抓好旱作農業,聚合更多新技術、新思路,發揮好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作為全省糧食生產‘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把旱作農業推向新高度。”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唐繼榮說。
提單產 向科技賦能要保障
農業生產的新技術,離不開種質提升的核心“密碼”。
在位于天水市秦州區平南鎮王坡村的糧油單產提升核心技術創新集成示范基地,22個品種的“蘭天”系列小麥長勢正旺。
“我們最好的一種蘭天小麥,不僅抗條銹病、抗倒伏能力突出,更是突破了畝均植株數很難超過二三十萬株的極限,達到了畝均60萬株,畝均小麥產量達到了713公斤,單產提升效果顯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蘭天小麥研發團隊負責人魯清林介紹,小麥高產的關鍵,在于同步集成了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科學管護、小麥密植等眾多技術手段。
據了解,近年來,該基地積極探索“科研院所+合作社+農戶”協同發展機制,形成了一套糧油新品種試驗、示范與推廣體系,有效破解了小麥、油菜等作物品種更新換代難題,打通了良種選育、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把“科技驅動+綠色轉型+智能管理”作為核心,集成應用“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四位一體技術模式,推廣油菜免耕施肥溝播、無人機精準飛防、無人機定量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等12項關鍵技術,為全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探索出了寶貴經驗。
此外,基地構建“科研院所+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市場”模式,采取“訂單農業+溢價收購”的方式,實現了村集體流轉土地集約化經營,農戶“土地流轉+就近務工”雙重增收。基地示范帶動2000畝良種繁育,年吸納勞動力5000人次,帶動周邊6個村集體經濟增收超30萬元,13家合作社畝均利潤增長18%,畝均增收500元,實現了“糧食種植”向“育種產業”的質效轉變。
就我省農業發展的實踐經驗來看,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挖掘除了種質提升之外,也離不開適宜不同耕種地區特點的農業機械所帶來的巨大變革。
在觀摩現場,我省自行研發的多款農用機械進行了集中展示,其中一臺玉米雙壟溝全覆膜聯合作業機的置膜架上,整卷的地膜通過傳送裝置被平整地鋪蓋在田地中,再由壓膜裝置均勻地壓成三行種植帶,同步的取土爪則在覆膜作業面之前犁溝取土壓實在農膜上,犁溝覆膜壓土一體成型。更為“科技范”的是,這臺農機在北斗導航的引導下,正在實現“無人駕駛”,最大偏差度精準控制在1厘米至2厘米之間。
“這臺機械一天可以輕松完成20畝以上的覆膜作業量,是旱作農業中最能體現新質生產力的成果。”省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孟養榮說。
今年是我省被列入丘陵山地小型機械研發制造推廣應用先導區、農機一體化試點省份的第三年,一大批適用于各類地形的新型農業機械,以模塊化的形式更多地集成了最新的技術手段,在隴原大地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如此,甘肅研發的具有領先水平的農業機械也被推廣到全國更多適應區域,且成效明顯。
增產能 向全產業鏈要效益
“按照甘肅的省情,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做好節水農業、旱作農業和設施農業這三篇文章。”在天水鎮高效設施櫻桃示范基地,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楊金泉如是說。
我省大部分地區光熱資源富集,適宜發展設施農業,是國家布局的冬春淡季設施蔬菜生產保供基地之一。近年來,以河西走廊戈壁農業為代表的設施農業得到快速發展,在全國的影響力持續增長。
目前,全省設施種植業面積208萬畝,其中,設施蔬菜面積188萬畝,設施水果8.5萬畝,設施食用菌花卉瓜類等10多萬畝。主要生產河西地區的葡萄延后栽培和東部地區的設施櫻桃、設施油桃等。據統計,設施農業收益普遍較好,畝均收益在3萬元以上,聯農帶農效果顯著。
“基地建有連棟溫室12棟240畝,每畝純收益在6萬元左右,我們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務工就業等多元化方式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穩定吸納富余勞動力120余人,帶動周邊6個村69戶農民實現戶年均增收超萬元。”基地負責人焦玉中說,5月櫻桃上市時,往往是供不應求。隨著果樹陸續進入盛果期,他們計劃開發櫻桃酒、櫻桃果脯、櫻桃口紅等系列產品,實現從“鮮果經濟”到“全果利用”的價值躍升,拓寬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帶領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
與櫻桃基地相隔不遠的天水鎮草莓小鎮也是設施農業的優秀代表。這里不僅種植銷售草莓,還通過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了草莓擴繁組培育苗中心,引進試種各類草莓品種,經過培育改良再將成品銷往全國各地,年產值超過200萬元。目前已成功孵化6個種植基地,技術托管12家合作社,帶動35戶種植戶,提供20個長期和1000個季節性工作崗位,年發放土地流轉金8萬元、勞務薪酬金60余萬元、集體分紅金17萬元,帶活了一方的產業發展之路。
草莓小鎮的負責人向觀摩人員介紹:“我們近期引進培育了藍莓,由于溫差比南方大,果實比南方的更加甜糯,為我們的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農產品好不好?農業發展是否對路?市場能否認可是一項非常直觀的檢驗手段。
近年來,我省立足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和地方特色農產品,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做大“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文章,以食品加工為重點,推進三產深度融合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自2021年以來,我省依據《甘肅省特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鏈實施方案》,突出產業鏈中端,將農業龍頭企業培育作為重點,以農業產業鏈招商引資為突破,以產業集群、產業園、產業強鎮等項目建設為支撐,大力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補齊加工短板。截至2024年底,全省農業龍頭企業達到3571家,其中國家級54家、省級794家,帶動農戶217萬戶,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582家,糧油加工企業134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63%,全省特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鏈產值達到6515億元。同時,我省突出特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鏈招商,一批國內外頭部農業企業來到甘肅投資興業,推動了我省農業全產業鏈加速形成。(記者馬國順 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