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7-03
- 來源:甘肅日報
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打造“互聯網+生態”政務服務平臺、推進數智化管理創新,省生態環境廳以數字技術驅動的生態治理變革正在隴原大地悄然展開,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祁連山生態修復注入強勁動能。
織密監測網絡
筑牢生態屏障
在黃河之濱、祁連山麓,一個個數字化監測點位如同“生態哨兵”,24小時守護著隴原大地的生態安全。目前,我省已建成覆蓋環境空氣、水體、土壤、聲環境、輻射等領域的立體化監測網絡,數千個監測點位構成生態感知的“神經末梢”。特別是在祁連山國家公園新建成的生態地面監測站與隴南大熊貓國家公園監測體系形成聯動,實現生態數據的實時采集與智能分析。
“過去巡查靠雙腿,如今數據自己‘跑’進來。”省生態環境廳監測處處長徐全喜表示,通過優化黃河流域監測布局,結合衛星遙感、無人機巡航和地面走航,已構建起“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為生態修復提供科學依據。
數據互聯互通
打造智慧政務
在甘肅省數字政府運營指揮中心,大屏上跳動的數據背后,是生態治理的“最強大腦”。依托“互聯網+生態”政務服務平臺,省級37項生態環境審批事項實現100%全程網辦,企業重復填報減少70%,網上辦件承諾時限壓縮比達到72%。平臺整合“一網通辦、企業服務、公眾服務、環保智庫”四大板塊,16項功能應用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更值得關注的是,我省通過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打破部門壁壘,實現生態環境數據與數字政府的深度融合。目前,平臺已發布87個政務數據目錄,匯聚28.70億條生態數據。其中,3347.27萬條數據接入省政府指揮大廳,142.83萬條數據支撐“甘快辦”APP高頻應用,真正讓“數據孤島”變為“信息富礦”。
數智化轉型
重塑治理模式
在蘭州新區污水處理廠,智能監管系統實時分析進水水質,自動調整工藝參數;在張掖黑河濕地,AI算法精準識別鳥類活動軌跡,為生態保護提供預警……這些場景的背后,是省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的強力支撐。該平臺整合污染源監測、環境質量評估等數據資源,構建起“感知—預警—決策—處置”的閉環管理體系,空氣質量預報準確率突破80%,固體廢物監管實現全流程數字化追蹤。
創新治理模式同樣亮眼。我省探索的“多維數據驅動黃河流域甘肅段生態治理創新場景”,入選全國公共數據“跑起來”示范場景。通過多維數據匯聚與智能分析,黃河流域甘肅段生態治理實現全域數據聯動與智能化決策,提升監管精準度與效率,推動生態保護修復與綠色發展。
科技賦能執法
守護綠水青山
“以前查企業排污要翻山越嶺,現在通過用電監控就能發現異常。”在慶陽市生態環境局,執法人員展示著移動執法系統:企業生產設施與治污設備的用電數據實時上傳。一旦出現治污設備停運,系統立即觸發預警,執法人員可實現對企業的非現場監管。目前,我省已建成覆蓋202家重點排污單位、1258個監測點位的動態管控智能網絡,集成設備運行狀態、數據異常等多維度預警功能,實現超標排放、設施篡改等問題的秒級響應與閉環處置。
在重點區域,我省創新應用“無人機巡查+第三方技術支撐”模式,對祁連山、湟水河等生態敏感區及黃河流域排污口開展空中巡檢,累計發現并推送相關問題點位125個,形成“線上預警—線下核查—依法處置”的閉環鏈條。同時,搭建用電智能管控平臺,監控87家企業867個生產治污設施點位,通過用電數據智能分析,精準識別治污設施停運、違規生產等隱蔽違法行為。
從“人防”到“智治”,從“數據孤島”到“共享共治”,我省以數字技術重塑生態治理邏輯。未來,隨著更多數字化場景的落地,隴原大地必將繪就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生態文明新畫卷。(吳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