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8-01
- 來源:甘肅日報
制種玉米示范田。
專家在馬鈴薯示范基地調研。
永昌縣千畝小麥示范基地。(本文配圖:記者馮寶強)
盛夏的隴原大地,田野間一派生機勃勃。河西走廊的永昌縣,金黃色的田野里,麥浪在驕陽下蒸騰著收獲的香醇;千畝馬鈴薯示范基地里,全生物降解地膜覆蓋下白紫相間的薯花競相綻放,蝴蝶蜜蜂穿梭其間,地下塊莖正經歷快速膨大的關鍵期;張掖市甘州區的制種玉米示范田,整齊的玉米植株舒展墨綠色葉片,抽雄吐絲的穗頭在陽光下閃爍金光,微風拂過,田壟間奏響豐收的序曲……
這一幅幅生機盎然的畫面,是省農業科學院在鎮原縣、靈臺縣、永昌縣和甘州區推進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的縮影。
當下,夏管與夏收交匯,省農科院統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省科技賦能計劃等重大項目資源、組建精銳科研團隊開展的全省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示范工作,在這4個整建制推進縣(區)迎來實戰檢驗——從田間技術指導到實驗室數據分析,從良種培育攻關到示范基地成果展示,一場以科技賦能糧食單產提升的戰役,正在隴原大地如火如荼地進行。
良種筑牢增產“基石”
2025年,隴東旱塬雖然經歷了春季60年未遇的干旱,但在新品種與抗旱技術的加持下,昔日的“隴東糧倉”扛住了大旱之年嚴峻的考驗。
6月的黃土大塬上麥浪起伏,靈臺縣什字鎮冬小麥高質高效核心示范區,蘭天58號機械實收511.3kg/畝,較全縣平均產量提高76.7%;鎮原縣上肖鎮、屯子鎮隴鑒110、隴鑒115千畝示范田,株型緊湊,顆粒飽滿,全膜覆土穴播種植的單產達到328.3、390.1kg/畝,較全縣平均產量提高80—110kg/畝,高產達到462.4kg/畝。6月13日至15日,全省旱地冬小麥單產提升現場觀摩會上,專家們認為大旱之年能有如此成果,主要得益于抗逆豐產優質新品種及配套抗旱增糧技術的推廣使用。
“你看這隴春44號,穗頭飽滿、秸稈粗壯,風吹過都不倒,今年畝產肯定差不了!”永昌縣豐澤園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琰忠蹲在麥田里,攥著一束沉甸甸的麥穗,指腹摩挲著金黃麥粒,感受著顆粒的飽滿光滑,眼里滿是歡喜。
他腳下的是永昌縣東寨鎮的千畝麥田,也是省農科院打造的春小麥單產提升示范區核心區。連片種植的隴春44號已進入蠟熟期,飽滿的麥穗壓彎麥稈,卻依然挺直腰桿抵抗風雨。經測算,這片麥田畝產突破600公斤,較當地傳統品種增產近10%。這意味著,張琰忠今年能多收入十幾萬元。
種了半輩子地的張琰忠,見證了小麥品種的迭代升級。“以前的品種要么抗病性差,要么產量上不去,每年選種都頭疼。”他感慨,自從種了隴春系列小麥,這些問題都解決了,不僅省心,收入還高了不少。如今,他帶動周邊幾十戶農戶一起種植,大家都嘗到了良種的甜頭。
據介紹,從河西灌區篩選出隴春系列高產優質春小麥品種,今年在永昌水源鎮種植的隴春44號,單產達到738.2 kg/畝;到隴東旱塬,隴鑒系列冬小麥憑借發達根系和抗旱基因,畝穗數較普通品種多2萬至3萬穗,再到靈臺縣試驗田里,隴原系列小麥面筋含量高出國家標準2個百分點,成為面粉企業的“香餑餑”。
馬鈴薯田里的品種迭代同樣精彩。七月的永昌縣千畝馬鈴薯示范基地迎來盛花期,雪白、淡粉和紫色相間的馬鈴薯花連綿成海,隨風起伏的花浪與湛藍天空構成壯美畫卷。隴薯10號和23號、大西洋、甘農薯7號等馬鈴薯藤蔓下,拳頭大的塊莖正悄悄膨大。省農科院馬明生研究員說,篩選應用加工專用薯,滿足市場和加工企業的需要,是河西灌區馬鈴薯生產的關鍵。
從抗逆豐產優質小麥到高淀粉加工馬鈴薯,一批批“帶著甘肅基因”的良種正在隴原大地扎根結果。僅全省4個整建制推進縣(區),今年就篩選推廣主導品種12個,良種覆蓋率提升至95%以上,為單產提升筑牢了“品種基石”。
節水技術的增產“密鑰”
“滴灌帶埋深2厘米,行距43厘米,每畝鋪4條,這樣水肥才能精準送到小麥根須上。”在永昌縣東寨鎮的小麥示范田里,省農科院樊廷錄研究員正給農戶們演示淺埋滴灌技術。如今,這項技術讓當地春小麥畝用水量從300立方米降至220立方米,化肥用量減少15%,單產卻提高了10%。真正實現了“節水不減產,增產更省水”。
在水資源匱乏的甘肅,節水與增產歷來都是相輔相成的。省農科院的專家們從實驗室里的水循環模擬開始,將節水理念融入每一項田間技術:河西灌區的春小麥采用“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通過智能控制系統根據土壤墑情自動調節水量;隴東旱塬的冬小麥配套“全膜覆土穴播+膜側集雨”、春玉米采取“全膜雙壟溝或V形溝集雨種植”技術,利用壟溝將雨水匯集到作物根部,比傳統種植減少蒸發損耗40%以上,在今年春季大旱中,冬小麥畝產仍突破了390公斤。
技術的突破往往藏在細節里。張掖市甘州區制種玉米田里,省農科院旱農所王淑英研究員舉著冠層分析儀穿梭在玉米行間,屏幕上跳動的數字記錄著不同密度下的光合作用效率。她和團隊一直致力于制種玉米高產技術研究。
“母本密度從5000株增加到7500株,畝產就能多收100公斤。”張掖市農科院繆純慶指著身旁的對比田,密植區的玉米雖然株距變窄,但群體光合效率明顯提高。繆純慶說,制種玉米的增產潛力很大,關鍵在于技術的精準應用。
甘肅農墾集團中墾玉種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雷金宏深有感觸:“以前對制種玉米種植密度把握不太準,要么密度太低影響產量,要么密度太高導致通風透光不好。現在,經過省農科院的研究與集成示范,給我們提供了依據。”
農業技術的創新不僅要考慮增產,還要兼顧生態環境保護。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應用是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傳統塑料地膜雖然保溫保濕效果明顯,但長期使用會造成土壤污染,收完土豆地里全是碎膜,清理麻煩還污染土地。現在用生物降解地膜,根本不用清理,還能增產,真是一舉兩得。”技術人員郁貴邦的話道出了農戶心聲。“看這膜,埋在土里三個月就爛成碎片,還能增加土壤碳源,保水增效,解決白色污染難題。”馬明生研究員抓起一把混著地膜殘渣的土壤說。
從玉米“全膜雙壟綠色覆蓋”到小麥“寬幅勻播”,從馬鈴薯“富硒種植”到制種玉米“密植調控”,從河西灌區“淺埋滴灌+智能控水”,到隴東旱塬“全膜集雨+抗旱品種”,省農科院的專家們將節水技術與品種特性、土壤條件精準匹配,形成了一套套“抗旱節水增糧套餐”。
“甘肅十年九旱,水資源是農業生產的‘命門’。”樊廷錄研究員解釋,團隊經過反復測試不同作物的需水臨界期,將單項節水技術拆解重組,比如馬鈴薯“富硒種植”配套膜下滴灌,既能提高品質,又能節水30%;制種玉米“密植調控”結合測墑灌溉,實現了畝增150斤、節水50立方米的雙重效果。
如今,這些“節水魔法”正通過“田間課堂”走進尋常農戶家。種植戶張琰忠就學會了用手機查看土壤墑情,“專家教我們按數據澆水,以前憑感覺,現在靠科學,每畝少澆50立方米,產量還漲了!”
“技術落地不能‘一刀切’,得讓農民用得上、用得值。只有讓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才能在有限的水資源條件下,撬起更大的產量潛力。”樊廷錄說,不同地區氣候、土壤差異大,抗旱與節水等技術必須有區域適應性,團隊通過篩選、優化、集成技術,形成針對不同作物和區域的方案,才能讓農民用得上、用得好,“再通過‘田間課堂’培訓,讓農戶學會看苗施肥、智能灌溉,讓技術真正落地生根,轉化為生產力。”
專家田變成農家田的增產接力
甘州區沙井鎮制種玉米示范田,像一片墨綠的海洋,風過時掀起層層浪濤,深綠的葉片寬得能蓋住孩童的手掌,邊緣的鋸齒閃著健康的油光,順著粗壯的莖稈螺旋上升,把陽光切割成細碎的光斑灑在地上。樊廷錄研究員蹲在蔡懷愛家地頭,用儀器記錄田間長勢與生理指標。作為專家包縣團隊成員,他常到田間“坐診”,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
蔡懷愛家的10畝制種玉米田是專家領辦的樣板田。“去年自己種的25畝才收450公斤左右,專家指導的10畝收了570公斤,一畝多賺2000元。”她說以前種地憑經驗,現在有專家指導,不僅教怎么種,還常來查看,有問題隨時解決。
“河西走廊占據我國玉米種子生產的半壁江山,‘密植+富硒+節水’技術的推廣應用,將有效提高當地制種玉米的產量和種子質量,增加制種農戶和制種企業的效益。”省農科院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示范區建設工作負責人常宏研究員介紹,科研團隊通過多年的集中示范,制種玉米增產增收效果明顯,后期將協同技術推廣部門,開展大面積推廣應用,讓更多的制種農戶和企業受益。
示范的力量正在裂變。目前,從永昌縣的小麥淺埋滴灌再到靈臺縣小麥示范區“一噴三防”,從鎮原縣玉米的“機械粒收+秸稈還田”到甘州區制種玉米的“密植調控”,各整建制推進縣(區)的農戶和種植大戶看到示范片的良好效果后,主動向專家請教技術,紛紛采用新技術。
常宏說,這樣的樣板田在4個建制推進縣(區)已有16個,每個都有500畝以上,由4—5名專家組成的團隊全程托管。專家們從選種、播種、施肥、病蟲害防治到收獲,每個環節都進行精心指導,確保樣板田能夠達到高產優質的目標。省農科院正以該4縣(區)為支點,科技人員下沉一線服務,實施以百畝攻關區、千畝核心區、萬畝示范片的“百千萬”單產提升工程,撬動全省糧食單產躍升。
據測算,4個推進縣(區)示范田今年將實現玉米、小麥、馬鈴薯平均單產提高12%,支撐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先行示范基地中優質糧食和種業集群建設。
金秋的豐收已在路上,在隴鑒冬小麥的飽滿麥穗上,在富硒種植制種玉米的整齊穗行間,在隴薯膨大充實的薯塊中……站在隴原田野,金色麥浪、翠綠玉米、綻放的馬鈴薯花共同編織成豐收圖景。糧食單產提升行動,正讓隴原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釋放更大潛能。未來,我省將成為國家后備糧倉建設的主戰場之一,為國家糧食安全將作出應有貢獻。(記者馮寶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