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8-15
- 來源:甘肅日報
徽縣榆樹鄉高峰村的百畝油葵競相綻放,村民在花海中拍短視頻推介當地旅游資源。(通訊員李旭春)
靜寧縣德美地緣冷鏈物流園智能選果線現場分選車間。(記者馮樂凱)
藍天白云之下的永靖縣黃河三灣景區美如畫卷。(記者田蹊)
青山綠水,澤被隴原。
近年來,甘肅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今日甘肅,正以生態之筆,書寫綠色發展文章,在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大道上,描繪出“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華彩畫卷。
綠色動能澎湃隴原
夏日的蘭州,黃河兩岸綠意盎然。
走進蘭州寶鋼制罐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車間,機械臂正以穩定的節奏運轉,鋁卷在流水線上快速變身,每分鐘3000多罐的生產速度讓人驚嘆。車間里,設備排出的廢氣被引入余熱回收器,熱量經熱管傳導至水箱,加熱后的除鹽水隨即被送回生產系統,能量得到了充分利用。
“我們在設備和工藝上做了很多改造,像余熱回收、太陽能燈替換、空壓機變頻改造等,都實實在在降低了能耗。”蘭州寶鋼制罐有限公司廠長沈豪說。
堅持使用食品級可回收鋁卷、油墨,從源頭確保環保;持續改進罐體減薄技術;車間照明全部換成太陽能燈……這些看似細微的舉措,匯聚成強大的綠色動能,在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助力企業發展提速。
這家年產能11億罐的制罐企業,先后被評為國家級、省級綠色工廠,正以“綠”為底,蓬勃發展。
蘭州寶鋼制罐的實踐,是蘭州構建綠色制造體系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蘭州著力打造國家級、省級、市級綠色工廠三級梯隊。目前,全市已擁有26家國家級、60家省級、31家市級綠色制造單位。這些企業覆蓋多個行業,從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到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全鏈條發力,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努力將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為守護黃河母親河生態安全筑起了一道堅實的“綠色防線”。
同樣深刻的生態變遷在定西田野間悄然發生。
在定西市通渭縣常家河鎮,漫山遍野的山楂林構成一幅壯美的綠色畫卷,梯田錯落有致,黏土澇池成功蓄住了雨水……
這里,在20世紀末還飽受干旱和水土流失之苦。近年來,當地累計投入3155.15萬元,實施一系列水土流失預防保護和治理項目,生態系統的水土保持功能大幅提升。
家鄉生態好轉,讓常海增看到了這片土地的潛力。他成立了福興德農牧林專業合作社,帶領鄉親們在山坡上引種5萬株山楂樹,將1000多畝貧瘠土地變為山楂園。
起初,鄉親們對種植山楂樹能致富還有疑慮,勝義村的張云軒第一個站出來,將自家5畝地流轉給合作社,并積極學習山楂樹種植技術。他算了一筆細賬:土地流轉年收入2000元,在基地務工每天掙150元,年底還有分紅。一年下來,增收5萬多元,比過去強太多了!
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農戶開始大規模種植山楂樹。2023年,園區帶動群眾戶均增收2.8萬元,村集體年收入突破數萬元,200余名群眾在家門口端上了“增收飯碗”。
通渭縣常家河鎮副鎮長盧博玲介紹,“山楂小鎮”目前已建成萬畝山楂樹示范園。規模化的種植不僅形成了壯美的田園景觀,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賞,還為后續的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2024年10月,通渭縣常家河鎮南河川小流域山楂小鎮區塊被確定為全省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試點。今年1月,甘肅省首單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通渭縣常家河鎮南河川小流域山楂小鎮區塊水土保持生態產品交易在通渭縣成功簽約。這場生態價值的“市場化覺醒”,讓生態系統的供給、調節、文化服務三類產品實現“明碼標價”。
站在山楂樹林中,張云軒感慨地說:“現在更明白,守住水土就是守住了‘錢袋子’。”
綠色的山楂樹不僅是生態的守護者,也成為鄉親們致富的希望。
山清水秀生態田園
在臨夏州永靖縣的太極島,站在碧波蕩漾的湖邊,蘆葦隨風搖曳,候鳥悠然棲息。
“這里的河水清澈碧綠,沿著步道從濕地邊走過,看到了黃河別樣的一面。”蘭州游客拓平說。
太極島濕地作為劉家峽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核心區域,也是甘肅省重要的濕地自然保護區。近年來,永靖縣把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營造了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生態環境。
劉家峽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圍繞“黃河”主題,打造集住宿餐飲、休閑娛樂、康養運動、文化體驗、親子研學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度假區。同時,舉辦賽艇、釣魚等賽事活動,開辦民宿、農家樂發展鄉村旅游,度假區產品不斷多樣化,實現了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度假區的發展變化,讓甘肅黃河三峽旅行社導游部經理何玲玲感慨萬千:“以前環境脆弱,游客稀少。現在水清了,鳥多了,這里成了攝影愛好者和游客的天堂。”
“現在的太極島樹青水綠,生態環境好。”太極鎮大川村黨委書記陳喜強說,太極島濕地生態變好帶動了周邊鄉村的發展。大川村充分利用黃河沿岸、魚塘水池、田園風光等優勢資源,發展以休閑觀光和農趣體驗為主的鄉村生態旅游業,村民端起了“產業碗”,吃上了“生態飯”。
大川村的變遷,是隴原大地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甘南州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打造“圣境甘南·心靈之旅”旅游品牌。旅游業已成為甘南推進當地發展、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的“致富產業”。
“過去游客游玩甘南大多是報旅行團,基本是‘下車拍照’就走了,能停下來住幾天的很少。”甘南州文旅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現在,隨著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和產品深度開發,自駕游、深度體驗游越來越火。”甘南州精心打造了多條精品旅游風情線和生態景觀廊道,沿途設置眾多觀景臺,讓雪山草原、森林河谷的壯麗畫卷在游客眼前鋪展開來,游客得以隨時駐足,沉浸其中。
甘南深挖生態與文化的雙重價值,自2015年以來創新打造了2341個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項目。這些村莊環境優美,民族特色濃郁,游客可以深度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獨特的人文魅力。
“圣境甘南·心靈之旅——踏雪尋年趣甘南”新春嘉年華、臨潭“萬人扯繩”特色民俗活動、冶力關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常態化文藝演出……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遍地開花,每一場活動都成為展示甘南獨特生態與文化的窗口,讓游客流連忘返。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保護好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是臨夏、甘南將生態資源的“美麗顏值”轉化為驅動文旅產業蓬勃發展、帶動百姓增收致富的關鍵。
因“綠”而興因“綠”而富
莊浪縣有層層梯田,層層梯田上有蘋果園,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擁有百萬粉絲的“鄉村網紅”王耀龍正舉著手機,在果園里進行一場熱火朝天的直播:“莊浪蘋果,生長在北緯35度黃金帶,晝夜溫差大,梯田種植光照足,果肉密度大,細脆多汁,耐儲存,甜得很吶!”
一場直播下來,輕松售出2萬斤蘋果。這種“果園直達消費者”的電商新模式,正是平涼市踐行“兩山”理念、打通生態價值實現“最后一公里”的生動實踐。
生態優勢如何轉化為產業優勢?平涼的答案是:一方面嚴格生態保護,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3.8%,去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91.8%;另一方面完善電商基礎設施,建成縣級直播電商中心2個、鄉級電商公共服務站24個、村級電商公共服務點103個,實現快遞到村全覆蓋。
通過創新“生態+電商”發展模式,平涼的好山好水孕育的優質農產品走出大山,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去年,全市農產品上行交易額6.5億元,帶動數萬群眾增收致富。
在涇川縣太平鎮何家村,返鄉退役軍人何清華建起了綠水青山生態家庭農場。他用自己種的玉米投喂,減少了飼料支出,并且林間草和蟲都是雞的食物。這種林下散養模式養殖的肉雞成本低、品質高,深受線上線下消費者歡迎。
“通過電商平臺,雞肉和雞蛋銷量大增,去年收入40萬元。”何清華自豪地說,養殖基地年出欄生態土雞1.5萬只,帶動周邊50多戶農戶增收致富。
近年來,平涼市立足生態優勢,著力培育“靜寧蘋果”“平涼紅牛”等區域公用品牌,不斷提升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同時,積極探索“生態+文旅”“生態+康養”等新業態,拓展產業鏈條。去年,全市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面積達到156萬畝,生態環保產業鏈實現產值41.5億元,文旅康養產業鏈實現產值39.4億元。
在“中國電商示范市”隴南,電商助農作用凸顯。依托于獨特的地理氣候,隴南構建起了“藥椒油核畜、果菜菌蜂茶”現代化多元山地特色產業發展體系。同時,大力培育農特產品加工、現代制藥等優勢產業,形成了一批綠色、有機、無污染的農產品品牌。
如何讓這些養在“深閨”中的特產走向外面更大的市場,走上更多人的餐桌,進一步提升農業綠色經濟發展效益?隴南的答案是:借電商產業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2013年,徽縣青年梁倩娟辭去城市的工作返回家鄉,從零開始學習電商知識,開設了網店隴上莊園,搖身一變成了“梁掌柜”,把徽縣土蜂蜜、手工掛面等農產品通過網絡銷往全國,帶領數百戶鄉親增收致富。
如今,梁倩娟已經成為當地諸多投身電商事業年輕人的榜樣。據統計,梁倩娟累計帶動周邊300多戶群眾發展電商。
2014年,禮縣青年白亞龍返鄉創業,創建了禮縣智朗格電子商務有限責任公司,通過電商讓家鄉滋味飄香海內外;
2018年,成縣青年趙武強創辦了自己的電商品牌——隴小南,如今,隴小南已經形成了種產銷為一體的產業鏈,讓成縣核桃成為打開群眾致富之門的“金鑰匙”……
一個個創業故事,是隴南電商產業蓬勃發展的注腳,是隴南特色產業借勢而上,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生動寫照。
多年的發展探索,讓隴南走出了不同于城市電商的農村電商發展之路。秉持“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的初心,隴南暢通產地與市場、城市與農村、消費品下鄉與農產品出村的城鄉經濟循環,創新“一店帶多戶”“一店帶一村”“一店帶多村”的電商機制,走出“產業+農民+合作社+網店+平臺+市場”電商助農增收路徑。
在西和縣十里鎮前門村,電商能手劉許霞正在院子里,耐心講解直播技巧。“比如這瓶蜂蜜,首先要講清楚產品特點,然后是沖泡方法、適宜人群……”
具備8年電商從業經驗的劉許霞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通過電商才能讓老百姓把農產品賣出去。因此,她從2023年開始免費培訓鄉鄰,截至目前已培訓2900多人,開店人員250多人,其中112人已出單。
截至目前,隴南全市注冊網店穩定在1.59萬家;今年上半年新增電商銷售額38.5億元;累計電商銷售額已達527.38億元;產品遠銷東南亞、俄羅斯、中亞等20個國家和地區。電商全產業鏈帶動就業33.4萬余人。
從黃河之濱的蘭州到風光秀美的甘南,再到物產富饒的隴南,隴原大地的青山綠水間,處處涌動著綠色發展的澎湃動能,編織成甘肅綠色發展的壯麗圖景。
這片土地,正因“綠”而興,因“綠”而富,以綠滿隴原的豐碩成果,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生態答卷。(記者馬小龍 楊唯偉 王虎 蔡文正 田麗媛 王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