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4-12
- 點擊:1101
- 來源:甘肅日報
呂劍平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產業內部結構層次;突出綠色發展理念,建立健全區域協調聯動機制;提升經濟開放水平,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優化地區資源配置,堅持差異化發展。
當前,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結構優化演變趨勢明顯,其合理化和高級化程度逐漸提高。實踐表明,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顯著的提升作用,經濟高質量發展能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發展。近年來,甘肅產業結構不斷呈現合理化態勢,產業結構高級化不斷提升,經濟高質量發展呈現良好態勢。下一步,要充分發揮產業結構演變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互動機制的作用,不斷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省經濟增長方式不斷轉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增長動力不斷增強,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統籌推進,這些都為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和條件。但從產業結構來看,還存在短板與不足。一是產業結構非均衡變遷明顯,就業人數分布不均衡。我省經濟態勢由高速發展轉向中高速發展,發展質量提升和產業結構優化明顯,以二產為主,一產次之,三產發展相對落后的產業結構形式演變為以三產為主,一、二產并進的發展格局。但各市州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變遷情況差異較大,需積極利用各地區優勢,尋求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的實現路徑,進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二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內部系統各有差異,協調性不高。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逐漸提升,但其內部系統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維度發展水平各有差異:創新發展、共享發展水平持續向好,協調發展一直處于中間水平,綠色發展水平整體波動較大,缺乏可持續性,開放發展處于較低水平。三是產業結構高級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率較小。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的貢獻率逐漸增大,但產業結構合理化始終大于產業結構高級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貢獻率。因此,要實現我省產業結構與經濟高質量聯動發展,就要盡快補短板、強弱項。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產業內部結構層次。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提升三大產業結構變遷與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第一,甘肅省應立足地區發展短板,緊跟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充分利用移動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高新科技,實現新舊動能無縫銜接轉換,拓寬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空間;第二,應考量甘肅省各板塊區域不同產業所處發展階段的差距,制定適宜的產業發展政策以支撐區域內實現合理高效的產業選擇,不斷創新地域特色產品,培育主導產業部門,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實現區域內欠發達地區的產業升級轉移,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第三,注重三產協調發展的同時,重點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重視第三產業并非只是提高服務業比重和去工業化,而應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生產性服務業與消費性服務業結構比率,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全面實現經濟提質增效。
突出綠色發展理念,建立健全區域協調聯動機制。甘肅省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才能在區域競爭中實現爭先進位。蘭州市在人才、市場、資金、技術等綠色發展的必備要素中占據絕對優勢,協調全省各區域發展和促進經濟綠色發展,就要發揮蘭州市的獨特要素稟賦和軟硬件條件優勢,帶動整體區域綠色發展。首先,政府可以設立綠色發展專項資金,拓寬經濟發展融資渠道,對綠色發展資金相對貧乏的地區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其次,要引導城市產業科學布局、推動產業升級,逐漸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形成各具特色的綠色產業群、低碳產業帶,打造綠色都市圈。再者,建立健全省內各市州綠色發展的協調聯動機制,實現不同區域的綠色發展基礎設施的均等化,協調推動區域間的綠色發展。最后,充分發揮綠色發展理念各參與主體的作用,明確它們在綠色發展中的角色責任,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多元互動的綠色發展推動力。
提升經濟開放水平,促進要素自由流動。首先,要制定支持非國有經濟主體參與高質量發展的專項政策,明確各類投資主體在甘肅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加大對發展層次較低地區政策支持力度,形成區域內和區域間對口支援的互動發展模式。其次,積極推動制度改革,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政約束壁壘,消除市場分割,打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營商環境,吸引外商投資現代農業、裝備制造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等重點領域,形成強競爭優勢的現代產業基地。最后,通過制度改革和職業教育破除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在各產業部門間的不平衡不充分配置,縮小勞動生產效率在三次產業間的長期差異,引導優勢要素向環境資源承載力強的區域集中,暢通“人口轉移”和“產業轉移”的自由流動通道,形成輻射帶動和集聚開發的區域協調發展模式,積極構建多中心網絡型區域聯動發展格局。
優化地區資源配置,堅持差異化發展。制度因素和產業結構因素對不同地區主導產業選擇有重要影響,應因地制宜發展差異化特色化的產業。一方面,依據全省各大區域特點,隴東隴中地區重點發展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推動制造業高級化、綠色化、科技化發展,發展生產型服務業和生活型服務業;河西地區應持續培育與產業結構相匹配的要素供給,提升產業結構向高級化轉變,加快形成三產協同發展的格局;隴南地區和甘南地區則要盡快找準契機,明確地區經濟主體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提高全要素產出貢獻率。另一方面,依據地區發展水平和層次劃分,經濟欠發達地區可憑借后發優勢,以產業結構合理化為中心目標,例如,可以延伸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打造農業產業集群,發展鄉村旅游等新業態,注重各產業間的相對比例及其前向關聯與后向關聯方式的協調。經濟發達地區應依托發展前期開展的產業創新及優化升級所形成的競爭優勢,以產業結構高級化為中心目標,推動經濟結構向集約型高端化轉型,主攻推進服務業集聚區的建設。
(作者為甘肅農業大學財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