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12-13
- 點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龐慶明?茹思鵬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近年來,蘭州新區錨定建設蘭白試驗區“第三極”和全省創新“策源地”,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創新支撐能力、人才創新活力和成果轉化效力,以產業帶創新、以創新促發展、以發展提能級,為蘭州新區發展提供了動力源。邁上新征程,蘭州新區要堅持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以制度創新為推動力,以社會創新為拉動力,持續不斷提升創新支撐能力、人才創新活力和成果轉化效力,走出一條“產業發展帶動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的差異化、特色化創新發展之路。
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近年來,蘭州新區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但也存在科技成果產業化難、龍頭輻射度小、平臺服務力弱的問題。為此,一方面,蘭州新區要從人才流動規律出發,引進和培養包括研發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在內的產業人才,兼顧人才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進而有力支撐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另一方面,省直有關部門可圍繞機構分類、經費資助、人才引進、國有資產管理、知識產權保護、稅收優惠、股權激勵等制定針對性強的科技成果轉化配套扶持政策,助推蘭州新區提升科技創新水平。例如,教育部門要健全鼓勵院校產教融合、創新創業容錯免責機制,幫助和指導職教園區應用型大學、高職院校、專業群院校“組團式”開展技術攻關,自主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校中廠”“廠中校”,開展產品中試、工藝改進、技術研發等服務,建設科教園區技術轉移和應用示范區;研究制定技術轉移碩士培養方案,在條件成熟的高校培養既懂技術,又懂法律、金融、經營管理等知識的復合型科技服務專員。
以制度創新為推動力。推進營商環境制度集成創新是蘭州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點和核心舉措。一個完整的營商環境制度,包括法治化的產權制度、市場化的產配(生產配置)制度和現代化的產業制度。從產權制度看,要以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作為引領國有資本運營公司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契機,著力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市場準入和投資的制度障礙,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營造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的良好環境;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機制,保障農民財產權益,發展壯大農村新型集體經濟和合作社經濟。從產配制度看,要推動“要素跟著項目走”,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試點推行工業項目“用地清單制”改革;要以項目謀劃、減稅降費撬動更多財政金融資金、社會資本向新區集聚;要做好人才引進、培養選拔、項目支持、子女就學、居民就醫等服務保障工作;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全面提升區域生態系統承載力,讓經濟高質量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要進一步盤活農村資產,提升全社會人力資本和專業技能,加快農業產業化。從產業制度看,在完善和用好產業扶持政策,以全產業鏈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時,要保障糧食、能源和數據安全,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要建立“綜合授權—地方先試—經驗上升—法規完善”的改革與修法銜接互促的常態化產業調控機制。
以社會創新為拉動力。蘭州新區自獲批以來,地區生產總值從不足5億元增長到342億元,常住人口從10萬人增長到55萬人,經營主體從不足1000戶增長到3.4萬戶。這些數字背后有一個關鍵性支撐——社會創新。蘭州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之一,既是我省社會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又是推動社會創新的“排頭兵”。由于蘭州新區是產業新區,產業社區也自然是城市社區的發展方向。作為一種基于產業空間的基層治理單元,產業社區只有建立有效的創新機制和創新平臺,精準對接轄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社會企業推進社會創新項目建設,開展多樣化生活服務,增強群眾便利性和服務覆蓋面,走出一條黨建引領產業治理和社區治理的新路子,為資源高效配置和產業結構升級創造必要環境和條件,才能達到拉動經濟增長的預期效果。從服務轄區企事業單位角度看,產業社區通過打通信息鏈,既要為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打通“最后一公里”,并就微觀層面保障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又要積極推廣企業新產品和新技術,讓居民對其“敢用、愿用、想用”。而社區“大黨委”與站所、企業、學校、醫院等駐區單位聯盟聯建,則既有利于延伸信息觸角,實現黨建區域全覆蓋,又有利于統籌轄區生產、生活和生態布局。從管理社會組織角度看,社區通過黨建帶動群建,指導居民共商公共事務,共享公共空間,共建公共家園,能夠釋放和提升其自治、法治、德治能力,增強其歸屬感和治理共同體意識,實現產業社區“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宜業宜居”的題中之義。從自辦社會企業角度看,由于社會企業完全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服務群眾、實現社會效益為目的,社區可通過盤活閑置資產發展集體經濟、開展生活服務而自辦社會企業,并實行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并做好資金監管,確保項目收益用于社區發展、治理和服務。
作者分別為:蘭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蘭州新區西岔園區管委會教科文體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