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9-22
- 來源:蘭州新區報
無人機搬運萬壽菊。蘭州新區報記者崔盛政?攝
蘭州新區報記者?李佳麗?魏曉倩
鹽堿地長出金色“希望”
秋日的陽光灑在蘭州新區秦川鎮的田野上,一片片金黃的油葵在微風中搖曳。甘肅瑞盛水利水電工程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李德蒼彎腰摘下一株沉甸甸的葵花盤:“你看,今年這油葵長得可真好,多虧了這鹽堿耕地改良的好技術。”
這片煥發生機的土地,正是蘭州新區秦川園區2025年鹽堿耕地綜合治理利用試點項目的示范區。
“我們根據土壤鹽堿化程度,將一萬畝試驗田劃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個治理等級。”李德蒼指向遠處的田壟介紹。項目團隊創新采用差異化治理方案:輕度區以耐鹽作物篩選為主,試種了蠶豆、胡麻等經濟作物;中度區應用水肥一體化調控技術,重點提升土壤肥力;重度區則通過“生物改良+工程排鹽”組合拳,逐步降低土壤鹽分。
蘭州新區項目建設中心通過“以種適地、以地適種”探索適合鹽堿耕地的農作物品種和改良產品。同時,推廣鹽堿耕地改良技術模式,為鹽堿耕地綜合治理提供科學依據。項目自實施以來,讓這片曾經貧瘠的鹽堿耕地逐漸煥發生機。
農業大棚養魚蝦
去年7月,羅喜在新區產業政策扶持下,率先改造兩個農業大棚,“海鮮陸養”的試驗真成了。如今他的養殖規模已擴大到5個大棚,每個棚都配備了智能溫控系統和循環水處理設備。
走進現代化的養殖大棚,映入眼簾的是嗡嗡作響的增氧機,智能投餌機定時定量投放專用飼料,電子顯示屏實時監控水溫、pH值等關鍵數據……羅喜掰著指頭算賬:“今年養了10萬尾加州鱸魚,30萬尾羅氏沼蝦,還有60萬尾南美白對蝦。”
近年來,蘭州新區進一步拓展養殖新業態,改造農業雙膜大棚,配套工廠化水產養殖設施,發展設施水產養殖,加快構建具有新區特色的現代化設施水產養殖產業。
無人機飛遞“金花”
在蘭州新區農投集團千畝萬壽菊種植基地,工人們手法嫻熟地采摘著成熟的萬壽菊。“從8月初開始,我們就進入了采摘期,一直要持續到10月中旬,這期間能采摘七到八茬花。”景農禾農業發展中心負責人王中博向記者介紹。隨著采收工作進入高峰期,基地里的“科技力量”逐漸成為助力豐收的關鍵。在花海上空,一架滿載萬壽菊的無人機平穩飛行,短短3分鐘就完成了從采摘區到分揀點的運輸任務。
“以前人工搬運時,工人得背著100多斤的花袋在花田間往返,不僅耗時費力,還容易踩踏花苗。現在有了無人機運輸,既提升了效率,還避免了損耗。”王中博說,這些無人機在種植前期還承擔著施肥、病蟲害防治等任務。通過精準識別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長情況,實現“一噴多防”“精準施肥”。這種全流程的科技賦能,不僅解決了傳統農業“看天吃飯”的難題,更讓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