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2-14
- 來源:甘肅省水利廳網站
從衛星圖中看河西走廊,漫漫戈壁黃沙之中,充滿生命力的綠色格外顯眼。
千百年來,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滋潤了下游干涸的土地,哺育出中游河西走廊的茵茵綠洲和豐饒糧倉。
1月16日,河南鄭州,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召開2025年全河工作會議。會上提到,黑河東居延海實現連續20年不干涸。
一泓碧水漾大漠,源于黑河連續25年水量統一調度。這個過程中,位于中游的甘肅省張掖市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和“四水四定”原則,“節”盡所能落實國務院批復的黑河水量分配方案,僅用四成的水量滿足流域九成人口的生產生活,有力支撐了流域生態環境改善。
一場因水的變革
弱水三千出祁連,北走逶迤入居延。黑河古稱弱水,發源于祁連山脈深處,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三省區。
“黑河水對張掖來說就是‘命根子'!”談到黑河的重要性時,張掖市水務局副局長張福脫口而出。張掖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地區,年蒸發量是降雨量的10倍,百姓生活、生產用水指望著黑河。
水資源承載著未來和希望。隨著黑河沿線的不斷繁榮發展,水事矛盾也逐漸凸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2000年8月,黑河水量統一調度正式開啟。
“這意味著,當黑河上游來水量達到正常年份的15.8億立方米時,六成水量要分配給下游。”張福說,“相當于張掖減少了60萬畝耕地的用水量,直接影響20多萬農民的生產生活。”
分水是“硬任務”,保障百姓生產生活也是“硬杠杠”。面對前所未有的考驗,張掖給出的選擇是:嚴格節水、高效用水。
2002年3月,水利部將張掖確定為全國首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一場著眼于流域綜合治理和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水權改革,在戈壁灘上拉開序幕。
“我們在國內率先建立了以水權制度為核心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并采用兩套指標體系作為支撐”。”張福口中的兩套指標體系是指水資源的宏觀控制體系和定額管理體系。
張福介紹,宏觀控制體系明確全市總的可用水量,也就是水權總量,由政府進行總量控制,不得超標使用。定額管理體系是將全市可利用的水資源量,逐級分配到各縣區、鄉鎮、村社、用水戶(企業),確定各級水權,實行以水定產業、以水定結構、以水定規模、以水定灌溉面積,核定單位產品、人口、灌溉面積的用水定額和基本水價。
水權制度改革后,水資源開始變為商品,張掖用水創新實行“水票制”。
“非常好用!”作為水權的載體,水票在民樂縣三堡鎮徐寨村廣受歡迎。農民用水時,先交水票后澆地,水過賬清, 公開透明。用不完的水票,還可通過水市場出賣。
一張張小小的水票見證了張掖前所未有的實踐,讓農民得到了節水增效的實惠,從根本上解決了節水的動力問題。
“我們通過改革用水方式和管理模式,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總量控制,定額管理,配水到戶,公眾參與,水量交易,水票運轉,城鄉一體”的一整套運行機制’。”張福說。
作為水權改革的先行者,張掖為全國各地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提供了生動的制度實踐。
一曲綠色的頌歌
隆冬時節,東居延海畔,結冰的湖面倒映著藍天,好似一面鑲嵌在茫茫戈壁上的明鏡,撐起生命的希望。
自古長河歸滄海,唯有弱水入居延。從祁連山深處奔涌而下的黑河,蜿蜒近千公里,最終目的地是內蒙古額濟納旗的居延海。然而,很長一段時間,它無力奔流到“海”。
2002年7月17日,黑河水帶著張掖人民的深情厚誼,帶著額濟納旗人民的殷切渴盼,到達干涸十年之久的東居延海。如今,東居延海碧波蕩漾、蘆葦搖曳,已連續20年不干涸。
復蘇得益于黃河水利委員會黑河流域管理局負責的黑河水量統一調度。黑河分水,中游是關鍵。
張掖市水務局工作人員介紹,2001年,張掖市遭受了6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為了完成黑河分水任務,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奔赴黑河沿線督戰,各級黨組織層層簽訂責任狀,派出工作組在各渠口日夜巡查,廣泛宣傳動員,化解基層矛盾,確保黑河水順利下泄。
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更多水量,而水資源承載能力是有限的。解決水與發展之間的矛盾,歸根結底在于節水。
2024年盛夏,臨澤縣倪家營鎮汪家墩村,村民毛東種的40畝制種玉米長勢喜人。“制種玉米一年只澆5次水,不僅節水,一畝地的收入還能翻兩三番!”毛東說。
張掖市用水,九成在農業。多年來,張掖市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優化配置水資源,建立高效節水現代農業示范區,嚴格落實“三禁、三壓、三擴”政策,即禁止開荒、禁止移民、禁種高耗水作物;壓縮耕地面積,擴大林草面積;壓縮糧食種植面積,擴大經濟作物面積;壓縮高耗水作物面積,擴大低耗水面積。
“我們將完成黑河水量調度任務作為衡量區域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的硬性標尺,在全面改革用水制度的基礎上,采取經濟結構調整、種植結構調整、灌區節水技術改造等一系列水資源高效利用措施,提高用水效率,減少用水總量,確保完成分水任務。”張福說。
一串串亮眼的數據,是張掖市節水型社會建設實現“綠”“富”雙贏的有力見證——
通過結構調整,全市每年減少黑河水引用量9800萬立方米;通過節水技術推廣和工程建設,全市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累計達334.97萬畝,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由2015年的0.55提高到0.62,每年減少黑河水引用量2.6億立方米;自2000年以來,累計向下游下泄水量285.83億立方米,下泄水量占來水總量的61.29%。在全市取用水總量下降23%的情況下,GDP(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近8倍。
黑河水量統一調度,奏響了一曲綠色的頌歌,這背后有著112萬張掖人的奉獻與擔當。
一次全新的啟航
在民樂縣高標準農田智能灌溉精準節水示范項目中,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裝備成為“新寵”。
“系統根據自動氣象站獲得的風速、溫度、濕度和壓強等信息,可以計算出田間作物蒸發蒸騰量,結合墑情傳感器收集的數據,確定灌溉時機和所需水量。”工作人員邊演示邊介紹,“沒有使用這個系統前,馬鈴薯全生育期每畝需400立方米左右的水,使用后每畝用水量減少一半。”
精打細算用好每一滴水,早已成為張掖人民的共識和行動。
“我們把節水作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根本出路,推動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生態節水保綠,加大非常規水利用力度,不斷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張掖市節約用水辦公室主任吳旭說,“6個縣區全部建成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全市萬元GDP用水量較2000年下降90%以上。”
黑河水量統一調度實施以來,張掖市主動思變謀變求變,積極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改變著戈壁灘上的用水方式。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張掖市節水之路何去何從?
2024年1月16日,張掖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建設新時代全國節水型社會新標桿動員大會。這是繼2003年張掖市召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動員大會以來,再次召開同主題的會議,意義重大。
“根據全面建設新時代全國節水型社會新標桿的部署,張掖市著力打造集約高效、深度節水、全面興水、全力護水、數字治理‘五個新標桿’,構建水資源剛性約束新機制,形成高效用水新格局。”吳旭說。
從成功入選全國水預算管理試點,到修訂《張掖市節約用水管理辦法》,再到印發《張掖市打造新時代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新標桿節水獎勵資金工作方案》,建立1200萬元的滾動獎金池,推動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每一個行動無不體現出張掖市寧可“節衣縮食”也不欠下游水賬的堅定決心和使命擔當。
“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2025年全國水利工作會議精神,以建設新時代全國節水型社會新標桿為目標,嚴格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和節水控水措施,推動節水工作提質升級,堅決完成好黑河水量調度任務,為守好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實現全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張掖力量。”張掖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韓建軍說。
在戈壁灘上,一條“高站位治水、制度化管水、全領域節水”的節約集約發展之路正越走越寬。
(撰稿:水利? 審核:吳旭? 張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