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8-14
- 來源:甘肅省水利廳網站
高臺縣三清渠水資源保護利用所通過智慧賦能、優化配置、全民動員等舉措,全力做好節水控水、管水護水、引水調水三篇文章,從根本上破解水資源瓶頸制約,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精準施策,節水措施落地生根。灌區因地制宜,積極實踐應用多種節水、高效、實用的智慧灌溉技術,切實實現科技賦能農業節水。“智慧水務”顯神通。依托智慧水務平臺實時“把脈”地下水動態,對790個取水口實施動態監測,數據實時傳輸至縣級監測平臺,實現基礎信息可追溯、可閉環、可借鑒;通過“一碼通”APP,實現了網上充值繳費、發票開具、投訴建議、故障報修、剩余水量查詢等服務功能全流程覆蓋,同時,及時預警異常情況,真正實現從“人工跑腿”到“數據跑路”,從“單向管理”到“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水肥一體”巧融合,在大莊村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地膜覆蓋等節水技術,結合“物聯+智聯”手段,將灌溉與施肥智能融合。通過土壤墑情監測系統,實時分析作物根系需水量,指導農戶精準灌溉,每畝年均用水量控制在450立方米,較傳統灌溉方式節水25%,節肥30%,壓減地下水34萬立方米,實現了節水增產雙贏。“管道輸水”提質效,圍繞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地下水超采治理,構建“引、輸、配、排”一體化的現代化水網體系,高質量完成南寨子村、智號村4.96公里渠道襯砌及287座配套建筑物建設,夯實移民安置區水利基礎設施。同時,常態化開展渠道清淤維護,科學制定輪灌計劃,確保灌溉系統暢通無阻,為農業穩產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全域推進,節水行動保障有力。積極爭取各類項目利好政策,堅持以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節水型灌區建設為抓手,持續加快完善水利設施建設。“優化配置”強保障。采取管理控量、置換減量、節水降量、回灌補量、關井壓量等措施,實施“港灣式泵池”5處,簡易泵池27座,壓減地下水66.5萬立方米。通過高臺縣南華工業園區集中供水管網的鋪設和開通,將管網覆蓋范圍內企業機井進行遠程關停,倒逼企業使用山水河地表水,壓減地下水用量26.29萬立方米。以跨區調水等方式,從西干渠調水215.86萬m3,壓減地下水開采量,實現超采區采補平衡。“項目建設”穩基礎,通過爭取實施地下水超采治理項目,推廣發展高標準農田“水盆子”地表水滴灌,減少地下水開采,形成以“水盆子+地下水”的聯合供水格局,修建地表水調蓄水池2座,置換地下水38.5萬立方米,有效緩解地下水下降態勢。“設施管護”促長效,積極探索農田高效管護模式,持續鞏固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加大項目爭取力度,加快末級渠系渠道恢復力度,完成明水西支渠、南華西支渠4公里渠道清理,對964.5米渠道實施加高改造,維修6座建筑物,筑牢灌溉輸水保障線,確保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配套設施“有人管、有人修”。
強化宣傳,節水氛圍日趨完善。通過多種形式,大力開展節水用水宣傳,不斷引導群眾轉變用水觀念,在灌區范圍內持續掀起“科學用水、高效節水”熱潮。“田間課堂”講技術,組織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灌區節水知識培訓、渠道維護指導等服務,面對面、手把手地向農戶講解節水灌溉的原理、優點及操作方法,現場解答農戶訴求疑問,培養提升農戶節水技能,將“等群眾上門”變為“送服務到田”,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現身說法”樹榜樣,加快推進節水型標桿、示范單位創建工作,組織各村節水成效顯著、節水技能豐富的種植大戶進行座談交流,傳授經驗、分享心得,通過示范引領,帶動全社會各領域節水惜水,使愛護水、節約水成為全社會的良好風尚和自覺行動。“線上線下”廣覆蓋,充分利用宣傳欄、微信群、電子屏等平臺載體,科普節水知識,解讀相關政策,發布節水倡議書,監督舉報用水違法行為,讓“節水就是節本、節水就是增效、節水就是增收”的理念在群眾心中蔚然成風。
(撰稿:黃小琴??審核:鄭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