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8-27
- 來源:甘肅日報
時值八月,隴南市成縣沙壩鎮的青山綠水間,核桃掛滿枝頭,連翹青果綴滿山坡,中藥材加工車間機器轟鳴,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美景畫卷正徐徐展開。
近年來,沙壩鎮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核桃、連翹、桔梗等綠色生態產業,積極探索“黨建+生態+產業”模式,把鄉村黨的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產業發展有效融合,實現了“山更綠、景更美、人更富”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畫卷。
強黨建,干群共譜“振興曲”
“現在又到連翹采摘的季節,村上能不能組織發動一下閑散勞動力,幫我們采摘連翹?”在沙壩鎮楊壩村舉行的民事直說會上,種植大戶劉成林提出了自己的“難心事”。
劉成林是楊壩村有名的連翹種植能手,多年來,他憑借勤勞的雙手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種植連翹15畝,套種核桃樹12畝。
面對即將到來的連翹采摘季,劉成林心中既有期待也有憂慮:期待的是豐收的喜悅,憂慮的是人手不足可能影響到連翹的及時采摘和品質保障。為此,劉成林在村上舉行的民事直說會上提出了自己的訴求。
“群眾反映的事情我們要認真對待,要把鄉村產業發展、環境整治和群眾所盼結合起來一起考慮,盡快形成方案,及時解決。”主持會議的楊壩村黨支部書記劉小平說。
民事直說會的委員紛紛對劉成林的訴求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最終,村委會通過張貼公告、廣播宣傳等方式動員村干部和村民自愿上門參與,確保種植大戶高效完成連翹采摘。
“村委會發通告后,有很多人來幫忙,我的難心事就這么迅速化解,有事找民事直說,真管用。”劉成林贊不絕口。
沙壩鎮結合鄉村治理、產業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堅持和運用隴南民事直說“1234”工作法,通過“線上說+線下說”“定期說+隨時說”,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我們以黨建為引領,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把隴南民事直說‘1234’工作法作為‘連心橋’,形成‘群眾說事、干部解題’的閉環,讓‘民事直說’逐步成為村級組織服務能力提升的新引擎,有效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沙壩鎮黨委副書記高育浩說。
興產業,鼓起群眾“錢袋子”
走進沙壩鎮,放眼望去,黛綠群山綿延起伏,一片片核桃林如絲帶般纏繞于大山間,鋪展開一幅青翠的生態美景,孕育著即將到來的豐收。
如何厚植生態底色,唱響發展新曲?
多年來,沙壩鎮立足地理生態優勢,深挖生態產業發展潛力,明確“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思路,做活山水文章,帶動村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今年托管的核桃林有80多畝,還在林下套種紅小豆20多畝,加上地埂栽植的連翹和花椒,收入十分可觀。”沙壩鎮閆山村核桃樹種植大戶袁銀桂談起產業發展,滿臉喜悅。
袁銀桂不僅有著20多年的核桃樹種植經驗,還有著獨到的市場眼光。2023年,他注冊成立成縣閆山袁銀桂中藥材種植家庭農場,與農戶簽訂靈活的托管協議,將村里無人管護的核桃林進行托管服務。
隨著閆山村的核桃產業逐漸走上規模化、專業化的發展之路,成為村里的支柱產業,周邊村莊的村民紛紛前來學習,帶動了沙壩鎮核桃產業的發展。
守好了綠水青山,換來了金山銀山。
沙壩鎮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發展核桃樹種植1.8萬畝,今年預計收獲1700余噸堅果;桔梗、連翹、淫羊藿等中藥材1.4萬多畝,預計產值4000多萬元;實現了以“綠”帶“美”,以“綠”促“富”,產業發展實現多點開花的局面。
聚人才,增添發展“新動能”
位于沙壩鎮閆山村的中藥材種植基地里,30多畝五味子映入眼簾,藤蔓纏繞,綠葉間掛滿了一串串紅彤彤的五味子果實,散發著誘人的香氣。
基地負責人王軍良穿梭其間,小心翼翼地查看果實的成熟情況,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這些五味子不僅為閆山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更成為沙壩鎮綠色產業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今年是第一次掛果,遇到了春季大旱天氣,原本心里還有些忐忑,沒想到五味子長勢喜人,掛果量大大超出了預期,每畝能收入2000多元,種植五味子這條路走對了。”王軍良感慨地說。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
近年來,沙壩鎮通過完善政策、創新機制、搭建平臺、營造環境等一系列措施,吸引和集聚各類人才到鄉村創新創業,建成了一支778人的鄉土人才隊伍。同時,緊盯土陶制作、木藝加工、特產種植等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選聘首批鄉土人才52人,選樹“十百千萬”人才“民星”10人。
返鄉青年不僅帶來了資金和技術,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市場意識,他們通過創辦企業、合作社等形式,不僅解決了當地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還帶動了鄉村產業的發展。
創辦中藥材收購加工公司、發展現代化專業合作社,創新“電商+公司+合作社+農民”的銷售方式,打造“連翹花海”文旅品牌……人才的不斷匯聚,為沙壩鎮的經濟注入了新活力,有力促進了鄉村全面振興。(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