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1-08-17
- 點擊:2448
- 來源:蘭州晨報
金燦燦的鷙鳥講述著秦人的故事

鷙鳥形金飾片
鷙鳥形金飾片

四鳥紋金飾片

金飾片

獸面紋盾形金飾片

盤龍紋金飾片
先秦時的文物,給人的印象總是青銅器居多,青銅鼎、青銅簋、青銅盉、青銅敦……青銅器造型雄渾凝重,經過數千年歲月的侵蝕,綠銹斑駁,更顯出歲月的滄桑。
可是,同學們,你見過雖經數千年歲月變遷仍舊是一派金光燦爛,通身散發著貴氣與暖意的文物嗎?它們是收藏于甘肅省博物館出土于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的——
鷙(zhì)鳥形金飾片、目云紋竊曲形金飾片、口唇紋鱗形金飾片。
這些金飾片與秦公鼎一樣經歷了2000多年歲月的磨礪,顛沛流離,輾轉海外。經了多少滄桑世事,藏了多少曲折故事。萬里歸來,卻仍然光華耀眼,攝人心魄!
壹?鷙鳥密碼
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八十余件秦公墓金飾片,有鷙鳥形、圭形、竊曲形等等,其中最具特色,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鷙鳥形金飾片了。鷙鳥有著兇猛的鳥的含義。鷙鳥形金飾片用金箔片裁剪成鷙鳥側面站立的形狀,以錘鍱工藝打造成鷙鳥的紋飾:圓睜的環目、有力的勾喙、突出的胸脯、尖利的曲爪,下垂的尾翎……這是2700多年前的手工藝品,鷙鳥的造型是如此的威猛桀驁,生機勃勃,顯見秦人在制作鷙鳥金飾片時的用心。
不僅如此,有學者推測,鷙鳥形金飾片與鱗形金飾片、竊曲形金飾片等等共同組合成鷙鳥形裝飾,那些零散的其他形狀的金飾片不過是鷙鳥造型的一部分。既為飾片,這些金飾片本是做裝飾之用,金飾片邊緣成對的小孔洞證明了這一點。鷙鳥形金飾片當是釘在秦國國君殮葬的棺槨之上,其他金飾片或裝飾車輿,或裝飾甲胄……遙想兩千多年前秦公大葬,銅器崢嶸、金飾燦爛,當是多么盛大奢華的葬禮!
大堡子山秦公陵園埋葬著秦開國最早的兩位國君——秦仲、莊公或襄公,時間范疇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大家都知道,秦人崛起于甘肅東南部渭河上游、西漢水上游一帶,繼而挺進關中,最后一統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帝國——秦。毋庸置疑,秦人是對中國歷史作出卓越貢獻的偉大部族。在一般人的觀念中,秦人數千年前就生息繁衍于隴原大地上,以現在的地理區劃講,秦人應是土生土長的甘肅人。事實是這樣嗎?釘在秦公棺槨上的鷙鳥形金飾片如密碼般,從一個側面揭開了秦人來歷之謎。
秦公的棺槨上為什么要釘上鷙鳥形的裝飾?因為他們崇拜鷙鳥,鷙鳥寄托著秦人祖先的魂靈。簡而言之,秦人是崇拜鳥的部族,鳥是秦人的圖騰。遠古時期華夏民族的祖先各有各代表部落的圖騰,譬如,黃帝為“有熊氏”,熊就是黃帝部落的圖騰;炎帝“神農氏”,相傳人身牛首,牛是炎帝部落的圖騰;而以鳥為圖騰的部落則是少昊。
少昊,又名少皞(hào),姓姬,名鷙,是遠古華夏東夷部落的首領,黃帝的長子。中華先祖有“三皇五帝”之說,少昊被后人尊為五帝之一,為華夏共族。在他的部落里誕生了原始的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之一。鳳乃鳥,少昊部落是少見的以鳥為圖騰的部族,少昊的名字就是一個“鷙”字,秦人保留著鷙鳥崇拜,就是為紀念他們遙遠的先祖——少昊。以少昊為首的東夷部落其居住和活動范圍在今天的山東、江蘇、安徽一帶。后少昊遷都孔子故里——山東曲阜,被稱為東方金字塔的少昊陵今天依然坐落于曲阜市郊。
商滅周興幾百年,秦嬴由東向西遷徙數千里,依然心懷祖先,裝飾在秦公棺槨上的鷙鳥形金飾片印證了秦人東來說。

口唇紋鱗形金飾片

目云紋圭形金飾片

目云紋竊曲形金飾片
貳?失而復歸
細心的參觀者會發現,甘肅省博物館的藏品秦公鼎、秦公簋等青銅器,還有所有的秦公墓金飾片來歷說明都是“移交”二字。
這些文物都發掘于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本是屬于甘肅省管轄范圍的文物,怎么倒成了“移交”過來的文物呢?這就不能不提到上世紀80年代末大堡子山秦公墓遭遇瘋狂盜掘的那場劫難。
1987年,連日大雨沖刷使沉睡于地下2000多年的大堡子山秦公墓露出了光輝燦爛的一角,被上山采藥的農民意外發現。古墓有寶的消息一下子傳開了,盜墓賊們聞風而來。盜墓賊竟不是在夜黑無人時偷偷盜掘,而是雇傭民工大肆發掘,后來連附近鄉村的農民也卷入到這次對秦公墓的挖掘當中,盜墓活動愈演愈烈。可想而知,秦公墓中大批珍貴的青銅器及金器等文物因此倒賣流失海外。
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一位考古學家在法國一家私人博物館里第一次發現了出自大堡子山秦公墓的金飾片,這些金飾片的奇特與精美讓這位資深考古學家贊嘆不已。本是中國的文物,卻要在國外博物館里大飽眼福!時間又過了二十余年,經過中國政府的努力,法國兩位收藏家先后分三批將4件鷙鳥形金飾片及其他金飾片歸還中國,加上華人收藏家捐贈共80余件,陸續由國家文物局劃歸甘肅省博物館永久收藏。
掩埋于地下2000多年,輾轉流失于海外20余載,這些春秋時期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的珍貴文物——金飾片,終于回家了。
文·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陳曙?? 本文圖片均為甘肅省博物館提供
延伸下
圖騰:原始部族的徽號或標志
我們說過,黃帝部落的圖騰是熊,炎帝部落的圖騰是牛,而以少昊為首居住于今天華東一帶的東夷部落的圖騰是鳥。由鳥圖騰印證了秦人東來說。
那么,圖騰究竟是什么?
圖騰一詞來源于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志”。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種特定的物種,大多數情況下,被認為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系,于是某種動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生了關系。例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玄鳥便成為商代的圖騰。
“totem”的第二個意思是“標志”。就是說它還要起到某種標志作用。圖騰標志在原始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族群的標志和象征,具有團結群體、密切血緣關系以及將一個群體和另一個區分開的功能。由一個圖騰,人們可以推理出一個族群的神話、歷史記錄、文化習俗。譬如,以熊為圖騰便是黃帝部落,以鳥為圖騰源自東夷部族。圖騰,是區分部族與部族之間最直接最鮮明的標志。
所以,圖騰表達著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血緣關系;圖騰是一個族群共同的祖先,被認為這個族群的所有成員都是由圖騰繁衍而來;圖騰是一個族群的保護神,即便隨著思維的發展,不再認為圖騰可以生人,但圖騰祖先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圖騰成為一個部族的保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