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扶著老人走,即為孝!
- 時間:2021-09-07
- 點擊:2100
- 來源:蘭州晨報
“百善孝為先”,中國自古是講孝道的民族,在中國如果你不孝敬長輩,那就是品行上一大污點,差不多可以被定性為壞人了。孝是我們文化的表現,是構建血親關系的一種特殊情感,傳承數千年,稱之為孝文化,是中華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重要表現。
那么,“孝”這個字從字源上是如何表達敬重長輩之意的呢?
“孝”,最早見于金文,乃會意字。大家看看,早期金文中,“孝”由兩部分組成:孝的上首畫著個蒼發弓腰拄拐的老人,老人的下首則是一個大頭稚齡的小孩兒(子),小孩兒在老人的手下攙扶著老人走路,用扶持老人表達“孝”的原意。隨著字形的演變,戰國時的楚簡“孝”字已經有了隸書的意味,再到秦簡、漢帛書中的“孝”字直接繼承了戰國楚簡孝的字形而來,把老人的頭、發、身、手合并簡化成一個“耂”(“老”字頭),最后演變為漢魏隸書及今天的楷書形體。
東漢許慎的《說文》對“孝”字的解析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意思是,好好侍奉父母,承順父母乃為“孝”。當然,這只是“孝”的基本義。作為中華倫理文化的核心,“孝”的內涵及對孝的理解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封建社會的數個王朝都宣揚“以孝治天下”,可見“孝”字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孝”在當今時代的內涵雖有變化,但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沒有變。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陳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