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1-12-16
- 點擊:1826
- 來源:甘肅日報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郁 婕
從第一次翻開左竹林的抗疫紀實攝影作品集《疫情讓我們懂得珍惜生活》,一直到今年蘭州飄下第一場雪,這期間,我一直在讀左竹林的攝影作品,也一直在思考:為什么他的作品能觸動人心,為什么能在攝影展中屢獲大獎?在對作品的解讀中,我找到了答案。正如他所說,人生最大的快樂莫過于相機快門開啟的那一瞬間。那一瞬,是在和美好交融、和溫暖擁抱;那一瞬,是現實與記憶的重疊;那一瞬,他投入了全部的情感。
與時代共鳴
自攝影術發明以來的180多年間,攝影以獨特的視覺語言和方式,記錄和見證著人類歷史的進程和時代的印記。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左竹林拿起相機記錄下特殊時期的群眾生活。通過這些影像,我們看到疫情面前普通個體的喜怒哀樂和溫情際遇,看到人類面對災難時的守望相助。
左竹林攝影集中的85幅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當按下快門的一瞬間,我心中想的是,要記錄下這歷史性的一刻。”左竹林說。
對于選擇攝影,40年來左竹林從沒有后悔。為了尋找生活中一個個真實的瞬間,他的足跡走遍戈壁大漠、高原雪山,從廣袤的鄉村到繁華的都市。
在他的書房中,整齊地擺放著這些年所獲的獎杯和證書。1991年《遠去的足音》榮獲甘肅省首屆敦煌文藝獎,此后,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攝影藝術展覽并獲得獎項……
2001年,左竹林參加中國攝影家協會代表團赴加拿大進行藝術交流、展覽,并在溫哥華舉辦個人攝影講座。業界人士評價說,左竹林的作品展現了廣袤的曠野、美麗的景色。
植根沃土
甘肅是攝影藝術家豐厚的土壤,也為攝影藝術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自然條件。
在甘肅生活了60多年的左竹林,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堅持扎根本土文化土壤,這片土地上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一點一滴的變化,都能被他敏銳地捕捉到。甘肅獨特的地域特色和豐厚的文化資源,也時刻滋養著他的藝術靈魂。
從1985年開始,左竹林開始大漠系列的創作,30多年持之以恒地堅持,他拍攝了幾十萬張圖片,最后精選出39張。《大漠暢想曲》創作于1997年,獲得2001年全國攝影大賽銀獎。這次獲獎是偶然也是必然。
為了最美的一瞬間,往往需要攝影師長久的等待。左竹林創作的《祁連山的春雪》,今年在國際影賽中獲得自然組金牌。
2001年,左竹林來到祁連山脈的卓爾山拍攝,當時他就想,如果下一場雪的話,在白雪的映襯下,祁連山脈肯定更加巍峨。多少年來,他多次前往祁連山脈,只為等一場雪。不巧的是,每次趕到時,雪已經化得差不多了。今年4月,他再次來到這里,大雪終于來臨,左竹林欣喜不已,徹夜難眠,不等天亮就趕到現場,為了這個瞬間,他整整等了20年。
如今,左竹林的足跡走遍甘肅,不僅拍攝風光風貌、人文風俗,還經常免費為攝影愛好者輔導作品,舉辦攝影輔導班,培養了一批攝影新秀。
不斷探索
今年10月的一個清晨,我收到左竹林發來的一條消息,“今天就買一個航拍小飛機,這可是目前國內最好的啦!”我心中既羨慕又敬佩。在攝影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于一位年近七旬的攝影家,還能像初學者一樣,在攝影的領域不斷探索,汲取新的知識,這不得不讓人敬佩。
“如果再年輕20歲就好了,因為我想拍的題材太多了,越老越覺得自己水平還差得很遠。”左竹林說。
他認為,科技在進步,攝影器材也會更新得更加先進。這幾年,他不光學習用電腦對圖片進行后期制作,還學習無人機的航拍技術。
《大海里的寶石》就是通過后期處理,把大海中的圍網進行了變形,像一顆顆五彩繽紛的寶石一樣,給讀者帶來唯美與浪漫的感受。
左竹林在創作實踐中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透過有限的鏡頭,將人性的大愛、社會的縮影、自然的包容真實記錄,抒寫人間愛與和諧的旋律。
他說:“攝影藝術的真諦,是圖片本身的力量,不需要任何多余的文字,就能讀懂其中的故事,這才是攝影作品真正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