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8-07
- 點擊:31
- 來源: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李清凌
秦國及秦朝的文字,上承殷周古文字之遺韻,下啟漢以后中國通用文字之先河,是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后通行文字的正宗。秦的文獻編纂以《秦記》《呂氏春秋》為代表,奠定了中國數千年文史編纂的模式。成就斐然,影響深遠,是發源于甘肅的秦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 秦的文字之演變
秦國最早使用的文字是籀(zhòu)文即大篆。它是從殷周甲骨、金文發展而來。著名的《石鼓文》和甘肅禮縣秦墓出土的秦公鐘、秦公镈,天水出土的秦公簋銘文等,都是大篆文字。它與東方列國所用的“古文”不同。秦統一六國,實行書同文即統一文字的過程中,由丞相李斯等以秦大篆為基礎,或直接取用,或略減筆畫,改大篆為小篆,作為秦朝通行的官方文字。七國時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唐人顏師古注班固《漢書·王莽傳》說:《史籀篇》是周宣王太史名籀者所作。
漢·許慎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shū)書,八曰隸書。”(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王國維先生認為戰國秦文,“其文字之什九與篆文同,其什一與籀文同。其去殷周古文較之六國文字為近。”“篆文固多出于籀文,則李斯以前秦之文字,謂之用篆文可也,謂之用籀文亦可。則史籀篇文字,秦之文字,即周秦間西土之文字也?!保ㄍ鯂S《觀堂集林·史籀篇證序》)王國維的說法是有依據的;但許慎的敘述除分類標準不一外,它的歷史性貢獻,不光是讓我們看到秦文字書寫形態的多樣性,還在一定意義上說明秦朝統一文字的來歷、發展過程及其在中國文字改革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秦的史官制度及文獻編纂
秦的史官制度
史載秦文公十三年(公元前753年),秦國“初有史以紀事,民多化者。”(司馬遷《史記·秦本紀》)這是秦設史官最早、最明確的記載。在這之前,秦先公的歷史事跡和在位時間,主要是以口頭流傳的形式相互傳播。
史載秦文公(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16年)曾“夢黃虵(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問史敦(史官名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秦文公建造鄜畤,用牛、羊、豬三牲祠祭白帝。上述前一條史料說明秦國始設史官的年代,這條史料又講秦史官名敦的人建議秦文公祠祭上帝,兩條史料表明秦國設史官的時代和事實。
《史記·封禪書》又載秦穆公即位后,大病一場,五日不醒。醒來后,說他夢見上帝,上帝命他幫助平息晉國的內亂。史官將這件事記載下來,藏入冊府,證明秦史官記事制度的行跡?!秴问洗呵铩とュ丁菲岬健笆范ā逼淙?,高誘注釋說:“史定,秦史?!币鉃槭范ㄊ乔貒氖饭?。又《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趙惠文王與秦昭襄王在澠池(在今河南澠池縣西)會晤,“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這時,不甘示弱的藺相如上前說:“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愕然,最后很不樂意地敲了一下缶。藺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這是秦與趙國同樣有史官,隨從國君參加政治活動的明證。
司馬遷《史記·張丞相列傳》記載:張蒼在秦朝做過御史,管理四方文書,故熟悉官府圖書和上計(地方官向朝廷匯報治績的活動)。又《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員多至數十人”,這一有數十人之多的博士官,“掌通古今”,可見史官、史學在秦朝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另有,秦相李斯建議焚書的奏文中說:“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保ā妒酚洝で乇炯o》)也明白地反映出秦的史官制度。
秦的文獻編纂
秦國見于記載的史學著作,最著名的是《秦記》,它是秦的國史。若從秦文公十三年(公元前753年)算起,《秦記》比孔子作《春秋》還早50年?!肚赜洝返膬热轂榍叵裙韧醯氖来魏痛笫掠洝!妒酚洝ち鶉瓯怼酚涊d:秦統一六國后,焚天下詩書,諸侯國的史籍毀壞殆盡,那是因為各諸侯國的史書記載對秦有譏諷的言辭。史書之能復見于世者,多賴私人收藏比較多,有的躲過焚書厄運。列國史書文獻多藏于宮室,又多是孤本,一把火就能將其徹底毀滅,只有《秦記》地位特殊,被保留下來。它雖記事不標日月年代,文字簡略,掛一漏萬,但對帝王世系、政治家權謀應變等的記述,頗有可取之處。司馬遷作《史記》,就曾充分采用《秦記》的資料。《史記》之《秦本紀》《秦始皇本紀》《六國年表》等都是在《秦記》的基礎上,博采《春秋》等史籍寫成。
《編年記》:1975年,湖北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簡《編年記》,從五十三支簡文譯出。據介紹,它采用編年體的形式,記載秦國從昭襄王元年(公元前306年)到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間秦國、秦朝的史事。還記載墓主喜(人名)的生平事跡。它將國史與家史合并記載,有重要的史學研究價值。
3 秦的其他文獻編纂
秦除史書以外,其他文獻編纂成果,流傳下來最有名的是《商君書》《呂氏春秋》及刻石、金文、簡牘文書等。
《商君書》:它是戰國后期秦國商鞅后學收集商鞅論著編輯而成。《四庫全書·商子》提要說:商鞅姓公孫氏,為秦客卿。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商鞅勸說秦孝公變法,秦孝公接受他的建議。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實行一系列政治變革,其核心是“農戰”和“法制”。商鞅的“農戰”思想是通過行政和經濟手段,把民眾集中到農耕和為國作戰。這一做法抓住諸侯爭霸、統一天下的關鍵措施,故能有力地沖擊和摧毀舊的政治、經濟秩序,使秦的財力、兵力迅速提升,成為七國之翹楚。
商鞅及《商君書》提出的重武輕文,重本抑末,重變輕循,重刑輕賞,講求法制,從社會實際出發,抓住富國強兵、統一天下的關鍵措施,堅信“圣人知必然之理,必為之時勢,故為必治之政,戰必勇之民,行必聽之令。是以兵出而無敵,令行而天下服從”。(《商君書·畫策》)由于這些思想和改革措施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故能一呼百應,行之有效,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思路和藍圖。
《呂氏春秋》:這是戰國秦丞相呂不韋主持編纂的一部政治論文集。呂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縣)人,他在韓國經商致富,“家累千金”。呂不韋在邯鄲結識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公子異人,助其繼承秦國王位,是為秦莊襄王。呂不韋由此被任命為丞相,封文信侯。秦始皇稱他為“仲父”,食邑十余萬戶。《呂氏春秋》就是他任丞相后組織編纂的。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廢除傳統的世卿世祿制,獎勵耕戰,連衡諸侯,取得顯著的成績。秦孝公之后,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幾代人的努力,秦國經濟振興,兵力強盛,破縱連橫,而使諸侯已困,秦有余力,終致“強國請伏,弱國入朝”,成為統一戰爭潮流中的核心力量。然而從另一方面講,秦自商鞅變法后,側重武功和政治設施,而不重視思想文化建設,諸子百家在東方各國風起云涌,而在秦國則闃(qù,意為空虛)然無聞。呂不韋面對這一短板,乃從東方各國招來3000多名文士養做門客,鼓勵他們著書立說,各抒己見。于是儒、墨、道、法、陰陽、縱橫、兵、農、名家等學者紛至沓來,集聚秦國,悉心于學術研究。
呂不韋兼采諸家之長,編輯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余萬字的《呂覽》,后改名為《呂氏春秋》。其政治思想主要包括:
法天地的思想——認為:“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主執圜,臣處方。方圜不易,其國乃昌”。提示統治者嚴格遵循天時、地宜和人紀的法度行事。
人主為政的思想——《呂氏春秋》的“十二紀”以時間為序,羅列一年十二個月順天行事的基本內容,“十二紀”分為六十一個子目;“八覽”分為六十三個子目;“六論”分為三十六個子目,全書共計一百六十篇。它廣泛、深入、系統地討論帝王的政治來由、品格、職責及為政之道。認為帝王是為天下而設的,故其品格和職責要公,要有利于天下。其為政之道提出許多原則性主張。最主要的,除法天地、隨時變外,還要保持國家思想法令統一,行孝道、納忠言,“正名審分”即循名責實、禮賢下士、善用民力。用民之道首先要愛民,順民心,從民望,一切以民為出發點和歸宿。
因時變法的思想——在傳統制度與現實的關系上,明確地提出“時勢異也”,要“因時變法”。不能照搬現成的法。提出立法時,對于先王的“成法”要“法其所以為法”,即學習先王針對現實立法的原則,切不可原封不動地照搬成法,食古不化。作者指出:“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p>
用兵之道和止兵之術——針對當時社會流行的“偃兵”即停止用兵說,《呂氏春秋》提出“義兵”說,以糾正前說的偏頗。認為爭斗是不可避免的。自上古初民以來就有之,“五帝固相與爭矣,遞興廢,勝者用事”。天子、君主都是從斗爭中產生。禁不住、止不了,“故古之圣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要看用兵的性質如何,而不是止不止兵的問題?!氨豢少纫?,就像水火。善用之則為福,不能用之則為禍?!绷x兵是治理天下的良藥。君主若真能興義兵,“以誅暴君,而振(拯)苦民”,百姓一定會歡呼而投向“義兵”。作者把戰爭分為正義和非正義兩大類,擁護正義戰爭,反對不義之戰,并提出以國家內部得到治理,來防止外敵的進攻,這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重農抑商的思想——該書繼承商鞅變法的思想成果,倡導重農抑商。如《貴當》篇說:“霸王有不先耕而成霸王者,古今無有。”《上農》篇說:“古先圣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于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慎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復(增加),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合),不合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這些觀點,都與商鞅的思想如出一轍。
《呂氏春秋》在史學上是一部典范性著作。其兼收并蓄的史學方法,服務于當世的編史目標,獨創一格的體裁形式,都為后世史家樹立樣板,引來不少模仿之作。歷史上對于其書的評價不一。漢人高誘說:“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以忠義為品式,以公方為檢格,與孟軻、孫卿、淮南、揚雄相表里也?!薄端膸烊珪偰俊问洗呵锾嵋芬部隙ǖ卣f:呂不韋固然是一個小人,但他編纂的這部書,卻比其他諸子的論說更加純正。它以儒家思想為宗旨,兼取道家和墨家學說。較多地引用儒家“六經”的文字和孔子、曾子的話。其他方面,論音樂時引用《樂記》,論鑄劍時引用《考工記》。引文雖不注明原作篇名,仍可以根據所引文字查到原作。它所引《莊子》《列子》的話,都不取其怪誕放縱、無所顧忌的內容;引用《墨子》也不取其批評儒家和有關鬼神的論述;對于縱橫家的方術,刑名家的觀點則一無涉及,可見其持論嚴謹,后世討論這部書的人,因為鄙視呂不韋的人格,故對此書的評價也不高,這不是公允的態度。
《呂氏春秋》不僅彌補秦諸子之學的不足,也為秦國的統一及其后的政權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理論、歷史經驗和政治方案。其紀、覽、論的編纂形式,在史書編寫上也是一種創新。它是秦國學術著作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亮點。
刻石、金文、簡牘文獻:前述《漢書·藝文志》的秦代著述,還有《羊子》《黃公》《奏事》等。其中“《奏事》二十篇”下注:“秦時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笨梢娝ㄇ厥蓟蕱|巡刻石及其他石刻資料。
《不其簋銘》是秦莊公時(公元前821年—前778年)的遺物。像這樣的鼎、簋等青銅器銘文,在甘肅出土了好幾件。
簡牘是戰國至秦朝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在湖北、四川、甘肅等地相繼發現秦簡五萬余枚。其中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460枚秦簡尤為引人注目。考古工作者從放馬灘出土秦簡中整理出《日書》甲乙兩種和《墓主記》(又作《志怪故事》)?!度諘纷鳛楣湃诉x擇出行、做事的時日,避兇趨吉的工具書,內含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思想、民俗的重要資料。《墓主記》包含秦國官制、基層行政機構設置等資料。更有學者將其看作是中國志怪小說的濫觴。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人們整理出來的、記錄秦國人在今天甘肅地區活動的簡牘文獻其實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