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9-03
- 來源: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王睿君
從珠江之畔到黃河岸邊,兩千多公里的奔赴,是一次使命的抵達,也是一場溫暖的守護。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內科副主任、著名的淋巴瘤專家蔡清清教授,帶著滿腔熱忱與精湛醫術,于今年3月踏上隴原大地。
一次次精細的疑難會診,一場場深入的教學查房,一個個落地的科研項目……在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甘肅醫院(以下簡稱“甘肅醫院”)開展醫療幫扶的半年時間里,蔡清清教授不僅以精湛的醫術幫助患者重獲健康,更以“授人以漁”的智慧培育了一支“不走的醫療隊”,讓優質醫療資源如暖流浸潤隴原,守護每一個值得被溫柔以待的生命。
心系基層擔使命?扎根一線踐初心
得知即將被派駐甘肅的消息,蔡清清教授深感肩頭責任之重,但她意志如鐵:一定要讓更多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
今年3月,作為第七批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駐甘專家之一的蔡清清教授來到蘭州,擔任甘肅醫院副院長、血液科執行主任。開展工作不久后,她便敏銳地察覺到甘肅在淋巴瘤診療方面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許多從基層轉診來的患者,甚至連規范的病理診斷都尚未完成,后續治療更是令人憂慮。”蔡清清教授解釋道,病理是腫瘤治療的“導航儀”,診斷一旦偏差,治療就可能偏離方向。
為了從根源破解這一難題,只要時間允許,蔡清清教授便帶隊到各市州醫院開展義診、講座、科普等活動,把先進診療理念和技術帶到基層。
6月,她帶領團隊赴慶陽市,在慶陽市中醫醫院開展淋巴瘤中西醫整合診療學術交流等活動。專家們結合典型及疑難病例進行分析與指導,為基層醫護人員提供了寶貴的實戰經驗;還為數十名淋巴瘤及血液病患者提供了融合中西醫理念的診療建議,解了部分患者的燃眉之急。
7月,她帶領團隊赴張掖市,走進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院,開展多學科病例討論。針對四個疑難淋巴瘤病例,四種不同亞型,與當地專家抽絲剝繭、逐一剖析。
…………
“能現場聽到全國頂級專家的講解,實在太難得了!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都收獲巨大。”慶陽市中醫醫院副院長、血液科主任開金龍說,這樣的交流,解決臨床難題,更拓寬診療視野,激發團隊協作的新可能。“我們希望繼續加強與甘肅醫院的交流與合作。”
張掖、武威、慶陽、平涼……半年來,蔡清清教授的足跡已遍布大半個甘肅。她如一座橋梁,聯通了前沿與基層、理念與實踐,也讓“淋巴瘤”這三個字,從陌生而沉重,逐漸變得可辨、可治、可愈。
云端架橋通南北?精準施策護健康
作為國內淋巴瘤診療領域的領軍者,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早已與國際前沿并軌。
蔡清清教授長期致力于淋巴瘤的臨床與轉化研究。她所建立的多個淋巴瘤治療新模式,不僅被納入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診療指南、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等,還多次參與中國淋巴瘤診治標準的優化與更新。
如何讓甘肅患者不再因地域阻隔而錯過頂尖醫療資源,是蔡清清教授抵甘之初就一直思索的命題。
到任一個月,她就迅速牽頭組建了甘肅醫院首個淋巴瘤多學科協作診療(MDT)團隊,并成功搭建了一條跨越地域的“云端會診新通道”——甘肅醫生自此能夠實時參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舉辦的淋巴瘤多學科會診。
每周二下午4時許,是“中腫—甘腫淋巴瘤MDT院際討論會”的時刻。甘肅醫院里,血液科、病理科、影像科、放療科等多學科專家圍坐一起,梳理疑難病例、剖析診療難點;網絡的另一端,來自“中腫”的資深專家凝神傾聽、細致點評,毫無保留地分享最新技術和臨床經驗。
“現在,兩地每周的云端會診已常態化。”蔡清清教授欣慰地說,這意味著甘肅患者不需要奔波南下,就能享受到“中腫方案”;我們的醫護人員,也在每一次交流中得以快速成長。
“這樣的平臺太珍貴了。”甘肅醫院血液科副主任姜俊峰感慨道,“中腫專家傾囊相授,每一次對話都是對我們診療思維的一次刷新,這為我們獨立、精準地處理復雜病例打下了堅實基礎。”
生命的奇跡,就在這樣的協作中悄然發生。患者張先生因高侵襲性的NK/T細胞淋巴瘤入院,當時已陷入嗜睡,全身重度黃染,命懸一線。蔡清清教授立即啟動緊急云端會診,聯合兩地專家迅速為其量身定制治療方案。經過一周的全力救治,張先生奇跡般地擺脫危險,病情一天天好轉。
如今,越來越多像張先生這樣的患者,慕名前往甘肅醫院。他們信任的,正是在這片土地上扎根生長、可觸可感的嶄新希望。
科研引領譜新篇?創新驅動筑高地
門診、查房、講座、交流……在駐甘工作的日子里,蔡清清教授在一線診療和團隊培育方面傾注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作為淋巴瘤領域的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幾十項創新藥物臨床試驗的牽頭者,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主持人,她深知:臨床科研,才是持續提升區域醫療水平的根本動力。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已躋身國際頂尖腫瘤科研機構行列——在2023全球自然指數癌癥中心排名中高居第四,領跑中國腫瘤專科醫院。僅2024年,在淋巴瘤領域就參與11項國際多中心研究,新啟動47項臨床試驗,立項30項研究者發起研究,展現出強大的科研實力與臨床活力。
“唯有不斷提升科研能力,才能真正滿足復雜多樣的臨床需求。”這是蔡清清教授常掛嘴邊的一句話。在她的全力推動下,已有20多項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臨床研究項目在甘肅醫院扎實落地,覆蓋淋巴瘤全部亞型。截至目前,甘肅省內多家醫院已成功入組數十例患者,那些曾因治療無望而黯然的患者,重新看見了曙光。
“患者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蔡清清教授說。
在蔡清清教授的鼓勵與支持下,“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的理念也在甘肅醫院醫護人員的心里生根、發芽。
甘肅醫院血液科“90后”醫生連粉紅說:“在蔡教授的引領下,我們的臨床水平和科研能力均得到提高,特別是經常與全國頂尖團隊交流,他們的科研思維,對我們加強科研有很大幫助。”
“短短數月,當大家親眼見到患者通過新藥方案重獲生機,大家更加堅定了加強科研能力的信心與決心。”姜俊峰說。
時光流轉,蔡清清教授駐甘工作已初結碩果。她滿懷信心地說:“相信經過年復一年的深耕,我們定能鑄就一支扎根甘肅的淋巴瘤專科勁旅,讓隴原百姓在家門口盡享優質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