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5-09
- 點擊:1416
- 來源:甘肅日報
初夏時節,細雨綿綿。涇川縣——這片紅星照耀的熱土,綠意滿山黛。一代又一代涇川兒女傳承紅色基因,在做好紅色文章的同時,努力書寫著綠色發展大文章。
賡續紅色血脈 打造紅色品牌
汭水之畔、寶盒山下,坐落著吳煥先烈士紀念館。走進館內,松柏蒼翠,豐碑聳立,干部群眾自發來到這里祭奠烈士英靈、重溫革命歲月。
“吳煥先是長征途中犧牲的紅軍高級將領之一,被譽為紅二十五軍‘軍魂’。”紀念館講解員王媛媛講述道,1935年8月21日,紅二十五軍政委吳煥先率軍途經涇川縣王村鎮時,遭國民黨軍突襲,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8歲。
吳煥先烈士紀念館成立于2013年,由吳煥先烈士陵園、紅二十五軍“四坡戰斗”臨時指揮部“紅軍樓”、烈士事跡展覽館、羊圈洼“四坡戰斗舊址”、紅軍渡河口等部分構成。
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驅車來到王村鎮掌曲村王灣社,這里有一座二層小土樓,是當年紅二十五軍“四坡戰斗”設立的臨時指揮部,“紅軍樓”三個紅色大字十分醒目。
“紅軍樓紅軍樓,各界人士都來游……”老黨員張存義身著紅軍軍服,佩戴耳麥,手拿快板,神采奕奕地表演著自創快板。十幾年來,他向前來接受革命教育的干部群眾一遍遍講述著有關“紅軍樓”的革命故事。
為緬懷革命先烈,賡續紅色血脈,近年來,涇川縣深挖紅色“活教材”,促進紅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同時,加大遺址保護力度,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積極打造學習教育實踐基地。
“我們搶抓國家長征文化公園建設的歷史機遇,著力提高紀念館品質,目前正在修建配套停車場、旅游廁所、游客服務中心,還將新建紅二十五軍軍史館、緬懷廣場、紅色舞臺。”吳煥先烈士紀念館宣教科科長楊靈奇介紹說。
傳承紅色精神 書寫綠色文章
來到官山林場,一座“甘肅省實現綠化第一縣”的紀念碑映入眼簾。
“這里曾是荒溝禿嶺,從20世紀70年代起,涇川人民幾十年如一日,一代接著一代干,堅持不懈開展造林綠化接力賽。”涇川縣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何文霆說,如今的官山林場經營總面積2.1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5%。漫步林間小路,道路兩旁郁郁蔥蔥,清新的空氣里暗香浮動,林間百鳥婉轉吟唱。
“林場建有植物園、紀念館,是青少年生態環境教育基地。孩子們在這里,可以實地感受‘荒山變林海’背后的精神。”涇川縣官山林場場長史再軍介紹,2020年林場修建了林區道路,不僅方便護林防火車輛通行,也起到了防火隔離帶作用。
官山林場只是涇川縣生態林業建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涇川縣緊緊圍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全國生態文明示范縣目標,以實施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公益林、天然林保護工程等項目建設為重點,大力開展造林綠化,探索林業產業開發,全縣生態林業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后榮獲“甘肅省實現綠化第一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生態林業建設先進縣”“全國林改先進縣”等稱號。
截至目前,涇川縣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不足1%提高到現在的47.25%,林地面積103.59萬畝,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82.4%。
守護綠水青山 樂享生態紅利
曾經“靠天吃飯”的涇川,如今推窗見綠、四季見花,生態紅利正惠及越來越多的群眾。
涇川縣太平鎮何家村的村民何清華就是吃上“生態飯”、發了“綠色財”的典型代表。
曾經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在縣林業局組織的培訓會上,了解到了發展林下經濟的前景。“當時我就認準方向,決心回鄉創業。在縣林業局的協調下,2014年我在何家村建成了綠水青山生態養殖家庭林場。”何清華說。
“好環境才能造就高品質,我散養的土雞吃的是林間草蟲和玉米,全程無飼料喂養,日常運動量大,肉質鮮美而緊致。”何清華說。
2021年,林場出欄土雞3萬余只,何清華凈賺30萬元。
除了發展林下經濟,涇川縣依托當地生態資源優勢,憑借蔬菜、旅游產業基礎,加快推進設施蔬菜產業鏈、文旅康養產業鏈建設,在增添綠色的同時,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
2022年,涇川縣計劃投資1.12億元,實施涇汭河川區萬畝設施蔬菜產業園(王村)核心區、玉都鎮下坳村設施蔬菜示范園、羅漢洞鄉張姚村鋼架大棚示范園等重大項目10項,新建日光溫室200座、鋼架大棚1000座。
依托生態資源優勢,涇川縣挖掘生態文化內涵,加快推進田家溝、官山林場等旅游景點建設,持續完善大云寺·王母宮大景區旅游服務體系,著力提升涇川生態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現已建成玉都康家、下坳、黨原高崖、城劉、涇明白家、城關鳳凰等生態示范村17個,生態旅游業綜合效益逐年提升。(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田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