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9-26
- 點擊:0
- 來源:隴南日報
隴南日報記者 馬智泉 楊麗君 王 芳 肖 紅 李 董
初秋時節,站在武都區馬街鎮下南山花椒種植基地的山梁上,放眼望去,一株株花椒樹整齊地排列,縷縷椒香伴隨著清風沁人心脾。
“花椒適應性強,易于栽植,這幾年得益于花椒產業的發展,我們村人均收入達到11000元。”馬街鎮楊灣村村支書楊早富向記者介紹。
楊早富依稀記得以前的苦日子:“面朝黃土背朝天,光種麥子沒收成。由于立地條件差、干旱缺水,群眾連年種糧不見糧,連吃口飽飯都是件極為奢侈的事……”
如今,通過大力發展花椒產業,這一切都變了模樣。
武都區素有“千年椒鄉”之稱,古書便有“蜀椒出武都”的記載,其所產花椒色澤紅艷、味道麻香。
近年來,作為武都區花椒主產鄉鎮之一,馬街鎮通過科學開展綜合管護,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助推轄區農產品和服務優化結構、提質增效,成了當地有名的“椒香民富,林茂糧豐”的植椒致富典型。
目前,馬街鎮花椒總面積達6萬畝,現有沙坪流域、北山片、下南山片3個萬畝花椒示范基地,2022年人均花椒純收入7800多元,占人均純收入的64.3%,花椒樹已成為當地老百姓的“搖錢樹”。
來到位于馬街鎮的武都花椒大市場,記者了解到,該市場通過整合資源,進行品牌管理和質量提升,打造優質花椒交易中心、產品集散中心、信息發布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實現信息一體化、運行規范化,預計年交易額達25億元。
“昨天是農歷七月初五,一天的交易額達到80多萬元。”這里的負責人袁振瑩介紹,每逢農歷二、五、八、十,客商群眾便會來到市場進行交易,最高一天交易額達200多萬元。
在花椒交易市場樓下,則是花椒無塵精加工車間,記者了解到,這里加工全程采用自動化篩選、無菌真空包裝等先進工藝,生產量每小時達1噸,產品達到食品安全標準和出口等級。
“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依托武都花椒大市場,采取組織合作社上門收購、現場收購等方式,有效解決了農戶花椒積壓問題。”馬街鎮副鎮長張鵬強介紹,該鎮還立足國際火鍋產業聯盟認購基地優勢,全面拓寬花椒銷售市場,定期邀請火鍋聯盟成員企業開展訂單式銷售,年認購量達100萬斤以上,實現產值5000萬元。
他介紹,下一步,馬街鎮將繼續立足產業發展優勢,不斷延伸花椒產業鏈條,提高花椒產品附加值,健全“聯農帶農富農”機制,帶動農戶做強花椒產業,打造“花椒小鎮”,實現武都花椒產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
產業發展是鞏固脫貧成效的“壓艙石”,構建多元化產業發展體系,形成多點開花、全面推動的產業振興新格局,是不斷拓寬鄉村振興之路的重要舉措。
包括花椒產業在內,近年來,馬街鎮按照全區“3+6”特色產業發展體系,結合“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的思路,全力推動馬街鎮“千萬億”綜合產業協同發展,特別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富足勞動力及便利交通優勢,發展豬牛羊雞兔等養殖項目。
走進位于馬街鎮感恩村的老黃牛專業養殖合作社的集中養殖小區,聽見哞哞的牛叫聲響徹整個牛場,西門塔爾、安格斯等品種的牛被分類圈養在六幢標準化養殖圈舍里,悠閑地吃著飼料。
“我們采用半散養模式,現有川壩圈舍50畝,租賃高山草場面積千余畝,以養殖育肥牛為主,主要銷售到岷縣、安徽、貴州等地,帶動了當地30余戶脫貧群眾就業增收。”負責人袁格花介紹,這里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非常方便,今后將繼續以肉牛養殖為核心,構建集體飼養、出售的肉牛養殖產業鏈。
而在海拔2600米的馬街鎮菜陽溝村大旋里,耀輝農民專業養殖合作社的工人們正忙碌著儲運飼料,“這里空氣無污染,原生態,有獨立的繁育、育肥、飼料加工及牧草種植基地和優質的天然牧場,所產的牛肉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負責人李耀福介紹。
據了解,合作社現存欄牛340余頭,其中能繁母牛176頭,年產犢牛150多頭左右,年出欄良種繁育母牛70多頭。目前正在擴建一棟1500平方米以上的高標準圈舍,升級和完善原有圈舍和設施,既能繁育又能育肥。
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流轉周邊村社閑置土地600余畝,對糞便進行發酵處理,集中連片種植燕麥、紫花苜蓿等飼草,既有效降低種植成本,更起到循環利用、帶頭示范作用。
聯農帶農、助農興農,馬街鎮將通過持續發展壯大優勢產業,拓寬產業路徑、帶動群眾增收、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吹響群眾增收致富“集結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