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9-26
- 點擊:0
- 來源:民族日報
高原夏菜種植基地
香菇喜獲豐收
民族日報記者 喬棟明
高原夏菜、中藥材、食用菌……行走在我州廣袤的田野間,一片片茂密的經濟林起伏延綿,一座座現代化、標準化蔬菜大棚錯落有致,到處是生機勃勃的現代農業發展景象。高效經濟作物已逐漸取代傳統農作物,成為群眾主選產業,以下這組數據,真實反映了我州農業發展全新的格局和態勢。
2020年,全州新增特色產業面積88.11萬畝;
2021年,全州特色種植業面積達到172.71萬畝;
2022年,全州特色種植業面積達到177.21萬畝;
2023年,全州特色種植業面積達175.96萬畝;
……
實現高質量發展,基礎在產業、潛力在產業、希望在產業。2019年,州委、州政府把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抓手,在牢牢守住“三個不減”紅線的前提下,以鐵的決心,打響了一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攻堅戰,對傳統種植結構、傳統生產方式、傳統經營模式及小農意識進行了一次系統的革命,讓農民群眾徹底改變了祖祖輩輩種“草包莊稼”的現狀,書寫了我州產業升級、鄉村美麗、農民富足的華麗篇章,一幅農業現代化的美好新圖景正展現在臨夏沃野之上!
調結構:鼓起農民錢袋子
臨夏縣安家坡鄉搶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機遇,積極引進企業發展高原有機蔬菜產業,種植娃娃菜、甘藍、菠菜等10多個品種1576畝。6月6日舉行的第二屆高原有機蔬菜采收儀式上,共采收18萬斤娃娃菜、2萬斤菠菜,經過分揀、打包,發往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
東鄉縣將金銀花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帶動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在沿洮河經濟帶建設東鄉金銀花健康產業園、上馬金銀花飲料和中藥飲片生產線,以“農戶+種植基地+公司”模式,將金銀花發展成為集種植、采摘、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支柱產業。
積石山縣持續發展林下經濟,累計栽植花椒樹30萬畝,年產花椒約450萬公斤,產值達2.7億元,戶均花椒收益5000多元,花椒已成為當地群眾的“金飯碗”。
臨夏縣、東鄉縣、積石山縣立足縣情實際,調結構、育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只是我州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攻堅戰的一個縮影。
農業是小康之基、發展之本、穩定之要。曾幾何時,我州種植業效益低下,靠天吃飯,群眾辛苦勞作一年,收獲本就不足,一旦遇到各種災害,所得無幾。
農業產業結構單一成為臨夏的“短腿”,制約著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短處在哪里,就要在哪里轉型。“我們要著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牢固樹立‘一年莊稼兩年務’的理念,主動作為、強力推進,以改造山河的精神打一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攻堅戰。”這是州委、州政府給出的答案,體現了務實態度、堅定決心,贏得了群眾支持、廣泛參與,在全州范圍內掀起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熱潮。
近年來,州委、州政府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在廣泛調研、深入論證、學習考察的基礎上,立足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在大夏河、洮河——廣通河流域,覆蓋臨夏縣北塬及南部灌溉區、臨夏市郊區、永靖縣川塬區、蘭郎公路沿線,重點發展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等規模化設施種植和高原夏菜生產;在包括東鄉、永靖、廣河、積石山、康樂、和政、臨夏縣等干旱半干旱山區,重點發展玉米、馬鈴薯旱作農業和小雜糧產業及耐旱的黃芪、金銀花等中藥材產業。
如今,高原夏菜、中藥材、食用菌等一批高效經濟作物已逐漸取代傳統農作物,成為群眾主選產業,農業綜合效益全面提升,廣大農民就近就地就業,收入大幅增長,幸福指數明顯提升。
育產業:扛起產業興旺大旗
怎樣將農業主導產業做得更大、更強,一直是全州上下持續追求的目標。
州上按照“一企業帶動一產業”的發展思路,先后引進夏潤高原農業有限公司、甘肅千楓祥菌業科技有限公司、伊淼食用菌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甘肅愛福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形成了專業生產化基地,打造特色種植業百億級產業,為鄉村振興鋪平了發展之路。
金秋九月,走進我州各縣市,只見食用菌大棚棚連棚、片連片,菌棒加工車間一個比一個有特色,一座座大棚種出了富民“軟黃金”。
記者在臨夏州夏潤高原農業有限公司看到,工人們正在對采摘好的赤松茸進行分揀、打包、切片等工作,忙得不亦樂乎。
赤松茸是比較珍稀的一種菌類,每公斤干菇售價400元到600元,鮮菇20元到40元左右。夏潤公司日產10萬袋菌棒,日烘制干菇可達1萬斤以上。“和政縣五到九月氣候適宜,菌棒出菇多。我們把南方的成功經驗復制過來,利用當地的原料加工生產菌棒,成功種出了赤松茸。既解決了南方城市夏季赤松茸市場緊缺難題,又為我州食用菌外銷開辟了市場。”夏潤公司董事長黃雄越說。
我州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基礎、優化升級農業產業結構為重點,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農業科技為支撐,用工業化的思維謀劃農業產業發展,按照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標準建設,不斷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食用菌、金銀花、藜麥、樹莓等一批新興產業迅速崛起:
——食用菌產業從2015年的不足500畝,發展到目前3萬畝的規模。
——金銀花產業從無到有,發展到目前近6萬畝的規模。
——蔬菜、中藥材產業規模分別達到28萬畝和25萬畝,逐步形成了規模擴大、品種多元、效益劇增的發展態勢。
東鄉縣入選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羊產業)創建名單,實現了我州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零的突破。目前完成了東鄉縣、廣河縣、康樂縣3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認定工作,每個產業園補助資金500萬元,創建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已認定州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08個,縣級159個……回顧過去,臨夏州產業結構調整成果顯著,現代特色農業提質增效,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興產業: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衡量一個地域農業的發展前景,吸引群眾參與、綜合效益最大化的經營模式、帶動模式最具穿透力和說服力。在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的過程中,我州農業現代科技示范園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初具雛形到形象內涵雙提升的精彩蝶變,跑出了“臨夏速度”,擦亮了“金字招牌”,逐步形成了扶持龍頭企業、推進基地建設為一體的“多元多層次”的要素布局,讓每一寸土地都有了定位和目標。
臨夏市折橋鎮大莊村采用“合作社+農戶+企業”的運營模式,大力發展樹莓產業,集體經濟每年增收15萬元,為300多名群眾解決就近就業問題,實現人均月收入3000余元,進一步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
永靖縣、東鄉縣鼓勵村集體、能人領辦和創辦農家樂、度假村、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將集體資源入股、發包、出租給經營實體,逐步形成了永靖縣“棗園”“草莓園”、東鄉縣“杏園”、魅力折橋灣等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也涌現出了云上河州、星語云端、牧云營地、唐蕃云舍、花兒民宿、漫路云舍等新興業態;
……
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是簡單的加減法,更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立足全省、面向全國,遵循農業發展規律、市場規律來推進、抓調整。
基于這一認識,我州按照《臨夏州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管理實施細則》和《臨夏州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管理實施細則》,不斷加大政策資金扶持,把有效銜接資金和涉農整合資金的50%以上用于支持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資金保障。同時,狠抓技術培訓,圍繞食用菌、高原夏菜、中藥材、設施農業生產以及草料加工、圈舍建設、疫病防治等重點,舉辦技術骨干培訓班,培訓了一批新型農民,打造培育了如永靖櫻桃西紅柿、關山百合、和政辣椒、和仙菇等在全省站得住、叫得響、賣得好的農產品品牌。和政啤特果、劉家峽草莓、臨夏市情定慧豐蔬菜、臨夏縣天池莓、葉青草莓入選“甘味”農產品目錄,有力提升了臨夏特色農產品品牌美譽度和市場影響力。
我州已構建起了“牛羊菜果薯藥菌花”八大特色產業、地方優勢產品和“五小”產業發展模式,徹底結束了群眾祖祖輩輩種“草包莊稼”的歷史,現代農業產業化、品牌化、特色化的魅力之“果”正散發出獨特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