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10-20
- 點擊:0
- 來源:隴南日報
隴南日報記者 肖 紅
深秋的禮縣肖良鄉,雖寒氣漸深,卻處處透著火熱。
眼下,正是“三蒜”栽種的最佳時節。在肖良鄉蔬菜種植基地,農民們搶抓秋種有利時機,有條不紊地點蒜、鋪膜、填埋,綠色的希望在這片土地播種、生長。
“我們在6月份栽種的苗子,現在長勢很好,后續做好管護工作,明年清明節前,蒜薹就能順利采收上市了。”憑著多年的蔬菜種植經驗,種植大戶張永生對“三蒜”的收成信心十足。“蒜苗生長周期短、見效快、產出高,每年蒜苗批發價格每公斤4元左右,一畝地能收幾千斤,市場價格比較穩定,效益非常可觀。”
“三蒜”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今年年初,張永生在蔬菜基地租賃了10座蔬菜大棚,開始擴大種植面積。“鄉上搭建的蔬菜大棚建設標準高,產量有保證,租金也低于市場價,大家種植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了。”張永生說。
肖良鄉“三蒜”種植歷史悠久,群眾經驗豐富,得益于適宜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所產“三蒜”具有質地好、耐儲藏、上市早等優點,特別是“明前蒜薹”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
然而,在多年前,這樣的優勢并未被發揮出來。“以前農戶種植蔬菜比較分散,像‘三蒜’這樣的當地的特色蔬菜既沒有形成規模,也不能保證品質,務農根本賺不到錢。”鄉黨委書記楊明亮告訴記者,蔬菜產業規模化發展迫在眉睫。
研究政策、爭取資金、調研選址、投入建設……在新一屆鄉黨委班子的大力推動下,依托當地良好的自然環境和水土條件,在桃林、安壩兩村的河谷地帶建成占地210畝的蔬菜種植基地,引導產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由零散種植向規模化種植轉變,走出一條產業強、群眾富的新路子。
“以前,我們的大蒜種植分散,產量并不穩定,現在基地種植更加科學高效,‘三蒜’采取農作物套種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產又增效。”桃林村蔬菜批發商張高才告訴記者,每畝蒜苗產量約6000斤,按照每斤2塊錢來算,一畝地蒜苗收入可達到12000元。
如今,通過高標準的蔬菜基地,肖良鄉不僅使得“三蒜”等當地傳統蔬菜提質增效,也不斷擴大蔬菜種植品種,同時借助當地氣候優勢,巧打蔬菜供應“季節差”,全力以赴做好蔬菜產業文章。
冬天的蒜苗,春天的蒜薹,夏天的蒜頭,一種三收讓“三蒜”產業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香餑餑”。據了解,大量外地客商都是提前訂購,所產蒜薹、蒜苗在滿足周邊鄉鎮、縣城需求的同時,更是遠銷天水、西和等地。
“很多農戶嘗到了產業發展的甜頭,開始不斷擴大種植面積,種植合作社和農戶也持續增加。”鄉黨委書記楊明亮說,目前,基地通過土地租賃、務工勞作、利益分紅等方式,不僅激活了村集體經濟,也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實現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
“三蒜”的火熱發展只是全鄉蔬菜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依托良好的自然資源優勢,肖良鄉堅持黨建引領助推鄉村振興,因地制宜,找準發展路子,積極探索“規模化大棚建設、標準化蔬菜生產、品牌化蔬菜銷售”的發展模式,推動形成“黨建+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全力“蔬”寫鄉村振興新畫卷。
據統計,全鄉現有蔬菜基地300余畝,蔬菜大棚480座,帶動當地180余戶農民增收,蔬菜基地年產值達到了600萬元,戶均增收7000元以上。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下一步,我們將緊盯特色產業種植,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在發展傳統優勢產業的基礎上,重點培育新興特色主導產業,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真正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楊明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