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12-20
- 點擊:0
- 來源:甘肅日報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安東
以工代賑是指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受賑濟者參加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賑濟的一項扶持政策。
自1984年啟動實施以來,以工代賑先后經歷了以實物形式支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以貨幣形式推進脫貧攻堅、以綜合幫扶促進鄉村振興和區域發展三個歷史階段,已經由一項專項扶貧政策轉變為針對欠發達地區和低收入人口,集就業促進、基礎建設、救災賑濟、收入分配、區域發展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幫扶政策。
40年來的政策實施,對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工代賑推出40年來,清水縣累計實施項目311個,完成投資2.28億元,發放勞務報酬3958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特別是“十四五”以來,清水縣將以工代賑同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結合起來,先后爭取國家專項資金4766萬元,實施以工代賑項目9個,有效改善了鄉村生產生活條件,有力促進了群眾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清水縣豐望鄉2023年中央財政以工代賑項目位于豐望鄉王楊村,總投資399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新建河堤1200米、護坡3248.75立方米、排洪渠190米。項目采用“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設置”的綜合賑濟模式,組織本地群眾務工75人,開展就業技能培訓235人次,設置公益性崗位3個,累計發放勞務報酬86萬元,人均勞務增收1.15萬元,勞務報酬發放比例為22%。
去年8月,項目建成投用,不僅有效治理了生態環境,保障當地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還進一步助推了本地發展空間拓展、強村富民增收和產業結構調整。
走進豐望鄉王楊村,干凈的硬化路面、穩固的河堤護坡以及便捷的生活設施映入眼簾。河堤兩岸,木耳繁育基地里務工群眾穿梭其中,正在進行大棚管護、菌棒運輸等工作。
“路面硬化后下雨天出門再也不怕泥濘了,現在新修了河堤護坡和污水管道,村子與過去比真是大變樣。”豐望鄉王楊村村民王軍對變化贊不絕口。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豐望鄉把河道治理和產業發展有機融合,通過河道治理、護坡治理、公共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整治,打造了和美鄉村新樣本。
按照“沿河筑堤、沿堤建棚、按棚種耳”的發展思路,整理出河堤兩岸土地100畝用于特色產業發展。新建木耳繁育種植基地1處,搭建木耳大棚58座,年種植菌棒14.5萬棒,產值61萬元,可帶動當地群眾200人實現就近就業,預計年增加務工收入16萬元,年增加村集體收入40萬元。
清水縣白沙鎮“湯浴溫泉”之畔,坐落著一座依山傍水、風景如畫的小村——溫泉村。步入其中,水榭庭院錯落有致,基礎設施配套齊全。
依托豐富的溫泉資源,近年來,清水縣在開發溫泉景區、發展鄉村旅游中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建設溫泉康養示范基地,打造生態旅游名縣,持續打響“軒轅故里·康養福地”品牌,以深度融合提升發展質效,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去年,清水縣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著眼文旅振興鄉村,投入資金314.5萬元,在白沙鎮溫泉村實施鄉村旅游示范村“農推”項目,通過“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設置”的賑濟模式,新改建農家樂5戶,修建停車場626平方米、民俗水景街2400平方米、觀光農業基地140畝。
自項目實施以來,組織本地群眾務工45人,開展就業技能培訓135人次,設置公益性崗位2個,發放勞務報酬46萬元,人均勞務增收1.05萬元。
村民王紅娟看到來村里旅游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農家樂的生意越來越好,她掏錢將自家院子也改造成了農家樂,當起了老板。舒適的環境和可口的農家飯,引得游客越來越多,收入也不錯。“現在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說起如今的生活,王紅娟笑得合不攏嘴。
依托項目,溫泉村實現了村莊面貌的美化升級、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和旅游產業的轉型發展,還促進了當地群眾的就業增收。
如今,白沙鎮溫泉村已成為游客向往的“詩和遠方”。田園變公園、村莊變景區,高標準打造的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鄉村旅游樣板村深受游客青睞。
今年以來,溫泉村共接待游客10萬多人次,旅游收入240多萬元,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13200元,同比增長9%,以工代賑綜合賑濟效應有力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