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7-17
- 點擊:0
- 來源:隴南日報
隴南日報記者?劉玉璽
種植花椒,增收致富“麻香濃”。近日,記者走進文縣橋頭鎮楊家山村青山灣社的花椒高標準示范基地,穿過“花椒長廊”,一座座山坡被花椒的綠色包裹著,瑪瑙似的花椒掛滿枝頭,“披紅”山里山外,迎來豐收。
近年來,文縣橋頭鎮以產業為依托,筑牢發展根基,特色產業成效明顯。特別是在國家惠農政策的扶持下,積極引進投資,流轉土地、整治撂荒地,興建產業路、蓄水池、灌溉渠等基礎設施,培養出了管護“明白人”,讓群眾走上了實現增收致富產業路子。
“小花椒”已是楊家山村村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更成了推動村子向好發展的“硬頭貨”。據橋頭鎮楊家山村黨支部書記楊雪峰介紹:“楊家山村有花椒1200多畝,全村350戶1111人,戶均3.4畝左右,按目前市場價算,大概人均增收在6000到8000元之間。”
隨著花椒在市場持續走俏,橋頭鎮對花椒種植管護越來越重視,通過培訓和實踐村民都成了土專家。村民為給樹木松土施肥、補充營養,都學會了微耕機使用、剪枝疏葉等科學管護技術,實現了花椒逐年豐產增收。
在花椒林里,到處都是摘椒人穿梭的身影。他們頭戴遮陽帽,地下鋪著盛花椒的墊子,樹上掛著竹籠,雙手在帶刺的枝條間翻飛,一朵朵飽滿的“紅瑪瑙”落入筐中。他們汗水浸濕衣衫,竹筐里迅速堆積起果實,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張紀融,是楊家山村青山灣社村民,也算是村里的種植大戶。他說:“我家種了15畝花椒,去年收入五六萬元。今年掛果好,價格也好,又是一個豐收年。”
火紅的花椒林間,采摘者穿梭忙碌的身影隨處可見。花椒采摘季需要大量勞動力,這為周邊鄉鎮的富余勞動力,特別是無法外出務工的中老年人和假期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季節性增收機會。不完全統計,橋頭鎮花椒產業每年可帶動臨時用工超5萬人次。
來自天池鎮的大學生衛江濤就是其中之一。“我利用暑假來摘花椒,既能為家里減輕點負擔,也能為自己賺點零花錢。”
在楊家山村青山灣社的花椒林里,67歲的天池鎮白馬村村民趙菊云正麻利地采摘著。她說:“我們家沒種花椒,就來這里摘。一天能摘30到40斤,每斤3塊5毛錢。我這年紀,一天能掙個百十塊錢,感覺非常好!”
目前,橋頭鎮23個村實現了花椒產業全覆蓋,全鎮花椒面積達4.6萬畝,戶均達6.5畝。花椒產業的發展,既讓椒農實現增收致富,更為橋頭鎮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賦能。
“下一步,我鎮將立足實際,依托花椒產業,不斷延鏈補鏈強鏈,線上線下拓寬銷售市場,創新推動花椒特色產業提檔升級,讓花椒成為帶動橋頭經濟發展、促農增收的‘大引擎’。”文縣橋頭鎮黨委書記張海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