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1-08-20
- 點擊:1447
- 來源:甘肅日報
陳潤羊
找準供給側改革的發力點,實現全省更高水平開放,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通過數字化轉型加速發展,在補鏈延鏈和強鏈上做足文章,打響綠色經濟、優質文化、樞紐節點等甘肅特色的區域品牌。
甘肅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機遇遠大于挑戰,要立足比較優勢,尋求我省的創新和實施路徑,乘勢而為、順勢而上,推動全省的高質量發展。
找準供給側改革的發力點,用好關鍵之招。加大供給側改革的力度,以農民工市民化為突破口,通過“人地錢”掛鉤推進城鎮化進程。逐步放開落戶限制,發展壯大蘭白都市圈、蘭西和關天城市群。在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上積極探索,并在農村“三權分置”和土地規模經營上著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引導農戶以經營權入股興辦、聯辦股份制農業企業,探索開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銀行等方式。積極推進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退出增加的土地指標與東部省份進行跨省交易,通過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實力。
通過“三重開放”發力,實現全省更高水平開放。在區域內市場主體相對不發達和市場體系相對不健全條件下,甘肅要在區域內開放、區際開放與國際開放的“三重開放”上同時發力。用更大的改革力度,通過加快國企混改、培育和壯大本省品牌化的企業、持續的營商環境優化、與發達地區合作共建園區、積極申報自貿試驗區并爭取在服務貿易等領域試驗試點等具體舉措,推進全面開放。
推進系統性創新,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通過技術與科研、產品、市場、模式、組織和制度以及要素組合等系統創新,努力形成全省的創新體系和創新網絡。通過整合省內各類創新資源、提高與省外科研機構的科技合作水平,搭建產、學、研一體,政府、高??蒲性核推髽I共同參與的研發和創新平臺,打通科技需求和供給信息不對稱的障礙,聯合進行事關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共性技術攻關,努力做好技術的轉化和消化工作。探索選取個別縣市或開發區、園區作為“制度飛地”,邀請發達地區的省市直接托管,全面復制其管理模式,使其形成全省制度創新的擴散地。
新老基建和微基建共同發力,通過數字化轉型加速發展。繼續加強交通、水利、電信等老基建,同時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和城市更新。以30分鐘生活圈為中心實施社區微基建更新,補齊社區基本建設短板。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有重點地著力布局一批新基建項目,在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上著眼,并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制藥、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聚焦,建設一批數字化轉型先導產業集群,搶占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制高點。整合各部門、各地區的數據資源到統一的全省智慧管理平臺上,提高治理能力。
新區、開發區主動承接東部過剩、我省有基礎但能力薄弱的產業,在補鏈延鏈和強鏈上做足文章。依托已有的產業優勢和基礎,與發達地區主動對接,提升蘭州新區等開發區的建設水平,做好基礎建設和管理服務,主動承接勞動密集型、精細化工、能源礦產開發與加工、農產品加工、現代服務、高新技術和加工貿易等產業,并借此著力在生物醫藥、新材料和裝備制造的產業鏈上做好補鏈、延鏈和強鏈的工作。共建“產業飛地”,全面引入新型的管理服務模式,共享稅收分成。
深挖我省在資源、文化、區位、農業、生態等方面的優勢,探索將這些潛在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的途徑,打響綠色經濟、優質文化、樞紐節點等甘肅特色的區域品牌。用三產融合的理念,推進生態農業、特色農牧業、特色中草藥業的發展,加強生態和文化資源的開發和營銷。利用多元媒體平臺,推進新型的甘肅區域品牌的塑造和營銷,營造優質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提升地方品質,塑造開放、多元和開拓的新形象,吸引和留住投資者、旅游者、居住者和學習者。利用區位優勢,把蘭州等城市建設成為“一帶一路”商貿流通、信息互通、科研交流、人員往來的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