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2-06-29
- 來源:平涼日報
夏至時節,一場透雨過后,平涼碧空如洗,分外清秀。
驅車半小時,來到崆峒區安國鎮東溝村,一條綿延上百米、規模達650畝的杏林,已是果滿枝頭、果香四溢、亟待采摘。此情此景,不禁讓人聯想到春日杏花盛開時的動人畫面。
“杏子已經熟了,這幾天鎮上正在準備舉辦采摘節,到時可就熱鬧了。”村支書劉拴拴笑著對記者說。
貴妃杏,是東溝村的特色優勢產業。過去,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貴妃杏,戶均一兩畝,走在村里,無論房前屋后,還是山崖溝邊,都能看見杏樹枝繁葉茂、果實盈枝的樣子。長期以來,在鎮黨委政府的扶持帶動下,貴妃杏成了東溝村群眾繼蔬菜產業之外,既能滿足日常食用,又能創收增收的又一富民產業,不少群眾因此過上了“杏”福生活。
村民王君保,種植杏樹已20多年了,是村里最早發展杏產業的“老把式”。他家有3畝老果園,4畝新杏林,20多年的種植銷售經驗,讓他摸索出了錯峰種植銷售的竅門:早熟品種+晚熟品種,根據市場喜好選擇品種。“涇源一帶群眾比較喜歡晚熟的紅梅杏,咱們平涼本地人喜歡早熟的貴妃杏,這兩個品種我都種。”他笑著說,每年貴妃杏一上市,他就拉到城里賣,市民一聽是安國的貴妃杏,半天功夫就搶光了,“每趟能掙二百多元”。
安國貴妃杏,何以如此受市場和消費者的青睞?
“我們具有種植貴妃杏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安國鎮副鎮長田繼海告訴記者,據西北師范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專家評價認定,安國鎮位于貴妃杏適生帶,氣候溫潤,空氣自然純凈,山塬溝壑地貌和極大的晝夜溫差十分利于杏樹生長,綜合作用之下,造就了其色美、甜糯、細韌、綿軟、醇香的品質特征。最為可貴的是,安國貴妃杏粗纖維含量在比對杏子中最低,類胡蘿卜素含量在比對杏子中最高,保健功能突出,這大大提振了鎮上發展貴妃杏產業的信心和決心。
品質決定著市場,也影響著收益。別看貴妃杏果子不大,經濟價值卻不容忽視。劉拴拴給記者算賬,到了盛果期,在沒有天災的情況下,1棵樹能結50斤果子,1斤果子最便宜按2塊錢算,1棵樹最少能賺100元,一般1畝地能種50棵樹,這就意味著畝均收入能達5000元,而行情好時1斤能賣到五六塊錢,收益十分可觀。
“過去群眾也種過其他品種,這些年大家看到貴妃杏行情好,在鎮上的推動下,大多改種成貴妃杏了,現在村里種植最多的一戶種了17畝呢。”劉拴拴說。?
產業準則發展順,產業興則百姓富。近年來,安國鎮依托現有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精心打造“一村一品”,不斷推動設施蔬菜、肉牛、蘑菇、貴妃杏、葡萄、花椒、大蒜等產業提質增效,加快市場營銷和品牌培育,貴妃杏、鮮切花等特色產業已在市區叫響了品牌。目前,全鎮共種植貴妃杏1500多畝,成立杏仁加工廠3家,貴妃杏產業發展基礎得到了不斷夯實。
今年,東溝村邀請6名農業種植專家,為村民進行了技術培訓,又新補栽450畝杏樹,嫁接2.5萬多株貴妃杏苗木,當前全村貴妃杏種植面積達到了1060畝,其中650畝已掛果,實現了貴妃杏產業的提質擴量。與此同時,通過聯系幫帶、雙向互培的方式,培育了20名“三個帶頭人”,輻射帶動周邊5個村的群眾共同發展貴妃杏產業,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明年打算在不占用耕地的情況下,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對于發展貴妃杏產業,劉拴拴充滿信心。
“小”產業,也有“大”作為、“大”發展。田繼海告訴記者,下一步,安國鎮將以新興產業為突破,充分凸顯資源優勢,利用東溝村特有的貴妃杏資源,加快貴妃杏產業開發推廣,在項目包裝和招商引資上下功夫,重點做好貴妃杏產業園建設,力爭把貴妃杏做成大產業,培育成新的農業經濟增長點。(平涼日報記者?李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