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3-05-25
- 點擊:308
- 來源:隴東報
上肖鎮西嶺村返鄉創業青年郭鵬創辦了鎮原縣名眾生態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現牛存欄187頭,流轉土地300多畝種植飼草。
甘肅新一代食品有限公司包裝女工劉霞在包裝產品。?慶陽融媒記者?張寧寧?攝
慶陽融媒記者?閆慧?張寧寧?劉陽
日前,華池縣和鎮原縣被省政府評定為“縣域經濟發展進步縣”,各獎勵資金5000萬元。市委、市政府在省上獎勵的基礎上,決定對華池縣、鎮原縣各獎勵1億元,重點支持產業園區建設和主導產業發展。
鎮原縣,這個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如今的經濟發展進步縣,在脫貧摘帽后的兩年時間里,凝心聚力謀新篇,精準發力開新局,交出了一張來之不易、令人鼓舞的“成績單”。
2022年,鎮原縣完成生產總值105.2億元,躋身百億級縣區行列。日前,記者走進鎮原縣,探尋這座隴上名縣煥發蓬勃生機背后的奮斗之路。
深挖潛力
產業優化“不掉鏈”
2020年11月21日,省政府批準鎮原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站在新的起點上,鎮原縣不僅沒有松口氣、歇歇腳,反而以趕超之志、務實之策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著眼“農業優先型、工業主導型”縣域經濟發展定位,堅持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一體推進,在發揮資源優勢、促進三產融合、全鏈布局聚集的思路下,全力提升縣域經濟發展質量。
作為傳統農業大縣,鎮原縣以深入實施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為引領,大力推廣“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推進肉雞、草畜、瓜菜、蘋果、中藥材五大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成鏈發展。
肉雞產業作為首位產業,承載著突出重點產業鏈建設,推進產業轉型、結構升級、要素聚集和鏈條鍛造的重任。
2018年,鎮原縣招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甘肅圣越農牧發展有限公司,分期實施從飼料加工到種雞養殖再到熟食加工的肉雞全產業鏈項目。
經過5年發展,全縣目前已建成養殖場和種雞場47個,孵化中心、屠宰廠和飼料廠各2個,肉雞產能達到1.2億羽,全年飼養量占全省一半以上,帶動完成一產增加值35.6億元,并成功創建省級肉雞現代農業產業園。
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能帶動當地經濟實現跨越發展,產出更大的經濟效益。
肉雞全產業鏈的布局,在全縣12個鄉鎮流轉土地近5000畝,戶均增收1500元左右;提供就業崗位1萬多個,每人每年可實現務工增收4萬元以上;帶動發展了一大批養雞專業戶,農戶養雞數量超過20萬羽;促進全縣種植養殖、冷鏈包裝、商貿物流、交通運輸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鎮原縣委書記陳磊表示,鎮原縣重點以“工業化思維”謀劃推動農業產業化,把建辦農畜產品精深加工企業作為主攻方向,做足“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文章,帶動肉雞、草畜、瓜菜、蘋果、中藥材五大產業延鏈補鏈強鏈。
以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成鏈發展,推動縣域經濟提質增效,鎮原縣走出了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并在全省創出成功經驗和發展樣板。
圍繞五大特色優勢產業,鎮原縣建成西北最大的白羽肉雞全產業鏈基地,“三河”“三帶三區五點”設施蔬菜和食用菌示范基地等優質高效產業示范基地、示范片帶30個。全縣肉牛、肉羊、生豬飼養量共達到107萬頭(只)。蘋果產業堅持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管理、鏈條化生產、品牌化營銷,年產量達到17萬噸。中藥材產業聚焦打造隴東道地中藥材生產基地,建成百畝以上中藥材示范點68處、13.5萬畝,入選全省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思變求新
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位于鎮原縣城東部的金龍工業集中區,是全省第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區、新型工業化示范產業基地,定位以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為主導產業,新興產業為重點,配套發展農畜產品鏈條相關聯服務業。集中區規劃總面積3.09平方千米,已建成1.51平方千米,目前入駐工業企業22家。
“至2022年底,集中區實現生產總值8.13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1.54億元,工業增加值1.35億元,占全縣地方工業增加值的68.5%,是鎮原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鎮原縣金龍工業集中區管委會副主任寇文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聚焦工業綠色化,鎮原縣加快金龍工業集中區提質擴容,啟動實施“四個一批”工程,即盤活重組一批老舊企業、轉型升級一批傳統企業、新上引進一批新型企業、培育創建一批名優品牌,重點布局農畜產品加工、綠色食品加工、生物醫藥、中藥材深加工等朝陽產業。
鎮原縣解語花山羊絨制品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集羊絨收購、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也是最早入駐金龍工業集中區的本土企業之一。公司目前主要生產加工羊絨紗線,年產紗線200多噸,年產值1億多元。
“作為一家本土企業,我們深耕羊絨紗線加工行業20多年,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彰顯了民企擔當。公司長期穩定安排就業崗位100多個,年支付職工工資400多萬元。從公司成立之初到現在,納稅2400多萬元。”鎮原縣解語花山羊絨制品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慕曉勇說。
近兩年,該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技改提升和品牌提升上。通過引進新設備和生產線改造,不斷提升產能效益,與國內最大的羊絨服飾加工企業開展深入合作,由代加工逐漸進軍羊絨成衣市場,提升品牌影響力,實現了傳統企業的轉型升級。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為解決資金周轉問題,由鎮原縣城投公司提供擔保,我們獲得融資貸款600萬元;在生產線改造上,我們享受到了技改項目資金貼息扶持的政策紅利。”慕曉勇說。
傳統產業促轉型升級,新興產業抓培育發展。今年內,鎮原縣將建成錦運泰聲學裝備制造項目,實現裝備制造業“零突破”;招商引資的福貝寵物食品加工、聚廣利萬噸蔬果加工項目,實現“農產品”到“農商品”的轉變,形成縣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在思變求新中破難題、尋突破,在招新培優中注活力、煥生機,鎮原縣在打造發展主引擎、培育經濟增長極的生動實踐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
以點帶面
鄉村振興產業旺
在屯字鎮白馬村,鎮原縣甘旭果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朱維華帶領周邊群眾發展蘋果產業已有15年時間,合作社現有社員1028人,帶貧113戶,年分紅6.78萬元。
合作社按照“規范化建園、標準化管理、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思路,采取流轉土地統一建園和果農入社共享營銷資源相結合的方式,建成矮化密植示范園1236畝,入社果園面積達4300畝。依托產業強鎮項目支持,建成蘋果保險及電子商務系統、蘋果保鮮庫,購置了壓縮機和冷藏車,用于鮮果貯藏和運輸。
“我們的蘋果品質好、口感佳,市場認可度高,銷售到了北京、上海、深圳、福州、武漢等地,去年的銷售收入達2000多萬元。今年,冷庫庫存蘋果還有60多萬斤,工人們正在加緊分揀、包裝,從5月份開始市場有漲價的趨勢,估計6月底就能把庫存蘋果銷售完。”朱維華說。
眼下,正是蘋果花期管理的關鍵時刻,合作社每天的用工量在百人左右,而在蘋果樹套袋、疏果以及蘋果的采摘、收購等環節,用工量基本上在三四百人,每年支付勞務工資370萬元。
朱維華曾在白馬村擔任了10多年的村黨支部書記,他既是蘋果產業發展的見證者,也是鄉村振興路上的致富帶頭人。
“那時候,村里沒啥產業,最初發展蘋果產業是一家一戶‘單打獨斗’,后來才慢慢把分散的小規模與高效的大產業聯系起來。現在看來,要發展必須走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營的路子,把資源和力量整合起來,產業才能向下扎根、向上生長,使得縣域經濟發展更有活力。”朱維華說。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產業旺鄉村興。
屯字鎮精心打造閆孟村“三元雙向”循環農業示范園,推動全鎮產業由“擴規模、重產量”向“優結構、提效益”轉變。新集鎮依托甘肅聚廣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千畝現代設施蔬菜種植基地為中心發展蔬菜產業,通過就業帶動、保底分紅、訂單種植等方式,提升全產業鏈增值收益。上肖鎮把發展勞務產業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主攻方向,年均輸轉勞動力1.4萬人,勞務創收4.5億元。
屯字鎮是鎮原縣人口第一大鎮,素有鎮原“東大門”之稱。“著眼實現‘六個屯字’的創建目標,堅持走紅色引擎、農業優先、文旅支撐、生態打底、城鄉融合、多元賦能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在抓促項目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拓寬增收渠道等方面持續用力,建設五美新屯字、三宜新鄉村。”屯字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鵬飛說。
鎮原縣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舉措,讓群眾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鄉村振興之路走出了扎實有力的步伐和產業強縣的自信。2022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966.7元,比上年增長6.8%。
蓄勢而發
做好“融合”大文章
今年一季度,鎮原縣經濟發展開局良好,地區生產總值、第一產業增加值總量排名靠前,農業產業化優勢明顯,項目建設接續有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步伐穩健。尤其是以優化營商環境為突破點,實施招商引資項目15個,完成省外到位資金5.22億元,同比增長59.63%,
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實施‘雙輪’驅動,堅持‘三化’并進,強化‘四建’支撐,走出一條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的總體思路,鎮原縣打出“融合發展”組合拳,探索三產融合、文旅融合、城鄉融合協同發展的新路徑。
三產融合提質量創增量。著力打造7條重點產業鏈,延長產業鏈、拓展價值鏈、補齊供應鏈,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金龍工業集中區作為工業經濟轉型升級賦能的重要平臺,按照‘引鳳必先筑巢’的思路,近年來,啟動實施了工業污水處理廠、基礎設施改造提升、中小微企業創業孵化基地等重大項目,提高企業入駐便利化條件。”寇文明說。
在金龍工業集中區,中小微企業創業孵化中心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項目總投資1.14億元,8棟孵化車間主體建設基本完成,配套建設1棟孵化中心和1棟高級人才公寓,已入駐企業2家。
甘肅聚廣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清告訴記者,聚廣利萬噸蔬果加工項目租用了4棟孵化車間,目前正在進行設備安裝和調試,包括凍干車間、烘干車間、打醬車間和冷庫,主要進行果蔬農產品深加工。其中,凍干車間生產的休閑食品將出口歐洲,創外匯增收入。
“今年,我們公司將在全縣18個鄉鎮推廣種植辣椒3萬畝,考慮到當地氣候條件適宜擴大規模,且政府支持力度大,我們最終決定落戶園區,把整個產業鏈建起來,提升產業附加值,將產業優勢轉化為就業優勢,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趙清說。
文旅融合挖潛量。鎮原縣歷史文化源長、底蘊深厚,文化旅游資源富集,優勢明顯,近年來,文化旅游業對全縣經濟的貢獻度明顯提升。2022年,全縣游客達90萬人次,旅游收入2.86億元。
“著眼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縣上全力打造潛夫山、閆溝等精品景區及茹河川區精品生態廊道,主動融入關東城市群和旅游黃金圈,推動鄉村旅游全面發展。注重旅游業的全面提質增效和要素配置,植入更多的旅游業態,吸引更多的游客來這片土地上了解文明背后的深度、文化背后的溫度和城市背后的熱度,力爭2023年全縣游客超過百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5億元,為縣域經濟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鎮原縣旅游辦主任李東東說。
城鄉融合提質擴容。鎮原縣以陜甘寧毗鄰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為切入點,推進全縣路網建設,提升城市生活品質,擴內需促銷費,積極融入半小時生活圈。按照“一心兩翼三支多點”思路,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建設特色小城鎮和美麗鄉村。
繪就美麗畫卷,譜寫美好未來。一個更加開放、文明、美麗、幸福的現代化新鎮原,在全面提升經濟整體競爭力,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繁榮興旺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中,唱響高質量發展的最強音,在華麗轉身后書寫隴上名縣新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