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09-27
- 來源:天水日報
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劉曉亞?金正祥
仲秋時節,正值馬鈴薯收獲季節。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劉堡鎮東梁萬畝馬鈴薯示范基地,多臺土豆收獲機在田壟上來回穿梭,一顆顆圓滾滾的馬鈴薯破土而出,工人們麻利地將這些“金蛋蛋”分揀、裝袋、裝車,田間地頭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劉堡鎮萬畝馬鈴薯示范基地采用“公司+基地+村集體+農戶”的模式,集中連片發展規模種植,產業整體布局在劉堡鎮東梁片區,面積涉及9村1.02萬畝,其中優質馬鈴薯繁育示范8670畝,原種繁育1500畝。基地帶動農戶1149戶,帶動當地務工361人,帶動當地機械70臺套。“按每畝預產2.5噸左右計算,產值4335萬元,原種按畝產2噸計算,產值750萬元,基地總產值預計達5035萬元。減去種植成本2100萬元,收獲運輸成本1100萬元,實現收益在1735萬元。企業經營成本中支付當地土地流轉、務工費用、機械租賃費用850萬元。”劉堡鎮副鎮長黨兵兵說。
同樣,在張家川鎮劉家村脫毒馬鈴薯種子擴繁基地,栽培在基地里的近600萬粒馬鈴薯原原種迎來豐收。據公司總經理張小平介紹,今年公司共種植脫毒馬鈴薯原原種300畝,原種400畝,每畝產量約7000斤。公司的50座馬鈴薯脫毒苗網室,每座產量約10萬粒。
2023年以來,張家川縣將馬鈴薯產業發展目標確定為甘肅省隴東南馬鈴薯種子生產基地,在張家川鎮劉家村建設50座網棚栽培馬鈴薯脫毒苗,生產馬鈴薯原原種300多萬粒,建成一座3000平方米的種薯貯藏庫,面積1000平方米并配套儀器設備的種苗生產組培樓預計今年年底可以投入使用。
“今年,全縣種子擴繁基地種植馬鈴薯原原種3800畝,原種40610畝,全縣有7個鄉鎮、11個村種植原原種1710萬粒,在滿足全市需求的前提下還銷往周邊省市。”張家川縣種子管理站站長馬青杰說。
張家川縣按照“科學規劃布局、穩定種植面積、擴大種薯繁育、落實訂單收購、促進提質增效”的思路,在恭門鎮種植馬鈴薯1萬余畝,在恭門村、河北村、馬鹿鎮龍口村建立原種生產基地3800多畝,生產原種7000多噸,主要銷往甘肅省及周邊省份等馬鈴薯主產區。今年,張家川縣馬鈴薯種植面積13.5萬畝,預計產量達26萬噸,占糧食播種面積的25.8%,計劃到2025年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17.1萬畝。
在抓馬鈴薯種植的同時,張家川縣搶抓國家實施馬鈴薯主食化發展戰略機遇,延伸拉長產業鏈條,積極布局農產品加工業,進一步延伸種植、加工、銷售等增收鏈條促進群眾增收。
2023年,張家川縣本土方便粉絲系列速食食品生產企業“羊阿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投產。目前公司速食方便粉絲每天生產量在1.2萬盒左右,生產線每天可消化至少11噸土豆、2噸淀粉,進一步延長了馬鈴薯的產業鏈,增加了馬鈴薯的產值,又解決了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在位于龍山鎮西溝村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園內,農源東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馬鈴薯淀粉加工廠投產運營后年產值將到達1.5億元左右,利潤達3000萬元左右,直接帶動160名勞動力就業,間接帶動7000戶農戶從事馬鈴薯的種植、收購、倉儲、販運、銷售及粉條加工等上下游產業。
目前,張家川縣已初步構建起育、繁、種、加、銷一體化的馬鈴薯全產業鏈,預計到2025年馬鈴薯淀粉加工能達到5萬噸,全產業鏈的產值達17億元以上,讓土豆豆變成鄉村振興路上的“金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