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4-11-05
- 來源:甘肅日報
萬里公司精密制造廠
萬里公司著力打造良好廠區環境,“工樂園”成為公司一景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國民經濟的壓艙石。
蘭州萬里航空機電有限責任公司(代號一三五廠)作為與共和國同步成長的國有企業,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砥礪奮進,在60余年發展歷程中始終順應國防建設戰略,抓住改革開放和航空機載行業的飛速發展機遇,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涉及航空電機、電作動器、航空照明、航空電子與控制、發電機、空降空投系統六大專業領域,累計研制生產30余萬套產品,為國防武器裝備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賡續紅色血脈
蘭州萬里航空機電有限責任公司始建于1956年,1958年9月正式投產,是國家“一五”期間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之一,是集科研、生產、試驗于一體的航空機載設備專業研發制造的大型國有央企,是我國在航空電動和驅動裝置、航空電機、機外照明、航空電子與控制、空降空投系統和發電機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其研制的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艦船等領域……
“萬里從這里出發”,走進“5658”展廳,這里記錄著航空工業萬里各發展階段的重大事件,展示著為企業做出貢獻的勞動模范、技術專家及技術工人的模范事跡,陳列著2000年之前生產的電機、航空照明、機載計算機……
這些都是萬里人承擔國家使命的智慧結晶,也體現了企業的技術進步,產品的更新換代。
在不同時期,該企業克服了資金、技術、市場等系列復雜問題,攻堅克難不負使命,啃下了“硬骨頭”,創造了一個接一個的奇跡,為國家航空事業貢獻了萬里力量。
一個小貨車模型,為大家揭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該企業曾經是中國輕型汽車的開拓者,這是在1975年生產出的一臺荷載1.5噸的小貨車,在汽車工業科技領域留下了歷史性的一筆。
一代代航空工業萬里人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為共和國的航空事業櫛風沐雨,披荊斬棘,貢獻智慧、青春和心血。
在該公司“根·魂”展廳里,保存完好的書籍、圖冊、票證、手跡,無不訴說著一代代萬里人扎根隴原、堅守初心、矢志不渝發展工業的使命擔當。
展廳復原了首任黨委書記楊愛華的辦公室,寫字臺上擺放著一本楊愛華曾用過的工作手冊。
翻開冊子,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各種設計、演算內容,字跡工整清晰,演算過程一絲不茍……這是一代代萬里人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自強不息的精神縮影。
展廳里,“小板凳課堂”發揮著黨建品牌助推黨建質量提升的作用,黨員干部參觀展廳、專題學習……通過鮮活的方式讓宣講既聚了人氣,更冒著“熱氣”,形成了業務工作和黨建工作相融互促的生動局面。
在廠區主干道兩側文化景觀區,玻璃保護罩內陳列著一臺臺曾經使用過的老舊機床,它們見證了那個時代的輝煌。
莫杜爾傘齒刨床,是萬里的功勛機床。櫥窗簡介上,這臺設備的轉場時間為1945年4月至5月,但沒有標明出廠時間,制造廠家為德國莫杜爾公司。據了解,建廠初期,國家為提高工廠齒輪加工能力,通過前蘇聯從德國輾轉來到萬里廠,為齒輪加工能力奠定了基礎。
萬能工具銑床,設備出廠時間為1958年7月,制造廠家為國營昆明機床廠。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個型號的萬能工具銑床可搭載多種加工附件,用途廣泛。由于工廠早期珩齒機缺乏,通過銑工的聰明才智將該機床改造為珩齒機。這臺設備記錄了萬里人用自力更生、迎難而上、艱苦創業的不屈精神,踐行航空報國誓言的壯闊畫面。
一臺臺設備不僅見證了萬里的崢嶸歲月,也體現了萬里人對科學精神、工匠精神的敬畏和追求。新中國從一窮二白的工業基礎起步到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再到向現代化工業強國邁進的巨大變遷。
1956年建廠以來,航空工業萬里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生動體現了高質量黨建引領、創新驅動、人才戰略實施、企業文化推動和配套體系保障。
推動新質生產力落地生根
走進精密制造中心,往來穿梭的智能運輸設備、無人照看車間、可視化生產管理系統、全球一流的實驗室……一個個創新設計在這里誕生,一件件高質量的產品在這里下線。
廠房里光線明亮、干凈整潔,工人熟練地操作數控顯示屏。
無人值守車間,一臺臺智能機器人在加工精密零件,一個機械臂操作兩臺或者三臺機器。只見機械臂裝上物料,機器自動工作,24小時不停產……
“這些智能機器人,都是我們企業自己研發的工藝。”中心負責人說。
企業自主研究、設計、制造的機器,既拓展了原設備的潛能,又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工作效率,不僅更加符合公司的實際情況,而且還為公司節約了成本。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本動力。
在物流智能保障中心,貨物分揀“能手”——穿梭車一刻不停地忙碌著,分揀貨物、搬運及存取,忙而不亂,全部輕松搞定。
今年6月11日,物流智能保障中心啟用,解決了物流管理和存儲區域散亂的局面,減少了工作人員工作強度、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車間自動化程度,讓加工件運送存儲實現了無縫銜接,使車間生產和倉庫供料更加高效、協調、流暢。
在廠區里,不時可以看到萬里無人智能配送車行駛在道路上。
工人將零件裝上“天馬一號”“天馬二號”智能配送車,車輛按照系統預設線路自動上路行駛,將零件投送到指定地點,工作負責人根據提示信息順利從車上拿到零件并直接進入裝配現場使用,節省了領料的往返時間。
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在于“新”,這就要求國有企業主動探索新領域、新技術、新市場,探索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公司深入貫徹落實“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要求,不斷推進航空工業萬里“智造高地”和“技術高地”建設走深走實。
作為甘肅制造業的排頭兵,蘭州萬里航空機電有限責任公司的研發投入持續加大,近3年投入研發資金3億多元。建成航空電機等5個專業實驗室,獲批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甘肅省航空電作動重點實驗室和全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創新平臺,并與西北工業大學聯合成立機電研發中心,通過創新平臺建設,持續完善了企業科技創新體系,增強了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萬里產品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
2023年初,萬里公司聚焦“增收、增產、增效”召開干部大會,確定了“三增”目標,把實現經濟增長作為主要工作目標。一年多來,他們緊盯市場,搶訂單、抓項目,讓生產、科研和市場擰成一股繩,打出了高標準、高質量的“組合拳”:
——緊盯“智能制造高地”建設目標,全年工業總產值跨越13億元大關,營業收入跨越10億元大關,利潤總額跨越1億元大關,企業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加快“機器換人、數字換腦”工作,精心打造萬里智能制造高地,以高精尖設備的“動能”撬動萬里持續高質量發展,把數字技術作為驅動生產力變革的關鍵力量,推動萬里制造轉型升級。
——緊盯“人才高地”建設目標,博士、碩士等高層次人才質量和數量實現跨越式增長,新增集團級特級技能專家1人,榮獲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1人,獲批甘肅省隴原青年英才4人、甘肅省最美科技工作者1人,實現了人才“鋪天蓋地”“頂天立地”的良好態勢。近年來,公司從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重點高校引進高端人才100余名。同時,與西北工業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等高校開辦工程博士、碩士等7個班,不斷推進各類在職員工能力和學歷提升。在知名高校設立“志在萬里”獎學金,建立全日制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等,持續推動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進一步提升了公司科技創新的核心競爭力。
——緊盯“技術創新高地”建設目標,甘肅省航空電作動重點實驗室順利在萬里揭牌,研發體系持續完善,新研產品實現跨越式發展,全年在研新品230余項、新品轉批800余臺,實現收入近億元,成為萬里新品開發數量和科研轉批歷史的最好成績。航空機電機械加工自動化生產線獲得“數字車間”稱號,質量與基礎能力提升項目等獲批立項,引進投資超2億元。
除此之外,航空工業萬里還發揮創新主體作用,發揮自身產業理解力與市場敏銳度,圍繞產業鏈發展目標主動布局創新鏈,統籌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創新主體融合發展模式,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強化提升產業原始創新能力,加速驅動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近年來,蘭州萬里航空機電有限責任公司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先后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及省屬高校簽訂橫向研發課題4000余萬元,共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持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能力,多項科技成果成功應用于新裝備。
萬里公司榮獲多項國家和省部級榮譽,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企業先后落戶萬里,公司也獲批建設“甘肅省航空電作動重點實驗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正在積極推進公司首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
人文關懷 憑“新”而變
置身蘭州萬里航空機電有限責任公司,繁花似錦、綠草如茵,廠區文化氣息濃厚,隨處可見蘊含著企業文化內涵的雕塑、景觀、標語。
其中,一組奔跑的雕塑格外醒目:“含淚奔跑、咬牙奔跑、拼命奔跑”,這是萬里的“三跑精神”。
含淚奔跑是落后時期的辛酸和堅韌,咬牙奔跑是競爭狀態下的頑強和拼搏,拼命奔跑是領先位置的不懈和開拓……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看得出萬里“比硬賽、出硬拳、打硬仗”的堅強意志與決心。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變革中,“三跑精神”體現了國企改革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萬里人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從來沒有停下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的奔跑步伐。正是這種精神,激勵著無數萬里人咬著牙,繼續奔跑在改革、開放、創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道上。
“三跑精神”是萬里廠凝聚人心的“魂”,不管有多么艱難險阻,萬里人不敢、不能,也不會停下腳步,始終盡最大努力堅持奔跑,不達目標絕不罷休。
“三跑精神”,永遠銘刻于萬里人的骨子里、血脈中,成為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車間里,劉勇勞模創新工作室、數字工匠學堂、精雕細刻手創空間,創新、學習、傳承……萬里人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歇。
“甘肅省勞模劉勇創新工作室”,現有人員10人,其中35歲以下青年8人,碩士研究生4人、高級工程師1人、工程師4人、高級技師2人、技師3人。
工作室主要承擔零部件的加工、開展新工藝、新工裝和新生產組織方式的研究、智能制造研究及應用和數字化車間建設等任務,被譽為“一線創新的試驗田,技術引領的推廣站”。工作室創新團隊在這里進行可行性研究、方案溝通、技術碰頭、教學、試驗驗證等工作。
近年來團隊已取得十多項創新成果:先進加工方法研究,形成了多種加工方法,應用在零件加工中效率提高3至5倍;“精益生產單元建設”項目,建立了精益生產單元5個,實現了“一人多機”操作模式、“三班制生產”、精益化管理等,零件加工質量和加工效率大幅提升;“自動夾緊夾具在殼體類零件加工中的探索及應用”研究,根據零件特點設計專用夾具,大幅減少零件裝夾用時,降低對操作人員的技能要求和勞動強度,同時也是實現自動化生產的基礎;“數控螺紋磨床的升級改造”項目,開展了閑置多年的百萬級數控螺紋磨床的升級改造工作,在不破壞機床原有機構的基礎上使其具備了磨削內螺紋的功能,摸索出了加工圓弧內螺紋的切削參數,實現了圓弧內螺紋磨削技術的自主可控。
萬里要向一流企業邁進,就必須打造人才高地,堅持萬里“英雄不問出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企業文化,以“產學結合、產教融合、邊學邊干”的方式,建設人才高地。
為不斷提升職工踐行萬里新文化的能力,形成“比學趕幫超”的濃厚學習氛圍,促使職工基礎更加扎實、實踐更加深入、成效更加明顯,數字工匠學堂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
數字工匠學堂分為“讀萬卷書”學習角和“行萬里路”培訓室。學習角提供職工自主學習需要的知識,可容納10人,培訓室用于組織實施相關的培訓,可容納40至50名學員。主要開展公司文化及相關制度培訓,質量意識、程序文件及警示案例培訓以及機床操作技能培訓、初級編程和高級編程培訓、先進加工方法培訓和自動化培訓等,練就員工扎實的基本功、增強戰斗力。
精雕細刻手創空間,工人正在使用不同型號的砂紙手工打磨零件,如此精細化作業體現萬里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加工中留下的一些微小毛刺等,就需要人工進行打磨,讓每個地方都變得很光滑。”
“質量是咱萬里人的生命”,車間里的標語上書寫的是萬里人不斷自我精進、永不停歇的做事態度。
在這里,老中青三代技術工人結合,一項看似簡單的工作,實則是航天精神的傳承。
走在廠區,綠樹成蔭,草坪、果樹、葡萄架,四處盛開著鮮艷的花朵……
近年來,蘭州萬里航空機電有限責任公司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環境也是生產力”的方針,持續在優化企業自然生態上發力,不斷推進廠區環境改造工程,通過綠化工程、重建或修繕老舊廠房等一系列方法措施,將企業打造成花園式的工廠,為廣大干部職工創造了舒適、衛生、健康的生產工作環境。提升企業形象的同時,還增強了公司對人才的吸引力。
萬里人始終秉持“航空報國、航空強國”初心使命,積極落實“滿足并超越客戶需求是萬里生存與發展的唯一理由”價值觀,在技術研發、智能制造、管理創新、人才引進、產學研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
站在新時代的起點,萬里人信心滿滿,表示要奮力將公司建成“受人尊重、令人向往”的企業,以優異的成績向一代代致力于萬里事業發展的改革者、奉獻者致敬,向繼往開來、把航空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的新時代航空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