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3-06
- 來源:平涼日報
□記者 胥富春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根基,其發展水平直接關乎國家的穩定與繁榮。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三農”工作注入了強勁動能,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
當前,傳統農業發展模式正面臨資源約束、環境壓力等諸多嚴峻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掌握現代技能的“新農人”成為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活力源泉。他們借助智能化裝備,推動農業逐步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與此同時,無人機及各種先進農業機械、智能農業設施等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生物化肥農藥、可降解農膜等綠色農資也逐漸普及。這些變化不僅提升了農業生產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還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我市在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實踐中,緊扣“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的思路,成功構建起牛、果、菜、薯、藥五大特色產業集群。平涼紅牛不僅在養殖上不斷提高科技水平,屠宰分割、肉制品加工等產業鏈條也不斷延伸,已研發生產出牛肉制品、骨制品、皮制品和生物制品等6大系列112種產品。靜寧蘋果產業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大幅提高商品率、優果率,還研發生產出蘋果脆片、蘋果干、蘋果果脯、蘋果汁、蘋果醋等深加工產品,暢銷市場。涇汭河川區設施蔬菜產業園運用無土栽培、水肥一體化、智能溫室、棚內多層覆蓋等先進技術,顯著提升了蔬菜生產的效率和質量。馬鈴薯和中醫中藥產業也有許多科技創新和實踐運用。
然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部分地方,特別是一些偏遠鄉村,農業生產方式依舊比較粗放,先進技術的推廣也面臨重重困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多管齊下,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科技創新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一方面,要整合各方資源,集中力量在農業關鍵核心技術上攻關,力求取得更多突破;另一方面,要創新農技推廣模式,降低技術應用成本,讓更多農戶能夠享受到科技帶來的紅利。
推動生產經營的模式創新,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至關重要。我市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通過“三產融合”激活農村發展潛力,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等形式,幫助小農戶對接新技術和大市場,讓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體系,實現共同發展。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只要我們持續發力,不斷創新,就一定能激活這一新型生產力,構建與其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新畫卷,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