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3-17
- 來源:甘肅日報
陳潤羊
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發展空間格局。”我們要加快建立健全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強統籌,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
推動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以構建“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為引領,以蘭州新區等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為創新動力源,積極推動蘭西城市群建設,加強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溝通合作,加快天水、酒泉等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以融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牽引,推進向西開放,通過高水平開放助力高質量發展。積極對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深入推進甘川陜、陜甘寧等省際交界地帶的區域合作,進一步深化東西部協作發展,積極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
加快構建“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深入實施強省會行動,積極學習借鑒發達地區經驗,著力優化蘭州新區管理體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河西走廊經濟帶以河西地區的五個地級市為引領,發展壯大清潔能源、新材料和特色高效農業,優化生產力布局,各個縣區按照主體功能進行錯位發展。隴東南經濟帶借助國家“東數西算”樞紐和節點建設,打造綜合能源和先進裝備制造基地,以數字技術賦能高質量發展,縮小時空距離,擴大優勢特色產業和服務的輸出。黃河上游生態功能帶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突出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定位,推進省內外的流域生態補償,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積極探索,筑牢生態安全的根基。
積極發展“飛地經濟”。引入職業經理人、市場化運作等新型模式,深化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省內各市縣之間協作共建產業園區等“產業飛地”,達成稅收分成、經濟核算歸屬等協議,建設各有特色并功能互補的產業體系,共同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依托東西部協作發展機制,借助天津、山東等東部沿海地區的技術、人才、資金等優勢要素以及國際貿易渠道,根據需要,在本地共建開發區基礎上,積極探索在沿海地區設立研發、孵化、人才等“反向飛地”,多方合作打造科研創新、人才引育、干部晉升、產業合作、模式創新等“制度飛地”,以充分發揮各自所長,推動實現共同發展。
促進都市圈同城化和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以蘭州為核心的都市圈,重在推進蘭州白銀的同城化發展,完善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統一銜接的制度體系,進行產業的錯位競爭,協力提高作為全省創新制度策源地、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的作用。深化蘭西城市群建設,重在構建融區內開放、區際開放和國際開放為一體的體制機制,深化區域的分工合作。創建蘭州與西寧之間、臨夏與海東之間等地級市以及紅古與民和、積石山與循化等縣域合作示范區,聯手推動跨境貿易、保稅物流、特色產品、文化旅游等領域的合作,構建優勢互補的格局。天水、平涼、慶陽的相關區縣,積極對接關中平原城市群,深化在產業轉移與承接、干部掛職與互派、科技研發、人文歷史挖掘、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
加強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在都市圈和城市群之外,要加強以酒泉等為代表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以地級市為單元,縣域可開展次區域合作。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吸引要素進入,提高城區的產業和人口集聚度。打造開發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等高質量產業發展平臺,不斷補齊公共服務短板,提高人口和產業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充分發揮區域性中心城市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創造就業崗位、提供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作用。
推進省際交界區域合作。以甘川陜、陜甘寧等省際交界區域合作為先導,帶動建立跨省經濟區,深化西部陸海新通道省際協商合作,打破行政邊界限制,暢通要素流動通道,增強經濟文化和社會聯系。以隴南、天水與巴中、廣元、綿陽、達州,漢中、寶雞等作為甘川陜省際交界區域合作的空間范圍,以慶陽、平涼與延安、榆林,吳忠、固原作為陜甘寧省際交界區區域合作的地域單元,探索建立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機制。建立跨省城市政府間常態化的聯席會議制度,完善省際會商制度,明確合作的機構、職能、議事規則等。根據省際交界區域與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疊加重合的特點,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紅色旅游、產業協作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作者為蘭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