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4-24
- 來源:甘肅日報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謝曉玲
春日的河西走廊腹地,鎳都金昌褪去了傳統工業城市的厚重外衣。這個曾以“一鎳獨大”聞名的城市,如今正以科技創新為筆,在高質量發展的畫卷上書寫著“老樹發新枝”的故事。
在金川集團鎳合金有限公司車間,0.05毫米厚的鎳帶如蟬翼般輕盈,工人們正將成卷的“金屬絲綢”打包發往海外。
在公司板帶材車間,董事長苗承鵬手持的“手撕鎳”顛覆了人們對鎳材料的傳統認知。當厚度僅為A4紙厚度三分之一的鎳箔材在真空熔煉爐中誕生,人們看到的不僅是材料的突破,更是一個老牌國企的大步躍進。這種年產能60噸的“手撕鎳”搶占全球高端市場,恰是金川集團年研發投入增速保持5%的結果。從航空航天鎳材到核電合金,76%的科技成果轉化率讓實驗室的“金種子”長成產業森林,新產品收入占比達43%的背后,是金川集團對創新規律的深刻認知:唯有將研發投入轉化為市場價值,才能讓“鎳業航母”在新時代破浪前行。
轉型浪潮席卷全產業鏈。在金川集團鎳鹽公司智能化車間,萃取生產線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實現全流程無人化,其硫酸鎳年產能4年間從4.5萬噸躍升至20萬噸,占據國內高端電鍍市場六成份額。
“每噸產品能耗降低15%,良品率提升到99.7%,這項革新使企業躋身國務院國資委專精特新示范名單。”公司負責人龔繼寶在中央控制屏前的講解,恰似在解讀新型工業化的密碼:數字化轉型不是簡單的設備更替,而是生產流程的重構。
走進金昌經開區,鋰離子動力儲能電池生產線正展示著另一番景象。
合漿、涂布、制片、卷繞……在甘肅金拓鋰電新能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隨著一條條自動化生產線的有序運轉,一節節鋰離子動力儲能電池源源不斷地生產下線。
“我們公司擁有全智能自動化儲能電池及動力電池生產線,制片、卷繞等關鍵工序打破傳統‘手工’生產模式,實現自動化生產,制造工藝國際領先,產品填補了甘肅省新能源動力電池的空白。”公司總經理哈國斌自豪地說。
在金昌,伴隨著一大批像金拓鋰電這樣的行業龍頭企業的相繼涌現,全市新能源和新能源電池行業快馬加鞭,連片的光伏板熠熠生輝,大型風機漫卷長風……
聚焦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今年,金昌市深入實施強科技、強工業行動,持續開展“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著力培育“2+4”現代化產業集群,加快實施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以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加快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培育競爭新優勢,讓鎳都煥發新活力。一季度,全市“2+4”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產值485億元,增長21%。
“目前,金昌已引進鋰電池電芯生產企業7家、新能源電池材料生產企業29家,構建了從原材料生產到電池制造、應用的完整產業鏈,新能源電池材料本地化率已達到77%。”金昌市工信局局長王恩富說。
從“一鎳獨大”到“多元共生”,是資源型城市對發展規律的重新詮釋,更是一個城市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探索。
在強科技行動推動下,金昌正將“鎳”優勢轉化為“新”動能,書寫資源型城市創新突圍的生動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