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5-06-13
- 來源:隴南日報
據隴南日報徽縣報道(通訊員呂智強?肖文)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強調“穩生豬產能”,將其作為保障糧食安全與農產品供給的核心任務。生豬產業既涵蓋農業種養,又延伸至加工流通,其全鏈條發展正是實現“三產融合”、響應國家戰略的生動實踐。錨定這一方向,徽縣以“打造百萬頭生豬產業強縣、構建10億元產業集群”為目標,立足資源稟賦,以工業化思維推動全鏈升級,逐步形成集育種場、飼料廠、養殖場、屠宰場、交易市場、肥料廠于一體的“六場聯動”現代化產業格局。
徽縣地處西秦嶺南麓、嘉陵江上游,林草覆蓋率達82.4%,“天然氧吧”“生態糧倉”的生態優勢與生豬健康養殖高度契合,徽縣的生豬養殖已結出碩果:截至去年年底,全縣生豬年出欄量近50萬頭,規模化養殖占比39.7%,建成4家省部級產能調控基地和5家萬頭龍頭養殖企業;當前11個萬頭標準化豬場、50萬頭屠宰加工等強鏈項目加速落地,預計存出欄量將突破70萬頭,向“百萬頭十億級”目標全速挺進。
日前,徽縣召開生豬全產業鏈投資洽談會,吸引多家省內外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及科研院所簽訂了多項協議。這一舉措不僅是對中央“穩產能、強鏈條”的具體落實,更通過資源整合與技術賦能,推動生豬產業全鏈條協同發展,激活了生豬產業升級的系統工程。
強科技,提振產業發展。徽縣生豬產業深入實施強科技行動,加強與科研院所對接合作,積極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科技、新設備。金牧牧業等龍頭企業生產全過程全部實現智能化、自動化。中康利動保服務中心等有效提高產仔率,降低生產成本。建立人才引育機制,組建鄉土人才庫,建成國家級產業顧問工作室1個、產學研基地10個。依托徽縣14.5萬畝小麥、19.7萬畝玉米和9.4萬畝大豆種植資源優勢,建成中康利年產30萬噸畜禽配合飼料生產基地等,健全畜牧養殖飼料生產建設體系。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堅持“保護為主,短引長育”原則,加強八眉豬、青泥黑豬等地方豬種資源保護,建成恒宇畜牧良種繁育場,形成培育、采精、配送、授配、技術培訓一體的良種生豬繁育體系。人工授精母豬受胎率達98%,年供優質豬精液12萬余份。引進法國曾祖代法系種豬,持續夯實生豬繁育基礎。
定目標,打造產業集群。走進中康利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飼料廠,一排排高大的筒倉映入眼簾,現代化的生產車間內機器轟鳴,機器人手臂正高效地進行飼料碼垛作業,中控室的操作員則精準操控著投料、粉碎、混合、制粒、打包等全流程生產環節。徽縣錨定“打造百萬頭生豬產業強縣,構建10億元生豬產業集群”目標,注重龍頭培育,堅持“外引內培”并重。制定《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獎補辦法》,撬動民間資本5億多元,培育龍頭企業“雁陣效應”。建成甘肅千家農牧有限責任公司生豬交易市場,開工建設甘肅中康利50萬頭生豬屠宰場,配套低溫分割加工車間等設施,不斷提高生豬產品加工儲藏能力,推動生豬屠宰、精深加工、冷鏈物流協調發展。同時,積極探索生豬生產新途徑,通過政策與科技,全鏈驅動模式推動生豬產業規模化發展,奏響了一曲“三農”田園牧歌。
強品牌,發展綠色農業。實施品牌強牧戰略,打造“徽縣生豬”等產業品牌,全縣獲得“三品一標”畜產品認證7家,“甘味”品牌2個,全面提升徽縣生豬優勢特色產業市場競爭力。金牛公司20萬噸有機肥廠即將建成投產,有效促進了糞污資源合理利用和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了綠色循環農業,使徽縣從“畜牧大縣”向“全鏈強縣”轉型。
如今,徽縣生豬產業的蓬勃興起,不僅為當地縣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也為農民增收開辟了嶄新途徑。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合作模式,帶動了眾多農戶參與到生豬養殖產業中來,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增收。同時,生豬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上下游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如飼料加工、市場交易、運輸物流等,進一步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發展。通過全鏈驅動的模式,徽縣生豬產業正朝著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的方向穩步邁進,為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徽縣將按照深化縣鄉政府推動、產業協會帶動、農業園區催動、經營主體牽動、科技創新驅動、品牌形象拉動“六動”發展路徑,全力以赴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力爭2025年建成全國生豬全產業鏈示范縣,為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的產業升級經驗。